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風不度玉門關,又見才子伴樂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期,我們不兜圈子,直接談談前陣子入手的金平面黃金振膜旗艦平板耳機GL3000,剛入手的時候,我發(fā)過一次開箱,從那時候到現(xiàn)在,GL3000在我的系統(tǒng)上開聲已經超過了400小時,可以說已經徹底煲開了,此次我就簡單說說這期間磨合的過程。這篇手記也是一邊折騰一邊記錄的,所以行文難免會有點零碎,大家湊合著看。有些背景資料,在開箱帖子里面已經說過,這里就不多贅言了,感興趣的玩家可以移步去看,本篇直接上干貨。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金平面上一代平板耳機GL2000是個量大管飽的好產品,可能唯一的詬病就在于沉重的頭梁,從GL3000開始的這一代,廠家在頭梁和整體輕量化設計上,做足了功夫,頭梁的改進使得GL3000佩戴非常舒服,可以說擺脫了很多人對于平板耳機沉重的刻板印象。我覺得在分享聲音和搭配之前,這是一定要強調點贊的地方,優(yōu)秀的聲音固然重要,舒適的佩戴體驗不可或缺。

首先說說這個黃金振膜,如果你在展會上看到金平面他們家那個樣機,直接把外耳罩卸掉,就會露出里面金燦燦的黃金振膜。我們都知道,平板耳機的結構有點類似靜電,區(qū)別在于振膜上印制著導電線圈,對GL3000來說,所謂黃金振膜,指的就是采用了黃金材質制作導電線圈的振膜,并不是說振膜本身的材質是黃金,換個角度理解就是將黃金按照特定形狀鍍在振膜上。采用黃金鍍層的好處是音色有優(yōu)勢,比較沉穩(wěn)華美,缺點就是黃金的導電率不如白銀,從而影響到耳機的靈敏度,同時對加工工藝有較高要求。GL3000并不是第一個使用黃金振膜的高端平板耳機,當年的神作HE6就是黃金振膜,所以這就是為什么當年那個HE6是個超難驅動的貨色,甚至需要動用功放。同樣道理,GL3000也是有驅動門檻的,它的靈敏度低至83db/mw,便攜DAP玩家我是直接勸退的,哪怕加上便攜耳放(試了電池版的百老匯,EA4和C42,都太內斂)。GL3000的起步驅動門檻也得是大功率中高端的解碼耳放一體機,最好是單獨的耳放。在我看來,平板耳機從原理上有點類似于靜電耳機,中高端平板耳機對于前端系統(tǒng)的要求也和靜電耳機類似,吃信息量,吃驅動。手邊的獨立耳放有好幾臺,我也大概都試了一圈,說說各自的感受。前端主要使用了CD和數播兩套,一套是chord的BLUE MK2升頻轉盤+DAVE解碼,另一套是享聲D300REF數字轉盤+SagraDAC,在信息量方面基本不是問題,控制變量是為了主要研究解決驅動問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談談幾臺萬元以下的耳放的表現(xiàn),先出場是凱音888+2套裝里面的兩臺耳放,HA-2A和iHA-8,HA-2A我覺得算是驅動GL3000的及格線,韻味和聲音的流暢度是有保證的,可以比較長久地聽下去。缺點在于,高低兩端密度不夠。其實我還想說聲場的問題,但是好在GL3000這個耳機就像HD800一樣,哪怕密度推不滿的時候,天生的聲場還是不小的,沒記錯的話,金平面自己也曾經在展會上使用過HA-2A+GL3000的組合,聽聽流行人聲等等不追求大動態(tài)的曲子,還是可以的,但聽大編制器樂就小家子氣一些了。而iHA-8搭配GL3000我覺得就遜色于HA-2A,聲音顯得有點粗糙,雖有細節(jié)但不夠精致,不如HA-2A來得耐聽,有人說,平板中低價位的穩(wěn)妥解決方案就是膽機,這話我是比較認同的。手邊另外一臺平價的歌詩德H26石機耳放,也有類似問題,H26的功率儲備是夠的,但是音色方面因為比較樸素,加之GL3000本身也是追求直白透明的走向,這兩者搭配起來,就顯得有些無趣,就好象AI機器人念臺詞,雖挑不出錯,卻也出不來彩,H26本身很穩(wěn)定干凈,我還是愿意用它去驅動一些玩染色或者個性的耳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到了萬元價位的級別,隨著耳放控制力的增加,情況就開始有所改觀。