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人類大多數(shù)時候,都只關心自己。

想找?guī)灼P于魚類過度喂養(yǎng)導致健康問題的文獻,還真不好找。

檢索錦鯉過度喂食相關的文獻,是沒有的。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過檢索整個魚類喂食,倒是有了,可惜只找到一篇[1]。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是一篇虹鱒魚(oncorhynchus mykiss)過度喂養(yǎng)和潛在免疫生理疾病的研究。

虹鱒魚長這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趵突泉快喂嘎了的XL、XXL、XXXL長這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個是鮭形目,一個是鯉形目,親緣差距相當于人和狗的差距。

不過人類經(jīng)常使用其它動物作為模式生物,來研究與人類相關的病理。

甚至可以說,模式生物奠基了整個現(xiàn)代生命科學。

  • 為了不影響這篇回答的連貫性,關于模式生物與現(xiàn)代生命科學發(fā)現(xiàn)對應的內容,就放在這篇回答的最后作為附錄閱讀了。

但無論怎么樣虹鱒魚和錦鯉都屬于魚類,虹鱒魚過度喂食帶來的健康問題,錦鯉還是有一定參考性的。

有意思的是,這篇研究虹鱒魚過度喂養(yǎng)的文獻,開篇也說了,魚類過度喂養(yǎng)相關的研究極少,人類知之甚少,看來這是一片學術藍海??!

不過農林牧副漁的就業(yè)前景,似乎是大生命科學最慘的一類,也難怪會成為學術藍海。

接下來,我們來看看這篇文獻:

實驗組,每天過度喂食,一直到拒絕進食。對照組,每天用 1% 體重的飼料喂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A、喂食量對照;B、BMI變化對照

研究者通過對比研究,在第2周和第8周觀察到了血液血清學、組織學和免疫學變化。

研究明確了過度喂食虹鱒魚會誘導肥胖,并對魚類的健康造成負面影響,尤其是在免疫方面。

首先發(fā)生變化的是肝臟脂肪指數(shù)和血液成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隨著脂肪的不斷積累,會使得魚肝臟和巨噬細胞增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A、第二周肝臟對照;B、第八周肝臟對照

在 2 周時,過量喂食的鱒魚在肥大的肝細胞中有大液泡出現(xiàn),這被認為是大泡性脂肪變性(脂肪肝了)。

到了第八周的時候,則直接出現(xiàn)了空泡,這往往和細胞凋亡或壞死有關。

除此之外,與應激或肥胖相關的基因,例如 IL-10、CD36、 TLR2、HSP70等基因,會在過度喂食的魚類中出現(xiàn)過表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A第二周基因表達對照;B第八周基因表達對照

過度喂養(yǎng)帶來的肥胖,還會使得魚的身體內產(chǎn)生更多的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從而導致淋巴細胞凋亡。

以上的綜合原因使得,過度喂食魚類會導致嚴重的壓力和免疫抑制,這背后涉及到蛋白質代謝紊亂、免疫炎癥、過度攝食應激……

最終可能在長期慢性炎癥的作用下導致魚類對傳染病的易感性增加。

研究者認為,整個硬骨魚綱的魚類,過度喂養(yǎng)都應該會導致相關的負面結果。

所以錦鯉過度喂養(yǎng),的確會導致相應的健康問題。

趵突泉的錦鯉真的太胖了,再喂食真的有可能嘎掉。

所以,我最終得出的結論是,趵突泉為了錦鯉的健康,設置【減肥中心】科學控制飲食、增加錦鯉運動量,使其減肥而達到健康的結果,是非常科學而合理的。

最后也替趵突泉再呼吁一下:

游客文明觀賞錦鯉,不要隨意投喂,保護景區(qū)生態(tài)與錦鯉健康。

附錄:

從19世紀下半頁到20世紀的上半頁,在這大約100年的時間,人類通過易于研究的模式生物,發(fā)展出了整個現(xiàn)代生物學、生理學、遺傳學、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等等。

主要的模式生物與生命科學發(fā)現(xiàn)的對應關系:

微生物:

  • 噬菌體[2](DNA研究、中心法則、分子生物學、進化模型)

