進入2025年,兩大頭部品牌陸續(xù)完成了漲價的既定工作。其一是去年被我稱為“勝在漲價夠克制”的愛馬仕,第二就是手表銷售冠軍勞力士。
愛馬仕就簡單帶過了。其實去年愛馬仕的配比力度已經下來(也就是說,同樣買一個包,消費者付出少了),所以增加主力門類包包的產品單價,也是增收的一種辦法。
而勞力士的舉動更猛,本輪大漲的都是高單價的貴金屬表,一方面應對去年金價上漲。另一方面,其實也可理解為——最后一搏。
我前幾天對群友們說:“今年還敢大肆漲價的品牌都是勇士?!?/p>
因為未來日子依然會很難,可能會更難。
前幾天我去了勞力士店里,因為我3年前定了一塊大金勞(別問我什么表了,提起這事就有點氣),整整3年過去,表的影子沒見到(是真沒貨),價格已漲10萬。
我此刻已處于猶豫放棄的邊緣——或許下一秒我就放棄了。
相信這是很多人面對這一輪漲價后的真實心理。
先給大家理一理勞力士此次漲價的策略。
首先,熱門鋼款小漲,幅度很小。比如綠水鬼,從90300元漲到91200元,黑水鬼從86000元漲到86900元(無歷黑水鬼從76600元漲到77400)。這個價格幾乎可忽略。

10萬以內日志的平均漲幅也在1000多元。
重點來了,金表(包括間金)這一輪幅度相當厲害,最高達14%。
比如,余文樂(黃金膠帶迪通拿)從266600元漲到303600元。

全金余文樂從344900大漲到393000元。

我們就跟著網友們喊吧,知道是啥表就行
全金貝嫂(因維多利亞·貝克漢姆佩戴得名),已經漲到421500元。

男同胞們最愛的黑冰糖(星期日歷型,也叫DD),從372500元漲到395700元。

從這一輪漲價來看,黑冰糖二級市場還略超公價(42萬左右),全金貝嫂已經跌破公價(40萬左右)。
價格差之小,已經不足以讓一些表商壓大量資金來配貨購買,所以接下來有不少金表,大家都可以自己在專柜排隊等待了。
不過不少人和我抱怨說,雖然說經濟不好生意下滑,有些金表也已低于公價,但為什么排隊依然不快?這和勞力士獨特的銷售模式有關系,這一點,我等下解釋。
過去這一年,金價的影響對成本來說的確比較大,但是更重要的一點還在于,勞力士要通過這一輪漲價來緩解壓力。
首先,勞力士在基礎的運動鋼款上調價很小,這顯然是留出和二級市場的價格空間,從來依然能帶動其他表的銷售。
其次,部分金表依然超公價,這一波漲價繼續(xù)蠶食一部分二級市場利潤。

勞力士有很多非基礎金表,這才是人家最想賣的,我手上這塊是方鉆,價格比普通版本更高
另外,我?guī)痛蠹易匪菀幌逻^往新聞,看看勞力士的壓力在哪。
2023年時,勞力士就宣布將在瑞士創(chuàng)建3個臨時生產基地提高手表產量。
其中之一是2023年下半年在瑞士弗里堡大區(qū)的羅蒙鎮(zhèn)(Romont)開建一個9000平方米的臨時廠房,計劃在2025年投入生產。
另外,勞力士2022年底對外確認的消息稱將投資10億瑞郎在比勒鎮(zhèn)建設一個永久園區(qū),計劃在2029年完工并投入使用,還要增加2000名員工。
現在剛進入2025年,硬件投資還沒來得及啟用,行業(yè)已經一片哀嚎了。

讀者說這塊表之前幾年都沒在店里見過,現在有現貨了
都說消費是由奢入儉難,對品牌也一樣。只能說過去那輝煌的幾年生意太容易,帶來一種錯覺,讓大家誤以為生意真的很好做,而且會一直好做下去。
如今不僅不能躺著掙錢,甚至是急轉直下。但員工已招,投資也加大了,成本怎么覆蓋?只能通過漲價來拉動增長,當然誰都知道這個增長是短期的(某些品牌已經有先例擺著了)。

那么此輪漲價過后,勞力士及手表行業(yè)大概會發(fā)生怎樣的變化?
1,勞力士壓力會大。不少表商會減少專柜配貨拿表,多數金表能在店鋪直接排隊買到,而一些高價款會比較難賣。有相當部分人轉向二級市場。
在此解釋下,為什么很多人覺得排隊還不夠快,原因并非勞力士缺貨,而在于分配機制——勞力士的SKU非常多,由品牌分配到各門店,有一定隨機性。且不同經銷商間無法調貨,因此在單一門店排隊某個表款,極有可能時間很久。
2,勞力士這幾年和“保值增值”關系十分緊密,也就意味著有不少消費者為保值而來。當“保值屬性”弱化后,會篩掉部分“投機消費群”,需求減少,行情還會下滑。
3,部分金表消費者被價格勸退后,一部分資金會投入到其他品牌中,比如小眾獨立品牌或更符合個人喜好的特色款。

比如這三塊,目前都在我的預備清單中,買小眾的快樂比追大眾熱門有趣太多了
未來生意艱難,但真正留下來的消費者會更愿意為喜好買單(當然,這幾年整個行業(yè)零售價攀高,消費者會倒逼部分品牌和產品提供折扣,能維系公價出售的很少)。
瘋漲時,大家都羨慕頭部品牌漂亮的業(yè)績和漲勢,但大幅增長下的增產,帶來成本壓力,恰恰是目前頭部品牌面臨的問題之一。
反而一些數量有限、又較克制以“防御姿態(tài)”小心面對市場的品牌,這一輪壓力相對沒那么大。
作為客人,我已陸續(xù)從幾個品牌中出坑——一是表達對過度漲價(產品卻沒有相應提升甚至下滑)的不滿,二也證明了,奢侈品不是剛需,沒有人真的離不開。
而這種心態(tài)最危險。奢侈品(尤其是跑量品牌)漲價到零界點后,會澆滅大家最后的渴望,最怕的從來不是消費縮減,而是消費者徹底改變消費習慣——原來不買,也不過如此。
局面若真至此,就怕很難逆轉了。奢侈品的當務之急,還是擺正位置回歸正常,踏實挺過去。
八卦兔系頭條號簽約作者,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tài)度”特色內容,轉載請聯系。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