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勝 文/攝
北馬道是一條巷道,是古廬州城里驛站傳遞文書要件的專用道路,插著專用小旗的馬匹上坐著汗流浹背的傳遞人員,手里舉著勘合或火牌,從威武門進入北馬道,一路吆喝著直奔金斗驛而去。
廬州府的著名驛道
古代可沒有現(xiàn)在這樣發(fā)達的交通工具和交通網(wǎng)絡(luò),李白說“千里江陵一日還”那其實是浪漫的想像。比如那時的舉子們赴京趕考,一去就是七八上十年,修一封家書,那得經(jīng)過重重驛站的傳送,所以才有“抵萬金”的感慨。

過去合肥城里讀書風氣還是很盛的,有人統(tǒng)計,合肥歷代文武進士數(shù)量分別為160人和84人,包括狀元三人、榜眼三人、探花一人;也有人分析考證,文進士實際不少于220人,武進士數(shù)量為100人左右,總之是不少。資料顯示,清代合肥的進士數(shù)量是居歙縣、桐城、休寧之后,居安徽第四。
而這些人在京期間,思念家人時,除了恰巧有返鄉(xiāng)的友人順道捎封信,主要的渠道還是靠驛站傳書。當時的讀書人有四個愿望,即“帶一頂帽(烏紗),坐一乘轎,出一部稿,娶一房小”,為此,許多人是考白了頭發(fā)也不還家。
最早驛站是官家和軍事所用,那是驛站的主要功能,和平時期,大量的民間郵件也是通過驛站傳遞的。
合肥驛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秦朝,合肥才剛剛置縣,而那時實行的是“十里一亭”制度,亭既是鄉(xiāng)以下以維持治安為主體的行政架構(gòu),又兼有公文通信功能,被時人稱為“郵亭”,應(yīng)該是后來驛站的雛形。
我在清馮煦主修《皖政輯要》里看到,當年的廬州府境內(nèi),金斗驛在合肥城內(nèi),至店埠驛四十里,至派河驛四十五里,至吳山廟驛六十里。金斗驛位于今天的安徽省博物館后面西東方向,北馬道是通向那里的快捷驛道。
哪里才是真正原址
也許是年代實在太久了,盡管大家都承認北馬道巷在廬州城里真實存在過,可要想找出它的原址所在以及走向,那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我是按照一位網(wǎng)友提供的線索去了明教寺那里,他發(fā)來一篇文章《不為人知的合肥歷史》,上面說北馬道“南起淮河路,東至立志巷,1987年舊城改造時拆除”,那其實是出自《合肥市地名錄·廢舊街巷名稱一覽表》??晌以诹⒅鞠锢锩娌稍L了許多住戶,他們都搖頭表示不知道。
可能是驛道距離我們的確十分遙遠了,加上不是那么特意留心,所以即使是經(jīng)歷過的人,也許都記不得了。不過還是有蛛絲馬跡可以尋找的。按照《安徽省交通志》的記載,清代以北京為中心,通向各省省城的稱官馬大路,簡稱官路;各省自省城通向地方主要城市的道路稱大路;聯(lián)絡(luò)縣市和村鎮(zhèn)之間的道路稱小路。
當時自東京由東、中路至安慶,是清代著名的廣東官路之一,而那條官路途中就經(jīng)過合肥的護城驛、店埠驛、金斗驛。據(jù)民俗專家牛耘回憶,那條巷子當時可能也沒有樹標牌,老百姓都叫馬道巷,甚至搞不清究竟是那幾個字。
他對那條巷子還有印象,地點在今天的明教寺東邊??箲?zhàn)勝利以后,合肥有一張著名的報紙《公正報》,報社就緊挨著巷子。牛耘說,《公正報》是一張進步報紙,他當時經(jīng)常給它投稿。
