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恒是清朝歷史上最年輕的首席軍機大臣,乾隆的“十全武功”,有一半都是在傅恒主持軍機處時打下來的。不過,因為他的姐姐富察氏是乾隆的孝賢皇后,所以很多人都認為傅恒被重用,是因為姐夫乾隆疼自家小舅子。但事實真是如此嗎?
那么,歷史上的傅恒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

坎坷童年
富察·傅恒是滿洲鑲黃旗人,家庭顯赫,自傅恒往上的三代人,代代都位高權(quán)重。
曾祖父哈什屯是順治朝內(nèi)大臣;祖父米思翰是康熙朝的議政大臣兼戶部尚書,主管財政;第三代,傅恒的父親這一代,更是涌現(xiàn)出4位大官。
大伯馬斯喀是康熙朝的內(nèi)務(wù)府總管兼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二伯馬齊是康雍兩朝的殿閣大學士;三伯馬武雍正最信任的領(lǐng)侍衛(wèi)內(nèi)大臣;父親李榮保稍差一點,只正三品的察哈爾總管。
雖說出身滿洲貴族、家庭顯赫,但傅恒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因為傅恒自幼喪父,難免會受到別人的冷落。

傅恒6歲那年,傅恒最親近的姐姐富察氏嫁給了皇四子弘歷,此后,傅恒也時常被叫進宮中玩。某種程度上,傅恒就是姐姐富察氏一手帶大的。
乾隆和富察氏感情深厚,因此愛屋及烏,他對幼年傅恒很關(guān)注。只是這種關(guān)注在最初并沒有改變傅恒年少時的處境。
直到傅恒19歲那年,被任命為正六品的藍翎侍衛(wèi)。不久便升為三等侍衛(wèi)。傅恒雖然是皇后最親近的弟弟,但從不驕縱,為人處事既勤快又謹慎。
乾隆在執(zhí)政之初,最大的困難就是無人可用,畢竟朝堂上都是老爹的舊臣,他都不太喜歡。所以,當時的乾隆非常想培養(yǎng)專屬于自己的親信大臣。傅恒就是他的任員之一,傅恒的命運也也就此改變。

于是,乾隆把傅恒帶在身邊親自調(diào)教,乾隆對傅恒很嚴厲,傅恒哪怕只犯了點小錯誤,乾隆都會劈頭蓋臉一通罵。
傅恒也很爭氣,沒多久,他就從一個正六品的藍翎侍衛(wèi)連升六級,當上了正三品的頭等侍衛(wèi)。
乾隆覺得傅恒的辦事能力差不多可以了。于是,決心讓21歲的傅恒到真正的官場上去好好歷練一下了。
那么,離開乾隆的傅恒,他在官場上的表現(xiàn)又是怎樣的呢?

喜憂參半的崛起
說起來,乾隆面對自己親自培養(yǎng)的傅恒,真是相當偏愛,每次提拔時,都是連跳幾級。
不過乾隆生性多疑,他沒有確定傅恒絕對忠心的時候,即便傅恒官職已經(jīng)正二品的內(nèi)務(wù)府總管了,乾隆也只讓他負責管理圓明園。
很明顯,此時乾隆對傅恒其實還不夠放心的。只管圓明園事務(wù),意味著乾隆想把傅恒放到眼皮子底下,還想再多觀察觀察,或再考驗考驗他。
傅恒在圓明園干了一年,從沒出差錯。乾隆又忍不住給他提拔了。讓傅恒去當正二品的戶部侍郎,跳去了財政部門,管錢去了。而這一年的傅恒,才22歲。
后來,戶部在傅恒剛接管下,到戶部時,國庫的存銀是2912萬余兩,他接管一年之后,國庫的存銀就變成了3190萬余兩,多了近300萬兩銀子。

更是讓乾隆刮目相看了,覺得小舅子能力屬實不俗,朕必須提拔他,于是,24歲的傅恒先是以戶部侍郎的身份被任命軍機處行走。
乾隆十三年,為平定四川金川地區(qū)的土司叛亂,此時時任首席軍機大臣的訥親帶兵平叛,鄂爾泰已經(jīng)去世了,張廷玉準備退休,乾隆便將年僅27歲的傅恒提升為一品的保和殿大學士。
而這樣的躍遷,令人妒慕是難免的。如稍有不慎,下場可能極其慘烈。
比如訥親因為升職太快招人嫉妒,他做官雖然清廉,但做事卻太過死板。有一回因與乾隆的弟弟弘晝在朝堂上發(fā)沖突,被弘晝當著滿朝文武的面暴打他,一旁連個拉架的都沒有,后來訥親轉(zhuǎn)年就被乾隆賜死了。訥親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
也許會有人說,傅恒不一樣,他是乾隆的小舅子,誰會沒事招惹他呢?