  • 盤基網(wǎng)柄菌(真核生物細胞發(fā)育、運動、信號傳導模型)

  • 大腸桿菌[3](細菌遺傳學、新陳代謝、基因突變研究、分子克隆受體)

  • 釀酒酵母(細胞分裂、細胞器研究)

  • 萊茵衣藻(細胞生物學、分子生物學)

  • 嗜熱四膜蟲(真核生物基因功能)

植物:

  • 小立碗蘚(植物進化、發(fā)育學、生理學)

  • 擬南芥[4](植物遺傳學、植物分子生物學)

  • 豌豆(遺傳學)

無脊椎動物

  • 秀麗隱桿線蟲(分子生物學、發(fā)育生物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秀麗隱桿線蟲的透明胚胎

  • 黑腹果蠅 (遺傳學、發(fā)育生物學、分子生物學、人腦退化性疾病模型平-神經(jīng)退行性疾病致病基因插入果蠅中進行表達[5])

脊椎動物:

  • 斑馬魚[6](透明胚胎、胚胎發(fā)育、轉基因研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來源:nikonsmallworld.com(Daniel Knop)

  • 鳉魚-底鳉[7](耐寒耐高溫耐低氧耐環(huán)境污染、胚胎學、生理學、毒物學、激素對行為的影響)、弗氏假鰓鳉(脊椎動物最快性成熟-14天,衰老、疾病、進化研究)

  • 斑胸草雀(鳥類模式生物)

  • 小鼠[8][9](人類遺傳學模型、表型模型、生理模型、疾病模型)

  • 爪蟾[10](全年產(chǎn)卵,胚胎發(fā)育模型)

  • 狗(生理學)

  • 猴(獼猴、食蟹猴等,人類疾病模型、大腦模型,無法用小鼠研究的人類傳染病等等[11]。近年來試驗猴價格暴漲,正是因為人類面臨大型傳染疾病-新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人類大腦研究表面,猴類比起小鼠具有明顯的優(yōu)勢,相比起黑猩猩,倫理接受度又更高

可以說,整個現(xiàn)代生物學體系,就是通過研究模式生物發(fā)展起來的。模式生物往往在同門/同綱/同目,具有繁殖快、易于研究、易于觀察等特點。它們作為同類動物的代表,只需要把它們研究清楚,便可以了解整個目、綱、門……甚至所有生命的共同規(guī)律。

參考

  1. ^Roh, HyeongJin, et al. "Overfeeding-induced obesity could cause potential immuno-physiological disorders in rainbow trout (Oncorhynchus mykiss)." Animals 10.9 (2020): 1499.

  2. ^Salmond G P C, Fineran P C. A century of the phag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J]. 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2015, 13(12): 777-786.

  3. ^Blount Z D.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odel organisms: The unexhausted potential of E. coli[J]. Elife, 2015, 4: e05826.

  4. ^Koornneef M, Meinke D. The development of Arabidopsis as a model plant[J]. The Plant Journal, 2010, 61(6): 909-921.

  5. ^Jeibmann A, Paulus W.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as a model organism of brain diseas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 2009, 10(2): 407-440.

  6. ^Khan F R, Alhewairini S S. Zebrafish (Danio rerio) as a model organism[J]. Current trends in cancer management, 2018: 3-18.

  7. ^Burnett K G, Bain L J, Baldwin W S, et al. Fundulus as the premier teleost model in environmental biology: opportunities for new insights using genomics[J]. Comparativ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 Part D: Genomics and Proteomics, 2007, 2(4): 257-286.

  8. ^Phifer-Rixey M, Nachman M W. The Natural History of Model Organisms: Insights into mammalian biology from the wild house mouse Mus musculus[J]. Elife, 2015, 4: e05959.

  9. ^Rosenthal N, Brown S. The mouse ascending: perspectives for human-disease models[J]. Nature cell biology, 2007, 9(9): 993-999.

  10. ^Cannatella D C, De Sá R O. Xenopus laevis as a model organism[J]. Systematic Biology, 1993, 42(4): 476-507.

  11. ^Gardner M B, Luciw P A. Macaque models of human infectious disease[J]. ILAR journal, 2008, 49(2): 220-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