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①(宋1060年)《新唐書·陳京傳》:褒孫伯宣;
②(明1408年)《永樂大典·江州志·義門碑》:(灌)生伯宣;
③(明1408年)《永樂大典·江州圖經(jīng)·陳崇傳》:七世同居;
④(元1345年)《宋史·陳京傳》:灌孫伯宣;
⑤(明1527年)《九江府志·義門記》:壦(灌)其孫伯宣;
⑥(明1527年)《九江府志·陳伯宣傳》:陳瓘(灌)之子、六世孫崇。
(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陳京傳》
褒孫伯宣

(宋)鄧名世撰[宋]鄧椿年編《古今姓氏書辨證》40卷【清道光二十四年金山錢氏刻守山閣叢書本】

京字慶復(fù),秘書監(jiān),有《傳》。京以從子襃繼,生灌,封高安丞。灌生伯宣、伯黨。
注:主要依據(jù)《新唐書·宰相世系表》
(宋)陳宓撰《復(fù)齋先生龍圖陳公文集》23卷拾遺1卷【清鈔本】
跋江州陳氏家牒

陳氏無二祖,伯宣生于閩,安知非吾宗所自出也?義利辦則閨門無間言,訓(xùn)戒具而子弟有常守,故能千人如一人,千歲如一日。嗚呼!道與教不可不修也如此。希僑自九江來訪,手《家牒》一編,?書其后,敢不仰遵芳范,歸示吾宗,且與子弟學(xué)焉。
陳宓(1171—1230),南宋理學(xué)家、文學(xué)家、書法家。字師復(fù),號復(fù)齋。興化軍莆田縣白湖(今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區(qū)鎮(zhèn)海街道闊口村)人。左相陳俊卿四子,陳定弟。朱熹門人。少從朱熹學(xué)。歷泉州南安鹽稅,知安溪縣。寧宗嘉定七年,入監(jiān)進(jìn)奏院,上書言時弊,慷慨盡言。遷軍器監(jiān)簿,又上言指陳三弊。出知南康軍,改南劍州,救災(zāi)濟(jì)民,多有惠政。后以直秘閣主管崇禧觀。有《論語注義問答》、《春秋三傳抄》、《讀通鑒綱目》、《唐史贅疣》等。
(宋)周必大撰《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周益公文集)雜著述卷第七【清道光二十八年瀛塘別墅刻本】
雜著述卷第七 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一百六十九 邑后學(xué)歐陽棨介卿重刊
《泛舟游山錄(廬山后錄)》三起乾道丁亥十月止是年十二月

乾道丁亥(1167年)十月
辛酉,入西門,日已暮,聞新成都漕鄭少嘉察院相待移時,畱書而去。昔白樂天記匡盧奇秀甲天下,誠非虛語。陳氏山記北起江州,盡圓通,乃轉(zhuǎn)山南起康王觀,迄于吳章嶺,其序如此。予今自南而北,與之相反,故問津多悮。然記中指名奇特處,十得六七,其余當(dāng)路者游,迂曲者略,異時再以旬日窮探極覽,可使無遺蘊(yùn)矣。初,南唐元宗【昇元元年(937年)】賜田給諸巖庵,故所至有產(chǎn)業(yè)。中經(jīng)李成焚蕩【建炎二年(1128年)】,十存一二,又稅重租薄,僧道往往逃移,寺觀日以摧毀。近雖稍修復(fù),而廢絕為多,惟舊屋則氣象終可愛。舟中賦四韻云:南北周廬阜,東西徧九華。宴安無酖毒,痼疾有煙霞。淡泊村村酒,甘芳院院茶。馳驅(qū)君莫厭,此出勝居家。
(宋)周必大撰《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周益公文集)卷四十六平園續(xù)稿六【清道光二十八年瀛塘別墅刻本】
跋德化縣陳氏義門碑

胡周父史筆文華,著聲三朝,《義門碑》甚有古風(fēng)。中經(jīng)兵火,得賢宰呂仁甫表而出之,又可傳遠(yuǎn)。予恐石本頗艱,為刻板付陳氏裔孫兼善,使攜以歸,凡族人皆當(dāng)遺之一本。惟其有之,是以似之,尚其勉旃。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予亦庶幾焉。銘以「居官」為「若官」,疑為來碑誤。紹熙五年(1194年)十七日。
(宋)周必大撰《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周益公文集)卷四十三平園續(xù)稿三【清道光二十八年瀛塘別墅刻本】