錯!25歲的傅恒進軍機處未到一年,還沒當首席大軍機之時,就被御史萬年茂舉報了。理由是,在宮廷宴會上,有兩個翰林學士給傅恒下跪請安,而傅恒沒拒絕。翰林院的官員,基本都是天子門生,傅恒受了他們的跪拜,那就是絕對的僭越。
最后結(jié)果如何呢?乾隆一邊說這件事查無實據(jù),是誣陷;另一邊也公開敲打傅恒,說假如傅恒真的膨脹了,朕是一定會治他罪的。
那么,傅恒該如何面對這種復雜的局勢呢?不得不說,他的表現(xiàn),可以說出人意料地成熟。傅恒的一句:“敬禮士大夫,翼后進使盡其才”既穩(wěn)住了官場,又保全了乾隆的面子。
除了會處事之外,更加讓滿朝百官對傅恒心悅誠服的,是傅恒在軍事上的赫赫戰(zhàn)功。
由此,我們也來到了傅恒人生的最后階段。

戎馬一生
傅恒第一次上戰(zhàn)場,是乾隆十三年。金川地區(qū)爆發(fā)了土司叛亂。乾隆先后派了四川巡撫紀山、川陜總督張廣泗、大學士慶復和首席軍機大臣訥親4位統(tǒng)帥領(lǐng)兵去平叛。朝廷動用了5萬大軍,砸了近千萬兩銀子,打了快兩年,非但毫無勝算,就連軍隊的士氣也日漸衰退。
乾隆對此怒火沖天,決定要派年輕的傅恒領(lǐng)兵到金川去試一試。雖遭到群臣勸告,但乾隆并沒有聽勸告。毅然決然讓傅恒去決一高下。
但事實上,其實乾隆自己心里也沒底,誰知道傅恒到底行不行呢?不過,乾隆為了讓傅恒一戰(zhàn)成功,乾隆對他做了三個方面的保護,兩個軍事上的,一個生活上的。
軍事上,乾隆一方面給了傅恒一支35000人的軍隊,增添了大量兵力;另一方面,又專門給傅恒安排了約400萬兩的物資。要的就是一次性解決戰(zhàn)斗。
在生活上,乾隆直接把吏部尚書達勒當阿派去了前線。派他去干嘛呢?

他的主要任務(wù)是時刻關(guān)注和提醒傅恒的作息和身體狀況。乾隆甚至還專門派出了自己的御前侍衛(wèi)達清阿到前線去,負責盯著傅恒按時吃飯。
乾隆為什么會有這么邪門的安排呢?是因為乾隆太了解傅恒了,大家都以為傅恒做到如今位置,完全是小舅子的緣故,其實其中只有乾隆清楚。
傅恒年紀輕輕就能在朝廷身居高位多年,愣是一點差錯都沒出過。這是傅恒夙興夜寐、事必躬親,熬夜熬出來的。所以,乾隆是真怕傅恒身體出問題,才做出了這樣的安排。
就這樣,傅恒帶著軍隊,每天清早起床后便拔營前進,行至半夜才安營扎寨進行休整。傅恒一路上始終和士兵們同吃同住。
在傅恒的影響下,這支3萬多人的部隊到四川時,雖勞師遠征,但始終斗志昂揚。

更厲害的是,在這么艱難的行軍路上,傅恒居然還能一宿一宿不睡覺,勘察沿途的吏治民情,匯總并做成報告發(fā)給乾隆。
乾隆看到后,有多高興就有多焦急。傅恒自從離開京城,一路上,乾隆的慰問信不斷,沒事還命人帶點人參之類的,想給傅恒補身體。
乾隆對傅恒如此這般,哪像是君臣,倒像是父子。
抵達金川之后,傅恒的表現(xiàn)更是空前地優(yōu)秀。無論是情報工作,還是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都做得異常細致。
不出意料,自傅恒掛帥后,一上來就打掉了敵人的幾處碉堡,士氣大振。