我在《合肥市志》里果然找到了關(guān)于《公正報》的記載:創(chuàng)刊于民國35年6月,民國37年底就??恕.敃r是4開4版,副刊專欄“楊子江”、“周末文藝”以及小說連載,在當時的合肥市民中間頗具影響力。
賣不掉以及買不到
因為地處老城區(qū),昔日北馬道巷周邊都是熱鬧的地方,前面是東大街,后面是羅漢寺巷,附近還是著名廟宇集中的地方。
我在《合肥縣傅城郭圖》上看到,今天的明教寺周圍,清朝的時候聚集了羅漢寺、白鶴觀、東岳廟等,那時就是香火繚繞。
因為去得早,明教寺周圍的香火和祭掃買賣還沒有開張。一位姓崔的老板還在吃早飯,見我在那里東張西望,警覺地前來盤問我。幾句寒暄之后,他告訴我,這一帶現(xiàn)在雖然廟宇沒有從前多了,但沿襲下來的買賣沒有變,特別是與千年古剎為伴,燒香拜佛的絡(luò)繹不絕。現(xiàn)在清明節(jié)又成了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包括冬至、春節(jié),有老人過世的人家都會來這里請香火、紙錢,到親人的墓地前祭奠。
我問崔老板,這里的香火市場歷史有多久?他說聽老人說解放前就有了,自己是1953年住到那里的,除了文革期間中斷了十年,那里一直都是香火和冥幣的小市場。合肥有一句俗話:不到這里買不到,不到這里賣不掉。意思就是說,買賣香火和冥幣必須到這里才能夠成交。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只是這里名氣大了,市場形成規(guī)模了。

我第一次聽到羅漢寺巷這個名稱,崔老板說,你們說北馬道巷南起淮河路、東至立志巷,其實應(yīng)該是南起東大街,北至羅漢寺巷。那羅漢寺巷就是今天的立志巷,過去驛馬從威武門進來,拐進北馬道巷,再經(jīng)過羅漢寺巷、北油坊巷,一直到金斗驛。
很奇怪,從威武門進來,直接走東大街一路往西,速度不是更快嗎?
有兩個悠久的傳說
我第一次聽到羅漢寺巷這個名稱,崔老板說,你們說北馬道巷南起淮河路、東至立志巷,其實應(yīng)該是南起東大街,北至羅漢寺巷。那羅漢寺巷就是今天的立志巷,過去驛馬從威武門進來,拐進北馬道巷,再經(jīng)過羅漢寺巷、北油坊巷,一直到金斗驛。
很奇怪,從威武門進來,直接走東大街一路往西,速度不是更快嗎?
80歲高齡的穆新聲老人對合肥的歷史、人文很感興趣,退休后寫寫畫畫,收集了許多民間傳說。他對我說,據(jù)他的了解,北馬道巷的由來至少有兩種說法。
當年的威武門在合肥的七個城門里算是高大的了,城門上有座“五鳳樓”,也有人叫“回風樓”,樓有五楹二層,門洞有兩道,即所謂的甕城,不過上面的城樓只有三楹。驛馬通過兩道城門,進到城里后就放慢了速度。
雖然那時的東大街順著金斗河,一直可以到達金斗驛,但繁華的商業(yè)街道上,熙熙攘攘的人群川流不息,驛馬難以快速通過。為了不去驚擾集市上的百姓,便在離城門不遠的地方重新開辟一條巷道,轉(zhuǎn)而經(jīng)過羅漢寺巷和北油坊巷等,輾轉(zhuǎn)而去。
還有一種說法,當年守城的騎兵就是從那里騎馬上城墻御敵的,久而久之,百姓在周邊蓋房,逐漸形成了巷道。
前一種說法普遍被大家接受,因為從后來的羅漢寺巷和北油坊巷的遺存來看,那的確是可以直達金斗驛的。而后一種說法也有依據(jù),從相關(guān)資料上,我發(fā)現(xiàn)除了北馬道巷,合肥歷史上還有南馬道巷和西馬道巷,那真的是騎兵登臨城墻的路徑。
巷道周邊的變遷
