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11月29日,“橫刀立馬”的大將軍彭德懷于北京逝世。
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他特意將侄女彭梅魁喚到了身旁,一遍又一遍地叮囑道:
“我留下的遺產(chǎn)中,分給景希珍3000元......”
彭梅魁聞言,眼眶中不禁泛起了淚花,含淚點了點頭。
那么,這位讓彭德懷在臨終前仍念念不忘的“景希珍”,究竟是誰?

“他們給我派了個好兵”
2009年9月,景希珍突然說不出話來了,之前雖有間歇性失語的困擾,但從未如此嚴重,家人見狀,心急如焚,連忙將他送往了醫(yī)院檢查。
不料,檢查結(jié)果顯示景希珍的咽喉部位竟長有腫瘤,且癌細胞已開始擴散,情況不容樂觀。
即便身體狀況每日愈下,景希珍仍心系彭老總的文獻資料整理,而在恢復(fù)了語言能力后的第一句話就是:

“再不說就來不及了......”(補充《在彭總身邊》的錄音)
即使是在生病期間,也一直在做電視劇《彭大將軍》的劇本審核、校對工作,或許只有這樣,才能感覺自己繼續(xù)陪伴在老總身邊。
他常對孩子們說的一句話就是:“保護彭總是我一輩子的任務(wù)!”

景希珍出生于山西的一個貧苦農(nóng)家,于1946年參軍入伍,先后參與了解放太原、解放甘肅天水等戰(zhàn)斗,歷任班長、排長、參謀。
1949年底,景希珍接到上級的通知,前往北京報到。臨行前,首長又交給了他一封信,囑咐他一定要親手交給陳賡將軍。
接過信后,景希珍鄭重地點了點頭。豈料飛機在行至到西安加油時,景希珍誤以為是抵達了北京,直接跑下了飛機。
后來他才意識到自己下早了,在地方軍區(qū)的幫助下,景希珍這才回到了北京將信交給了陳賡。

結(jié)果剛到北京不久,景希珍就被派往了朝鮮,他這才得知,自己是要被調(diào)到彭德懷身邊擔任警衛(wèi)參謀的。
剛聽到這個消息時,景希珍是又驚喜又害怕,能在彭老總身邊工作,那是他想都不敢想的;
同時,他又擔心自己無法勝任,自己年齡又小,經(jīng)驗又不足,什么也不懂,自己真的能做好這份工作嗎?

由于前面在西安耽擱了不少時間,導(dǎo)致景希珍比原定的時間耽擱了幾天,彭德懷在得知他晚報道的原因后,并未責怪,而是笑著拍了拍他的肩膀:
“哈哈,看的出來你是個老實的小伙子,他們這是給我派了個好兵??!”
就這樣,景希珍成為了彭德懷的警衛(wèi)參謀。當時,志愿軍在抵達朝鮮后不久,各類生活物資也運到了前線。

在這之中,有部分是明確標注著給彭德懷的。但通常情況下,彭德懷會指示景希珍將這些物品公平地分發(fā)到部隊之中。
一日,景希珍正如往常一般,忙碌而有序地分發(fā)著這些物品。就在這時,一位干部的警衛(wèi)員突然闖入,未經(jīng)允許便對這些物品開始挑三揀四。
景希珍當即制止了這一行為,并攔在了這名警衛(wèi)員的面前。不料對方絲毫沒把景希珍放在眼里,緊接著那位干部也走了進來。

表示如果再加以阻攔,就將其送到前線去。景希珍不為所動,堅持原則,說什么也不讓兩人碰。
恰巧此時,彭德懷聞聲而來,在迅速了解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后,毫不客氣地對那位干部進行了嚴厲的批評。
批評過后,彭德懷轉(zhuǎn)而看向景希珍,臉上露出了贊許的神色,表揚他作為一個管“公”之人,就應(yīng)該做到這一點。
這句話,不僅是對景希珍的肯定,更成為了他一生的座右銘。