首先是在2023年被我吹了一整年的香榭麗舍SuperFET,石機膽聲和GL3000很是契合,在音色、細節(jié)和聲場框架下都具備很高的完成度,源自于GL3000本身的透明和敏感,你可以聽出SuperFET在中高頻上微甜的氣質,這種氣質讓GL3000的器樂作品散發(fā)出一種不失溫柔的權威,聆聽巴赫的管風琴作品,會有一種被圣母垂憐的儀式感。這套搭配也同時讓你感受到,GL3000是一個瞬態(tài)極快的耳機,毫不拖泥帶水,在古典樂表現(xiàn)上,可謂是全能,但也因為此,GL3000身上除了黃金振膜帶來的那一點點音色上的溫暖扎實,就沒啥額外的韻味可言,與SuperFET的搭配弱項在于:某些強調嗓音特質的爵士人聲里,你聽不到那種帶著“黏糊糊”的肉嗓子,或者非??鋸埖呐=钗兜鸵舸筇崆?,典型的就是阿姆斯特朗的“痰音”會被弱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另一臺類似等級的石機,是高登的序曲,序曲和SuperFET,在某種意義上似乎有一點互補,它是相對更貼近通俗音樂的調音,所以如果喜歡各類流行、人聲、爵士、搖滾或者ACG的石機玩家,可以考慮一下序曲。序曲在中頻和中低頻有非常強大的密度,可能這種密度原來是用來伺候填補HD800這類耳機的,不過在GL3000身上,似乎也是可以照單全收的。只不過,有些時候會覺得中頻過于貼耳,信息量大的話,就顯得咄咄逼人,這個時候,通過線材或者保險絲的微調,把結像稍微拉遠一點,是個比較容易實現(xiàn)的做法。從通俗音樂的感召力角度出發(fā),序曲是優(yōu)于SuperFET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三臺要說依舊是高登的作品,發(fā)布不久的十周年紀念機型GA10。這臺電子管耳放的架構基礎很好,下限不低,上限很高,在原配的俄羅斯電子管下,聲音是冷靜快速的做派,甚至有點膽機石聲的意味,這個狀態(tài)下驅動GL3000,你會發(fā)現(xiàn)瞬態(tài)、動態(tài)、信息量都不缺,但是聲音有點過分直白,少了韻味,正確但不夠輕松耐聽。也難怪HIFIMAN會推介高登GA10和HEKU作為官配,因為HEKU相對凌厲透明的GL3000來說,聲音松弛一些,慢一些,有味道一些(這就是品牌審美趨向的不同)。所以,如果在原配電子管的加持下,GA10和GL3000的配合,不是不能聽,但總有點包辦婚姻的勉強。但是換了相當于接近兩臺GA10售價的古董電子管以后,情況就天翻地覆了,GA10變成了兼顧氣質和氣勢的耳放,驅動GL3000令我非常滿意,要啥有啥幾乎沒有什么音樂類型契合上的短板。至于具體的換管方案,我過陣子總結好再告訴大家(功率管EL84是四根配對,但信號管ECC83是兩兩配對的,所以組合還是比較多的)。一句話概括:如果大家準備用GA10伺候GL3000,那么準備不少于5k預算用于升級電子管,還是很必要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四個說的是Eleven Audio的方程式耳放FS(JPS機內線版),加持外置電源Powerman。這套是JPS/Abyss多年以來一直用來展出和演示1266的,也是比較通用的中高端平板耳機解決方案,驅動GL3000就一個字“穩(wěn)”,聲底厚實磅礴,兩端綿延順滑,大編制舉重若輕,微動態(tài)細膩通透,具備金字塔型的能量分布,從硬實力上實在是沒啥可以挑剔的,除非追求比較妖嬈的風格,否則各種音樂類型都是適應得很不錯的。如果你不喜歡,大概率就是風格的問題而不是素質的問題。這個耳放的好處是,作為石機,比需要換管才能騰飛的GA10多了許多確定性,缺點是,不便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五個耳放是前膽后石的鐵三角HA5050H。。。