平園續(xù)稾卷第三 廬陵周益國文忠公集四十三
古律詩六十八首 邑后學(xué)歐陽棨介卿重刋
詩起嘉泰辛酉(1201年),止嘉泰甲子(1204年)。

寄題安福朱景源景云所居二首
四始昭垂棠棣詩,九江屹立義門碑。
請君更學(xué)張公藝,忍字常為一字師。
右義聚堂。頃予刻江州陳氏義門碑遺其裔孫,今以奉送,請廣其傳。
友悌人知天亦知,風(fēng)雷會變籜龍兒。
從今直節(jié)亭前後,枝茂宗生竹也慈。
右直節(jié)亭。唐王勃《慈竹賦》云:宗生枝茂,天長地久。萬柢爭盤,千株競糾。如母子之鈎帶,似閨門之悌友。又喬琳賦云:九族睦敘,孝友威儀,是竹必滋。五服相殘,骨肉攜離,是竹必衰。茍自家而刑國,亦觸類而增思。并錄以遺朱氏。
(宋)林之奇撰《拙齋文集》【清影宋鈔本】
南唐江州陳氏,七代同居,族人數(shù)百口,每食,鋪廣席,以次就坐。有蓄犬百余,共食一槽,一犬不至,余犬為之不食。徐常侍鉉與其弟鍇最相友睦,常共用墨一丸。弟馬未歸,兄馬不肯茹草;兄馬出,弟馬亦如之。此其為義食之感,其氣所蒸孚,化所流溢,雖犬馬異類,其旁通速肖至于如此?;匾暣蟪藧弁鲜?,其相去蓋天淵矣。余愿以是為君家愛義之說乎。修年曰:善。遂錄是言,以為是堂之記。
相關(guān):(宋)齊碩修、陳耆卿纂(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七風(fēng)土門二
(嘉靖)九江府志16卷,(明)何棐修(明)李汛纂,明嘉靖六年刻本

陳伯宣,宜都王陳叔明之后,陳瓘之子。 生于閩之仙游 ,隠居廬山,注司馬遷《史記》,徴詔不起,就領(lǐng)著作郎。其孫旺遂占籍徳安太平鄉(xiāng)。六世孫崇為江州長吏,治家有法,累世同居。至南唐大順間,孫袞為司戶參軍,試大常寺奉禮郎,后表立義門以旌之。
家范總部紀(jì)事二【雍正六年(1728年)】


《陳兢傳》:兢,江州德安人,陳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孫兼,唐右補(bǔ)闕。兼生京,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無子,以從子褒嗣,褒至鹽官令。褒生灌,高安丞。灌生伯宣,避難泉州,與馬總善注司馬遷《史記》行于世;后游廬山,因居德安,嘗以著作佐郎召,不起,大順初卒。
(清)錢大昕撰《廿二史考異》【清乾隆四十五年刻本】

《孝義傳》:陳競(兢),陳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孫兼,唐右補(bǔ)闕。兼生京,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無子,以從子裦為嗣。裦至鹽官令。裦生灌,高安丞。灌生伯宣。伯宣即競(兢)之高祖也。敘陳氏義門,當(dāng)自伯宣始。今自灌以上一一臚列,似家乘,非國史矣。

《宋史·陳兢傳》:陳兢(競),江州德安人,陳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孫兼,唐右補(bǔ)闕。兼生京,秘書少監(jiān)、集賢院學(xué)士,無子,以從子褒(裦)為嗣。褒(裦)至鹽官令。褒(裦)生灌,高安丞。灌孫(生)伯宣。
錢大昕(1728年-1804年),字曉征,又字及之,號辛楣,晚年自署竹汀居士,江蘇太倉州嘉定縣望仙橋河?xùn)|宅(今屬上海市嘉定區(qū)外岡鎮(zhèn))人。清代史學(xué)家、文學(xué)家、教育家,乾嘉學(xué)派代表人物。被譽(yù)為“中國十八世紀(jì)最為淵博和專精的學(xué)術(shù)大師”。
(清)陳鱣撰《續(xù)唐書》【清道光四年士鄉(xiāng)堂刻本】


陳袞,江州德安人,元和中給事中京之后也。十世同居,長幼七百人,不置奴婢,日會食堂上,男女異席,未冠笄者別為一席。畜犬百余,其以一器貯食飼之,一犬不至,則群犬皆不食。筑書樓,延四方學(xué)者,鄉(xiāng)鄰化其德,獄訟為之衰息。有彭李者,世為其傭,父久喪明,常聞袞子弟言,舜至孝,舐瞽瞍目復(fù)明。李歸效之,不數(shù)日,父目開朗。其感人有如此。昇元初,州以聞,元宗詔復(fù)徭役,表門閭。同時見旌者尚數(shù)家,皆五世同居云。
述曰:昔范蔚宗作后漢書,有逸民傅虛白諸人,其殆古逸民之流歟?彼葢有慨于國之將亡,而絕人逃世,其意何嘗忘天下哉!陳袞為京之后,馬、陸二書及徐鉉集皆作陳褒。以《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推之,京繼從子褒為后,褒仕鹽官令,生灌,灌生伯宣、伯黨,伯宣生旺,旺生機(jī)。伯黨先元史,元史生徽。然則褒固京子,京為元和中人,褒令鹽官,當(dāng)在穆宗、敬宗時,非南唐也?!端问贰ば⒘x傳》:陳競,德安人,陳宜都王叔明之后。叔明五世孫兼生京,無子,以從子褒為嗣。褒至鹽官令。褒生灌,灌生伯宣。伯宣子崇,為江州長史,僖宗時詔旌其門,南唐又為之立義門。崇子袞,江州司戶云云。然則是袞非褒矣。崇既為京之后,不應(yīng)取遠(yuǎn)祖之名以名其子,或因褒袞二字形近而致誤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