“彭總的安全你們聽我的”
戰(zhàn)場上,槍炮無眼,尤其是美軍憑借其制空權(quán),肆意妄為。作為彭德懷的警衛(wèi)參謀,景希珍深知責任重大,必須傾盡全力確保彭老總的安全無虞。
這天,空中突然傳來巨響,眾人意識到,下一輪的空襲即將來臨,可當景希珍來到防空洞時,卻怎么也沒找到彭德懷的身影。
景希珍的心猛地一沉,隨即以最快的速度趕回了彭德懷所在的小屋,只見彭老總正全神貫注地審閱著文件,根本就沒有聽到防空警報。
景希珍急忙和其他幾位同志將彭德懷送回了安全地帶。

彭德懷性格剛烈、脾氣暴躁是出了名的。有一次,景希珍陪伴彭老總前往青島某部隊參與演習(xí)。不料,演習(xí)當天,海面風浪異常猛烈。
有人提議推遲演習(xí),但彭德懷卻不為所動,堅持演習(xí)照常進行,并毅然決然地登上了小舢板,向軍艦進發(fā)。
不一會兒的功夫,風浪就越來越大,小舢板也被風浪弄得搖搖晃晃,即便如此,彭德懷依然沒有改變主意,堅持要繼續(xù)前行,沒有返航的意思。
“彭總的安全你們聽我的,立刻返航!”

景希珍的這番話,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氣,最后氣得彭德懷在小舢板上直跺腳。
在彭德懷身邊工作,景希珍收獲很大,在學(xué)習(xí)的同時,也目睹了彭德懷那不為人知的暖心一面。
從朝鮮戰(zhàn)場歸來后,彭德懷居住在中南海東南角的“永福堂”院落里。這是一個簡陋的小四合院,空間狹小,異常擁擠。
一屋兩用是常態(tài),辦公、會客都擠在一間屋子里,若非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這竟是彭德懷的住所。

不久,工作人員在什剎海附近尋到了一個兩層樓的住所,比“永福堂”要寬敞不少。
在景希珍的多次催促下,彭德懷終于來到了這個新住處。然而,他只是輕輕搖了搖頭,婉言謝絕:
“這么高級的房子,還是給外賓住吧!”
景希珍沒有放棄,繼續(xù)苦口婆心地勸說:
“首長!這么好的環(huán)境,對工作對身體都有利嘛!而且這里也寬敞,我們工作人員的辦公問題也就解決了嘛!”

彭德懷仍舊不為所動,反而嚴厲地批評了他:
“光想著自己住好房子,怎么不想想老百姓!有的地方的老百姓甚至連飯都吃不上!”
景希珍一時語塞,被彭老總的話深深觸動,羞愧地低下了頭。彭德懷見狀,語氣放緩,繼續(xù)向他解釋道:
“小景啊,我作為國家領(lǐng)導(dǎo)人之一,最需要做的,就是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改善人民生活。我若搬到這里,就會增加人民的負擔......”

由于“永福堂”年久失修,門窗上的油漆早已有了脫落的跡象,每逢下大雨,辦公室的一角還會漏雨。
可不論管理部門的同志如何勸說,彭德懷都堅持不用翻修,他說:
“哪里漏了,補哪里就好了嘛!把精力放在‘大家’上,用于祖國建設(shè),不要總盯著我這個‘小家’看。”
“我的遺產(chǎn)分景希珍3000元”
“保護彭總是我一輩子的任務(wù)!”這句話,貫穿了景希珍的一生。
1959年之后,彭德懷出于對身邊工作人員的考慮,多次勸說他們離開這里,另謀出路。
在這些工作人員之中,有三人不為所動,始終陪伴在彭德懷身側(cè),堅決追隨彭德懷。