好吧這耳放我還堆在倉庫沒來得及試呢,以后找到電子管升級方案再拿出來折騰吧……第五個要說的其實是一臺解碼耳放一體機,也是手邊幾臺一體機里面,個人覺得推GL3000最出彩的,那就是德森瑞的旗艦一體機M1,體積極小,外置開關電源,單端主義,看起來和主流格格不入,這臺機器身邊極少有人用,所以我也沒單獨拎出來談過。M1吸引我的首先是音樂審美,它是一臺偏老派審美的,偏暖偏大氣的一體機,追求流暢順滑富有色彩的音色變化,并不是高頻黯淡的古董聲。此外,M1在盈盈一握的體積和重量下(它比很多主流旗艦DAP都輕),擁有極強的放大驅動能力,GL3000在它的火力之下,細節(jié)和動態(tài)被協(xié)調得很不錯,和上面幾臺萬元級別耳放的效果相比,雖有差距,但絕對可接受,可以平滑切換的那種,M1也是我覺得一體機里面為數不多可以推GL3000有個七七八八程度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說到這里,我們回頭看看,雖然手頭嘗試耳放數量也不算多,但大致可以通過這樣的搭配看出,想伺候好GL3000,在一定信息量和控制力門檻之上,功率是次要的,韻味才是主要的。這其實是和最初我們看到83db靈敏度之后的第一印象是不太相符的,但往往第一印象也是會騙人的。這個超低的靈敏度只不過是過濾掉了幾乎所有便攜耳放和小功率的臺式耳放,當耳放的輸出功率超過一個閾值之后,韻味和控制力的重要性就體現(xiàn)出來了。由于GL3000這個耳機本底的透明,它對于前端的變化十分敏感,加之黃金振膜自帶“輝煌”染色也非常有限,因而直白型的耳放驅動GL3000是不占優(yōu)勢的,容易不耐聽(除非音源可以提供濃郁的風格走向)。從這個角度說,像M1這樣很多解碼耳放一體機也是可以進入我們視野的,因為廠家會協(xié)調統(tǒng)一好音色和力度的關系。事實上,除了M1,手邊的鈺龍阿修羅、飛傲K19這樣有一定韻味且功率也不低的一體機,也可以把GL3000推出個不錯水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玩法,就是用功放加音頻牛的方式。金平面自己也是有這種套件的,他們家有個鋁帶耳機叫GL1200,早期版本搭配的是一個電阻盒,玩家把電阻盒連接在功放和耳機之間就可以正常驅動了,從2023年左右開始,電阻盒被音頻牛替代,不但音質提升了,更重要的阻抗匹配效率也提升了,音頻??梢赃m配除了鋁帶耳機之外的其他耳機,于是這也變成了平板耳機和低敏動圈的一種解決方案。我用這個音頻牛嘗試過1266、大都會、HEKU、嵐等一眾平板耳機,普遍效果都不錯,而且由于牛入牛出的特性,你會感受到非常干凈的聲音背景。這陣子自己嘗試了德國黃金一瓦LA V60二代、Eleven Audio的A390功放和KINKI的峨眉等功放搭配音頻牛驅動耳機,想提醒的是,這個音頻牛本身不產生功率,它只是功率的搬運工和阻抗匹配的耦合器,最終驅動的音質上限取決于功放本身,換功放和換耳放一樣差異巨大。個人對于這種玩法的建議是:功放找A或者AB類的,不建議D類,同時功放本身的功率上限不要太高,功率過大的話,一是用不上,二是聲音容易粗,有時候粗聲在喇叭里可以忍受,但是在GL3000這種還原度極高且結像細膩的耳機里,粗聲是難以下咽的。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上,記錄了GL3000折騰過程中的一些心得,文末要說的是,盡管廠家在GL3000的配線上很用心,但我依舊不太領情地換用了其他升級線,可以明確的是,多股單晶銅單晶銀材質的耳機線,在GL3000這里大概率是加分項,手邊比較舒爽的搭配有兩個,第一是澤鋒的16股單晶銅鍍銀“白龍王”,主打聲音線條凌厲密度高,和耳機本身的特性比較契合,缺點是這個耳機線太重了,趕上大半個耳機自重了,另一個是激光鼠訂制單晶銀,特點是線基拉絲和絞合比較有來頭,重量很輕,屬于聲音寬松細節(jié)豐富的線。我的觀點始終是:線材有用,但建議放在最后才用,系統(tǒng)大方向決定線材選擇,而不是本末倒置。GL3000的使用也是同樣道理,玩家要打造自己風格的GL3000,而不是被這個優(yōu)秀但有些倔強的耳機牽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