然而在這個關(guān)鍵時刻,乾隆卻突然想打退堂鼓。原因有二,一是國庫沒錢;二是傅恒的身體狀況似乎出了一些問題。
但傅恒并沒有打退堂鼓。后來,不知道金川叛軍的糧草出問題了,還是傅恒能力太強,幾場勝仗把金川打懵了,金川就投降了。乾隆十四年,平定大、小金川的戰(zhàn)爭徹底結(jié)束。
最后這場“一平金川”戰(zhàn)爭,成了乾隆著名的“十全武功”里的第一功。
等傅恒得勝還朝時,傅恒被封了一等忠勇公的爵位。不過在官位和爵位雙雙登頂之后,傅恒卻仍然保持著他一貫的謙卑,從不居功自傲。
后來,準噶爾爆發(fā)內(nèi)訌數(shù)年,時機成熟,乾隆欲出兵西北。滿朝文武都攔著他不讓打,但傅恒挺身而出支持乾隆的決定。并且請纓親自部署。

在傅恒的部署下,清軍長驅(qū)直入,幾個月就攻下了伊犁,一舉平定了準噶爾。然而就在乾隆歡欣鼓舞的時候,準噶爾又叛變了,而且還趁清軍主力撤軍的時候,打了清軍一個措手不及,鄂爾泰的長子鄂容安就是這個時候死在新疆的。于是,朝堂之上,議和的聲音再次響起。關(guān)鍵時刻,傅恒再次站了出來,主動請命辦理軍務(wù)。這一年,傅恒34歲。
乾隆二十一年,傅恒奔赴前線。不過,傅恒剛動身離開京城沒多久,乾隆審度局勢,決定換將。乾隆一邊叫傅恒回來,一邊則表示自己也不打算撤軍了,要直接在新疆建立起全面統(tǒng)治。乾隆先在烏魯木齊、乾隆就此徹底平定準噶爾,收復新疆。而這,也實現(xiàn)了康雍乾三代的畢生夙愿。
戰(zhàn)后,乾隆再次對傅恒大加封賞。如果沒有傅恒的支持,就沒有平準戰(zhàn)爭的勝利。只可惜,自古名將難見白頭。戎馬半生的傅恒,最終迎來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一戰(zhàn)——清緬之戰(zhàn)。
當時,緬先是騷擾我國的西南羽翼,長期進行小規(guī)模的燒殺搶掠,后來看清廷沒反應,變本加厲地入侵,乾隆三十年的時候,緬軍隊大舉進攻,幾乎要打到云南的腹地了。乾隆忍無可忍,決定對緬進行全面反攻。

可誰也沒想到,清軍卻因為前方將領(lǐng)的指揮失誤、謊報軍情以及各軍的配合失誤而三戰(zhàn)三敗,嚴重損兵折將,連傅恒的親侄子都死在前線了。
打了兩年多后,58歲的乾隆問47歲的傅恒:你能親自去云南一趟嗎?都知道,傅恒一輩子都沒有拒絕過乾隆。他答道:沒問題,我去。
于是,乾隆三十四年,傅恒南下,他在勘察地形后,立刻就下令砍樹造船,打算水陸并進,圍攻緬。在傅恒的部署下,戰(zhàn)事起初還是相當順利的。
在傅恒就要打到緬的首都阿瓦,但在攻打最后一道堡壘老官屯時,出意外了。

因為緬氣候炎熱、士兵水土不服,清軍軍營內(nèi)爆發(fā)了大面積的瘟疫,不少人染病而死,剩下的人戰(zhàn)斗力也大為減退。最終,清軍在老官屯久攻不下,3萬多人的部隊,打到最后不足2萬人,損失慘重。許多將領(lǐng)不同意再打下去了,他們主張撤兵。
但傅恒堅決不同意。但沒多久,傅恒他自己也感染了瘟疫,上吐下瀉,一病不起。
乾隆得知后,立刻下令,叫傅恒馬上撤出緬返京,留阿桂全權(quán)主持前線軍事,準備議和。萬幸,此時緬那邊也扛不住了,主動發(fā)起了和談申請。最終,這場戰(zhàn)爭以雙方和談為結(jié)果結(jié)束了。

只可惜,戰(zhàn)爭結(jié)束了,傅恒的病卻沒有好,回到京城后沒多久,傅恒就一病不起。乾隆三十五年,傅恒于家中去世,年僅49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