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美國紐約已逝攝影師西德尼.戴維.甘博的家中,他的長女凱瑟琳發(fā)現(xiàn)了一個裝滿黑白底片的鞋盒。

這些照片有6000多張,全都是他父親三次前來中國拍攝的六七十年前的中國。

五年后,這組珍貴的照片開始在北美和中國展出,引起了轟動。

那幾年,三峽庫區(qū)移民試點才剛剛開啟,誰也沒想到這這組照片,會成為記錄曾經三峽風光的重要文件。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美國人的中國行

1917年,18歲的甘博隨著家人來到了中國。

曾經他只在書本上了解過這個神秘的國家,但親自來了之后,一邊被精美的東方文化吸引,一邊感嘆這個國家的衰落。

他此次中國行停留了兩年時間,去到許多地方,也去往了擁有震撼的山水之景的四川。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初來乍到的甘博并不知道,此時他用相機記錄下來的地方,百年后將會消失無影。

他先是來到城市中,拍下了人民生活的和古老景觀。

讓我們隨著他的視角重新領略一下一百多年前的四川。

在成都某條街道上,甘博拍下了精美的牌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歐洲并沒有這樣的建筑,牌坊由四個經過雕刻的石柱支撐,牌坊上還刻著歌頌碑文。

每個角都雕刻的精美絕倫,真不敢想象,那時候的人們并沒有機器全靠手工雕刻。

進入城內,拍下了那時候人們趕集時的景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城樓修建的十分古樸又牢靠,城門下的人們正在進行著一天的生活。

有挑著貨物的商販,也有閑庭信步走在路上的公子哥,形形色色,似乎和百年之后的我們并沒有太大差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那時候的人們都留著小辮,建筑都是青磚白瓦,穿著都是以布衣為主。

他也拍下了那時候的人民階級。

一個穿著滿是補丁,灰頭土臉的中年男人,用一種特殊的代步工具運送著一個看起來很悠閑的男子。

這種車十分有特色,名叫“雞公車”,起源于三國時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本是用來運輸木材之類的重物,照片中,應是用來當做交通工具賺錢了。

本以為這個已經夠滋潤了,直到看見后面兩人抬的轎子。

穿著草鞋走在泥濘的路上,干瘦的兩人抬起的是家庭重任,轎子中的外國人,不過是花點小錢買服務罷了。

他們離開成都,開始了對自然景觀的欣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沒見過的三峽風光

為了建造三峽大壩,淹沒了湖北和重慶的21個縣市。

三峽也指的是瞿塘峽、巫峽、西陵峽,從重慶到湖北全長193千米,甘博順著長江拍下了許多壯麗景觀。

奉節(jié)古城的遠眺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奉節(jié)因為地理位置的特殊,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在奉節(jié)建城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秦朝。

曾經漢朝公孫述稱帝、劉備托孤、諸葛亮退敵都在這個地方上演。

文人墨客也在見過這里的風光后,停留駐足,也留下了千古詩句。

千年后,一位來自遠洋的客人,也對這里的風光感到驚奇,舉起照相機拍下了這一張照片。

云陽張飛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如今的重慶市云陽縣,里市區(qū)350公里的地方有個張飛廟。

不過他們習慣叫他新張飛廟。

因當初三峽大壩水位上升,老縣城整個被淹沒,舊廟也被一同搬下來了。

據說,這個張飛廟最早建于1700年前的蜀漢時期,并在張飛廟的閣中有一塊宋朝時期留下來的《宣和陳擬碑》證實它的古老。

照片中能模糊的看見四個大字“江上清風”四個大字。

這四個大字來源于清朝時期,學部主事彭聚星所寫。

巫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西起于重慶巫山的大寧河口,東到湖北省巴東官渡口,是長江第二大峽。

一百年前的巫峽雖然重巒疊嶂,山峰奇駿,但還是能看得出山與山之間的距離。

如今水庫形成,水位提高了80米,對于整體巫峽的整體環(huán)境影響不大,但平添了許多險峻的味道。

宜昌南津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曾經張飛再次操練水軍氣勢磅礴。

因為出于西陵峽的東口,是險要之地,也被稱為川鄂的咽喉,是戰(zhàn)略位置十分重要的地方。

陸游稱寫詩說到:“三峽至此窮?!?/p>

一百年前的剃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17年,人民并沒有完全接受新思想,所以不管是男人女人頭型都受清朝事情比較大。

剃頭匠在那時候是個炙手可熱的職業(yè),畢竟需要的量大。

陰陽頭和金錢鼠尾辮在當時時最為流行的。

照片中包著白頭巾的男人正在給比人剃頭。

剃頭人,并沒穿鞋,腳掌灰撲撲。足以說明他或許從事不太輕松的工作,那時候長江兩邊纖夫很為流行,或許男人正式這個職業(yè)。

百年前的婦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照片中的婦女們,好奇又不安的看著鏡頭。她們的發(fā)型也再次說明了那時候剃頭匠的重要性。

他們不僅穿著十分相像,一雙小腳也表示著那個時代的殘酷

因為裹腳的不便,所以家中大多是女人。

依山傍水而建的房屋看起來并不牢靠,許多木板都以破碎,這里或許是長江旁平民的家中。

相較于在成都市中見到的建筑還是有一定的差別的。

江邊??康拇?/strong>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三峽人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離江邊如此近,自然是需要用船來支撐一個家。

這些船只并不像如今,用精鐵打造,大多是用木頭。

這種看起來不太牢靠,實際上挺安全的。

如果僅僅是乘坐人的話,多一點也無妨,但這種船只大多數(shù)是用來運送貨物。

經年積累下,還是有不少的安全隱患。

也是因為船業(yè)的發(fā)達,當時的長江邊,也產生了一種職業(yè)叫纖夫。

運送貨物到地方之后,這些瘦弱的男人們,還需要將比他還大的貨物搬下來。

這些照片僅僅是甘博拍攝的冰山一角。

不過太過真實。

結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17年到1932年,這位被中國迷住的美國人前后三次拜訪。

也是他留下這些照片,才能讓百年之后的國人能見到曾經的三峽西南風光。

2006年,他的女兒凱瑟琳,在巡回展覽之后,為了更好的保護和宣傳,她將這批資料底片捐給了美國杜克大學。

百年前的照片震撼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