這三位,便是司機趙鳳池、秘書綦魁英以及警衛(wèi)參謀景希珍。自彭德懷搬到吳家花園后,景希珍也跟著搬了過去,這一住就是七年。
彭德懷不僅對部下關(guān)懷備至,對身邊的工作人員也同樣體貼入微,時刻將他們的冷暖掛在心頭。
秘書綦魁英有一個女兒,名為芳芳,小時候因發(fā)燒注射鏈霉素導(dǎo)致中毒,從那之后,便再也不能說話了。

彭德懷得知此事后,心急如焚,尋了許多名醫(yī),只為治芳芳的病,他還費盡周折為芳芳找到了一所聾啞學(xué)校,讓芳芳得以接受教育。
一次,彭德懷因手臂脹痛難忍,尋到了一位醫(yī)術(shù)高超的老中醫(yī),老中醫(yī)幾針下去,手臂竟奇跡般地恢復(fù)了往日的靈活。
彭德懷立刻想到了芳芳,可幾針下去還是沒見好轉(zhuǎn)。之后又輾轉(zhuǎn)了多家醫(yī)院,均被告知:尚無有效的治療方法。
“錢不夠,我出!定要讓孩子再次開口說話!”彭德懷斬釘截鐵地說道,這番話,令綦魁英夫婦感動不已。

炊事員劉云家里有4個孩子,全家上下都指著他一個人的微薄工資維持生計。
彭德懷得知劉云因經(jīng)濟拮據(jù)而無法支付孩子的學(xué)費時,他毫不猶豫地拿出自己的錢,交到劉云手中,幫助他渡過難關(guān)。
每逢佳節(jié),彭德懷還會熱情地邀請劉云一家來家中聚餐,與工作人員歡聚一堂。餐桌上,他親自為孩子們夾菜添肉,分發(fā)糖果和文具。
在彭德懷的心中,工作人員的困難就是他自己的困難,每次他都會盡自己最大的力來幫助他們。

1966年秋,景希珍的妻子病重,再加上家中子女眾多,經(jīng)濟的重壓壓得景希珍喘不過來氣。
這天,彭德懷將景希珍叫到了身邊,拿出了自己省吃儉用來的3000元錢遞給了他,讓他拿著錢給妻子治病。
景希珍心中滿是感激,卻堅辭不受。在彭德懷的再三勸說下,他才勉強收下了這筆錢。不過,這筆錢他沒有舍得用,把它存了起來。
結(jié)果沒多久,彭德懷就因病住進了醫(yī)院,景希珍急忙想到了那3000元錢,可由于種種原因,錢被凍結(jié)了,無法取出......

1974年,彭德懷在生命的最后時刻,特意將侄女彭梅魁喚到了身旁,一遍又一遍地叮囑道:
“我留下的遺產(chǎn)中,分給景希珍3000元……他愛人多病,孩子又多,生活不易……這事就拜托你去辦了……”
彭梅魁聞言,眼眶中不禁泛起了淚花,含淚點了點頭。
1978年,景希珍和綦魁英接到了一項重要任務(wù):接彭老總回家。

兩人在見到彭老總骨灰盒的那一刻,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一下子撲上前去,悲痛欲絕,淚水奪眶而出。
往昔的點點滴滴仿佛就在眼前,他們輕輕地撫摸著骨灰盒,仿佛還能感受到彭老總的氣息。
在平復(fù)了情緒后,他們擦干眼淚,小心翼翼地抱著彭老總的骨灰盒,踏上了歸途。

彭梅魁也遵照彭老總生前的遺愿,將3000元錢交到了景希珍手中。景希珍得知彭老總在生命的最后時刻仍惦念著自己時,淚水再次無聲地滑落。
結(jié)語
晚年的景希珍,將全部精力投入到撰寫有關(guān)彭老總的文獻資料中。他用自己的筆,記錄著彭老總的事跡,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他的一生,都在踐行那句誓言:“保護彭總是我一輩子的任務(wù)!”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