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頂尖大學錄取,是無數(shù)中產(chǎn)家庭為之奮斗的目標,一封名校offer背后,凝聚了太多的努力與付出,但與此同時,關于留學生抑郁甚至退學的消息接連爆出,不難發(fā)現(xiàn),越來越多的父母誤將“拿到名校offer”當成終點,殊不知孩子邁進名校后,才迎來他們征程的真正開始......
?
From Letsight
微信號:letsight520
英美大學進入Final季,各大社交平臺上涌現(xiàn)了一批“退學帖”。
退學的原因千差萬別——
有些學生因為未通過考試不能畢業(yè),不得不放棄學業(yè);
有些人對所學專業(yè)缺乏興趣,失去了繼續(xù)學習的動力;
一部分學生承受不住課程的高強度或高難度,選擇中途退出;

每次看到這些“退學帖”,總讓人感到心酸又無奈。
面對這些曾經(jīng)被寄予厚望,如今在名校中苦苦掙扎的孩子,家長們可曾想過,為什么他們進入頂級學術殿堂后,竟然想要退學?
赫芬頓郵報上一位特邀作家Jenny Lu分享了她的故事。
2023年8月底,一位華裔女孩收拾行囊,告別了賓夕法尼亞大學。幾周前,她還是滿懷期待的大一新生,而如今她卻退學了。
時間回到十多年前,為了追尋更好的受教育機會,她和媽媽、哥哥從中國移民到美國。
從幼兒園到高中,她始終是那個埋頭學習的優(yōu)等生。
老師們稱她“特別聰明”,母親的朋友們也常以她為榜樣教導自家孩子:“要像她一樣努力,她成績優(yōu)異,一定會進名校、找到好工作、賺很多錢?!?/p>
她在班上300多名學生中排名第四,擔任學校最大社區(qū)服務項目的主席,SAT成績出色,還憑借全額獎學金被賓夕法尼亞大學錄取。
外人眼中,她的未來一片光明。
事實上,她的每一天都充滿了隱秘的壓力和掙扎。無數(shù)個不眠之夜讓她疲憊不堪,即使有機會休息,也需要依靠藥物治療失眠。

她還發(fā)現(xiàn)很多同齡的尖子生同樣被無形的壓力籠罩著,這種壓力不僅來自父母和社會,也來自她們自己。
她回憶起自己第一次SAT成績不如預期時,家人立即要求她參加強化課程以提高分數(shù)。
聘請家教在她的社區(qū)中非常普遍,不僅針對考試,還有論文寫作、大學面試等方方面面。
她深知自己不過是在走一條被父母設計好的路,對于她的媽媽來說,財富和社會地位代表了成功,而她則一直以“模范少數(shù)族裔”的形象努力扮演著這個角色。

但在她內(nèi)心深處,并不知道自己的夢想是什么,卻明白如果繼續(xù)追隨別人的期待,她永遠也無法找到真正的自我。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第一學期成為她的轉(zhuǎn)折點。無論是課堂、宿舍,還是費城的街道,她都感到格格不入。
最終,在一位學術顧問的幫助下,她鼓起勇氣告訴母親自己想要退學。
美國全國學生學歷認證中心發(fā)布的《Completing College: National and State Report》報告顯示,截至2023年底,美國約62%的大學生能夠在六年內(nèi)完成本科學業(yè)并獲得學位。
這意味著,還有近38%的學生未能順利畢業(yè)。
哈佛大學前一年公布的勸退學生的數(shù)據(jù)至今依然震驚留學圈,2021-2022學年,有51名本科生因?qū)W業(yè)成績未達要求被勸退。
另外還有149名學生處于“學術緩刑”狀態(tài),這些學生已經(jīng)出現(xiàn)學術問題,如果他們不作出改進,將面臨被勸退的風險。

即便是在這些學霸含量極高的頂尖學府,學生能夠順利通過激烈的入學篩選進入大學,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未能順利完成學業(yè)。
《常春藤零距離——美國名校印象》是鳳凰衛(wèi)視制作的一系列紀錄片,聚焦了中國留學生在美國藤校的真實經(jīng)歷。
紀錄片的主角之一左彤,既精通鋼琴和聲樂,又會講英法雙語,曾在耶魯大學歷史系讀本科。

她提到,在耶魯?shù)那皟赡?,可以在每學期開設的2000多門課程中自由選擇,這些課程涵蓋了多個學科和領域。
只有在大三這一年,學生才被要求申報專業(yè),而與所學課程相比,專業(yè)課程只占到大約三分之一。
對于習慣了“什么有用就學什么”的中國學生來說,他們不理解這些與專業(yè)無關的課程有什么實際用途。
特別是在就業(yè)壓力下,很多學生容易感到悲觀焦慮,越學越覺得吃力。

