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需要有扎實的基礎知識,需要有嚴謹?shù)目茖W態(tài)度,絕不能網(wǎng)上隨便拿來就抄,特別是官媒更要本著對生命負責的態(tài)度甄別各種信息。

下面這些文章錯誤部分的截圖來自今天早上四川地震局官方公眾號: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個號稱“科學避險”的文章,真的是讓人無語的很,來看吧: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是自相矛盾:要大家遠離爐灶、煤氣罐、電器,不要近火…,請問家里哪個地方這些東西最多?哪里近火?當然是廚房!說完了又要大家去躲在廚房里,請問小編走心過腦子了嗎?

事實上躲開廚房是地震避險最重要的一個常識。廚房不僅有煤氣泄漏、可能火災的風險,還有餐刀、碗碟碎片飛濺傷人的隱患。

此外,躲避衛(wèi)生間也是一個想當然的錯誤。我在漢旺、北川多個地震遺址拍到的照片表明,衛(wèi)生間其實是一座建筑最薄弱的地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德陽東方汽輪機廠遺址衛(wèi)生間全部垮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川地震遺址公寓樓衛(wèi)生間全部垮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川地震遺址居民樓衛(wèi)生間全部垮塌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川地震遺址居民樓衛(wèi)生間垮塌最為嚴重

如果說上面衛(wèi)生間先垮塌僅僅是我個人看到的現(xiàn)象,那么,請看下面的理論依據(j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是中國建筑出版社2012年出版的《科學地震逃生》中有關衛(wèi)生間的描述。作者姚攀峰既是建筑結構專家,也是安全工程專家。他在考察過5.12地震遺址后,根據(jù)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寫出了這本書。

再來看看上述官媒文章中在商場避險的這一幅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避開貨架是對的。但是“趕緊跑到室外”是嚴重的錯誤!因為在地震搖晃的第一時間,最危險的地方莫過于建筑物的門口了,因為高樓墜物?。〔恍艁砜聪旅孢@些地震的門口是什么樣子: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1.9.16瀘縣6級地震

代某某被陽臺墜落砸中遇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2025.1.8西藏定日6.8級地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以上所有建筑物都還相對完好,但是所有的門口都是大大小小的水泥塊甚至整體水泥構件。所以,我們說“門口是地震第一時間的鬼門關”啊!

再來看看本月2號發(fā)生在寧夏銀川永寧縣的一個不大的地震,慌慌忙忙亂跑在門口被高樓墜物砸傷的視頻:

 官方這樣自相矛盾錯誤百出的“科普”有多可怕?!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更多視頻
官方這樣自相矛盾錯誤百出的“科普”有多可怕?!

要知道這次寧夏地震不過是一個4.8級的不大地震,根本沒有房屋倒塌。

接著往下看該文的錯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只是失去意識的人不需要做心肺復蘇。心肺復蘇開始的充分必要的兩個條件是:無意識+無呼吸

所以,發(fā)現(xiàn)一個人失去意識(準確地說是無反應)的人,接著就要判斷是否有呼吸?如果有呼吸,不需要做心肺復蘇,等待救護車即可。如果沒有呼吸,才做心肺復蘇。

錯誤繼續(xù):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心肺復蘇按壓深度是100-120次/分,而不是100次左右;而且圖示按壓部位也是錯的,正確的部位是胸骨下半段,這都按到鎖骨上去了,不起作用??!

還有錯誤:心肺復蘇的順序不是先做口對口吹氣,然后再去檢查脈搏、再開始按壓。而是先判斷反應,沒有反應后打開氣道后判斷呼吸,沒有呼吸立即開始胸外按壓,每按壓30次,做兩組人工呼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雖然做人工呼吸的順序也可以放在胸外按壓之前,但絕不是做了人工呼吸再來評判是否有脈搏:普通救援者不評估脈搏,只評估呼吸。醫(yī)務人員才需要評估脈搏。

此外,胸外按壓,不是心臟按壓。雖然按壓胸腔的目的是擠壓心臟,但是用“心臟按壓”的說法有可能誤導人去按壓傷患的心臟部位,那會導致肋骨骨折的嚴重后果的。

一篇科普隨便一看就這么多致命的錯誤——你沒看錯,是的錯誤。這樣的科普是在害人還是救人?

避險是救命,可是傳播錯誤的避險知識就是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