我把兩個傳說講給牛耘先生聽,他分析說,北馬道巷存在的時間很長了,起初可能也和南馬道巷、西馬道巷一樣,是守城騎兵登臨城墻的道路,后來北馬道巷因為驛道的需要,演變成驛馬奔跑的巷道了。
這從周邊的演變可以看出,歲月的浸蝕足以使滄海變成桑田。比如驛馬進城時經(jīng)過的威武門,那前面的吊橋是合肥七座城門僅有的兩座吊橋之一。但到了清朝晚期,李鴻章的胞弟李鶴章當時就住在東門大街,每當收租時,經(jīng)過威武門外吊橋感覺很不方便,于是命人修建了一座石拱橋,從此一架三孔石橋則跨過南淝河,匍匐在高大的箭樓和甕城身下。

再比如羅漢寺巷,名字改來改去,立志巷,勵志巷,立新巷,清真寺巷,其實指的都是一條巷道,東起環(huán)城東路,西至逍遙津路,那里面也是有故事的。立志巷、勵志巷、立新巷,一聽就是時代的產(chǎn)物,而清真寺巷是因為巷子的北面有一座清真寺,1956年,合肥市人民政府于在那里征地2畝多建月牙樓清真寺,寺內(nèi)遍植奇花異草,四季吐芳,是當時廬州一處景點。至今,那里的羊雜館仍然吸引著饕餮們前去一飽口福。
牛耘先生生前對北馬道巷附近的羅漢寺也是記憶猶新,他說羅漢寺應(yīng)該是民間的叫法,真正的名稱是興國寺,他清楚地記得寺廟的門頭牌匾上是“興國寺”三個金色的大字。不過那里的香火到了抗戰(zhàn)勝利以后已經(jīng)不旺盛了,一度成為國民黨廣播電臺的駐地。記得當時的臺長姓許,家也住在撮造山巷,和牛耘先生是鄰居。
解放以后,大約是上世紀50年代末期,羅漢寺成了街道企業(yè)的生產(chǎn)車間了,主要生產(chǎn)煤球爐子和棕毛刷子,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周邊進行舊城改造,破爛不堪的老房子才被拆除。
街頭的餛飩挑子
穆新聲老人是安慶人,1949年隨南下部隊來到合肥,當時住在段家祠堂。
后來轉(zhuǎn)業(yè)到了地方工作,沒事的時候喜歡在城里到處轉(zhuǎn)轉(zhuǎn)。他喜歡聽一個人溜達,一次,沿著九獅河旁拐進北馬道巷,聽巷子里的老人講這兒以前的故事。那時的廬州城四周都是高高的城墻,城門橋一吊,就隔斷了入城的土匪強盜。守城的將士從北馬道巷上到城墻上面,那巷道里一個個拳頭大的淺坑就是馬蹄踏出來的。
北馬道巷雖然緊挨著繁華的東大街,但鬧中取靜,假如沒有馬蹄聲,就永遠顯得寧靜、永遠顯得幽寂。
但讓穆新聲老人永遠記住了北馬道巷的,還是那里的餛飩挑子。
他問我知道“江萬春”水餃嗎?我如實地搖搖頭表示不知道。江萬春水餃其實就是安慶餛飩。創(chuàng)始人江慶福是在清末光緒年間,從桐城羅家?guī)X到安慶挑擔子賣餛飩的。由于他的餛飩美味可口,久負盛名,又因其頸上長有一撮白毛,人們都習(xí)慣稱其制作的水餃為”江毛水餃。后來,江慶福因生意興隆,便帶其三個兒子租房開店,取名“江萬春”水餃店。
北馬道巷那里餛飩挑子的老板也姓江,據(jù)他自己介紹,和江慶福還是遠房親戚呢。穆新聲老人還記得江老板對他這位老鄉(xiāng)“吹牛”后憨厚的笑容,當時他說他從來不對人講自己和江慶福有親,因為合肥人根本不知道江慶福。
問穆新聲老人,北馬道巷街頭的安慶混沌和現(xiàn)在街頭的安慶混沌一樣嗎?他說混沌挑子都是一樣的,但口味現(xiàn)在的和那沒法比了。當年的混沌挑子做出的餛飩皮如薄紙,餡如珍珠,形如貓耳,肉嫩湯鮮。
我仿佛聽見了穆新聲老人咽口水的聲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