在美國的頂尖大學中,學術挑戰(zhàn)不僅僅體現(xiàn)在學科多樣性,更在于學生是否能夠順利完成學業(yè)。
這些學校的課程設置嚴格,期末考試的難度也非常高,許多課程的掛科率居高不下。
例如,麻省理工學院的“算法設計與分析”(6.046)和“物理I:經(jīng)典力學”(8.01)等課程的掛科率在8%至12%之間。

芝加哥大學的核心課程體系(Core Curriculum)涵蓋廣泛且深入,尤其是在經(jīng)濟學課程中,“經(jīng)濟學原理”(ECON 19800)的掛科率接近15%。
這些課程要求學生掌握復雜的理論并進行大量的實踐操作。
由于語言差異和教學方式的不同,中國學生適應起來更加困難,而且教授并不會手把手地教導學生,而是強調(diào)自主學習和批判性思維。
一些學生,尤其是那些通過“人工雞娃”或包裝進入名校的孩子,在沒有老師點撥,沒有人幫忙補習的情況下根本無力招架。
為了保住學位,他們甚至鋌而走險,通過作弊或造假完成學業(yè),但最終結(jié)果往往是得不償失。
不可否認,能夠走進頂尖大學的都是“別人家的孩子”,當之無愧的“完美學生”。
這些“完美學生”曾在入學前憑借一流的成績、廣泛的課外活動和精心設計的申請文書脫穎而出。
從進入名校的那一刻起,這些完美學生曾經(jīng)的自信與成就感可能被無情地澆滅。
在普通學生中“遙遙領先”的他們,進入“學霸云集”的環(huán)境后,不再是最耀眼的那顆星,競爭變得更加激烈。
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得不面臨著難以適應的學術挑戰(zhàn)和心理健康問題,一些人最終選擇退學,甚至走向自我毀滅。

根據(jù)Sallie Mae的最新報告,大約18%有退學風險的學生承認,心理健康挑戰(zhàn)是離開學校的主要考慮因素。
令人擔憂的是,仍有31%有退學風險學生認為自己的心理健康狀況是“良好”或“優(yōu)秀”的。

而這些有退學的學生,壓在他們身上的卻不僅僅是學業(yè)上的壓力,其中有66%的高危學生發(fā)現(xiàn)結(jié)交新朋友并不容易。
尤其對于留學生來說,來到異國他鄉(xiāng),走進學術高壓鍋的環(huán)境,還沒來得及適應,就已經(jīng)陷入了新的內(nèi)卷,壓力幾乎讓人喘不過氣來。
原本期待中的豐富多彩的大學生活,卻只剩下24小時都泡在圖書館的枯燥日常。
過于內(nèi)斂的性格使得他們很難真正融入社交圈子,常常感到被孤立、被邊緣化,導致他們處于一種學也學不好,玩也玩不好的尷尬處境。
而家庭對“成功”的高期待,讓他們不敢落后,也不能落后。

很多學生的專業(yè)選擇并非基于自身興趣,而是受制于家長、社會期望或者主流的學術路徑。
正如前文所說的Lu同學一樣,她承載著母親的希望進入藤校,但這只是媽媽的夢想,并不是她的。
曾經(jīng)她沒有想過這個問題,只是按照母親規(guī)劃的路,進入了一個自己并不感興趣的大學,選擇了一個并不喜歡的專業(yè)。
還有一些學生對某一學校、專業(yè)有著濾鏡,結(jié)果真正接觸后發(fā)現(xiàn)事與愿違。
根據(jù)Sallie Mae的數(shù)據(jù)顯示,有56%有輟學風險的學生帶著對未來職業(yè)的愿景進入高等教育,30%的學生在入學后發(fā)現(xiàn)自己對原本的興趣發(fā)生了變化。

當他們發(fā)現(xiàn)自己學習的內(nèi)容枯燥乏味、缺乏實際興趣時,他們往往會感到無助和迷茫。
這時候他們可能會想:是不是該放手一搏,轉(zhuǎn)專業(yè)試試看?
但問題在于,許多習慣于按規(guī)劃路線行事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真正感興趣的是什么,也不清楚自己想學什么。
就像提線木偶一樣,當父母手中的線松開,他們便失去了方向,整個人垮掉。
他們不知道如何應對留學生活中的各種問題,如何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甚至不知道如何尋求幫助...
花費百萬培養(yǎng)的名校生,父母眼中的孩子成龍成鳳的雞娃大業(yè),最后落得一地雞毛。

在過去我們期待名校光環(huán)帶來的榮耀,卻忽視了名校背后的挑戰(zhàn),或許正是這種單一的“成功”定義,將孩子推向了退學的邊緣。
雖然在我們的語境中,退學并不是光彩的事,但是退學并不等同于失敗。
這可能是對學術環(huán)境的不適應,也可能是心理健康問題、教育方式的后遺癥,還可能是孩子找到更適合自己的路。
當我們?yōu)椤巴藢W帖”感到唏噓時,是不是也該思考:名校究竟是圓夢之地,還是困住孩子未來的新牢籠?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