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7月底,清朝末代皇帝溥儀被引渡回國,關押在功德林監(jiān)獄,剛?cè)氇z那會兒,溥儀內(nèi)心備受煎熬,一心想著能被特赦。
但經(jīng)歷過無數(shù)大風大浪的他,也很清楚自己大概率是沒有機會了,直到在一次意外中,他聽看守人員說到,黨中央預備出兵朝鮮,但物資還未準備充足時,溥儀當即有了主意,他撕開棉衣,掏出一物,表示自己想為朝鮮戰(zhàn)爭貢獻自己一份力量,但前提是要釋放他才行。

已經(jīng)淪為了階下囚,溥儀還想著用利益換取自由,此舉顯然還是太幼稚,也足以證明,他的思想還停留在封建時代。
那么溥儀到底貢獻了什么寶物?最終又是否如愿了呢?
敗家皇帝
溥儀拿出來是一方印章,這可不是普通的印章,而是乾隆年間流傳下來的黃田石印章,成色上佳,說是價值連城也不為過。
溥儀認為,此舉可以功過相抵,換自由綽綽有余。
但那守衛(wèi)當時只默默地收下了他的印章,轉(zhuǎn)交給了黨中央,卻遲遲沒有回復是否釋放他。

最后中央領導人商議決定,這件文物很有很高的研究價值,不能用來換物資,同時,溥儀的要求也不能答應。
溥儀得知消息后非常不悅,認為共產(chǎn)黨人說話不算話,他想要一個合理的解釋,看守的也禮貌地回復他,稱那印章是文物,本就是屬于國家,他交出了屬于充公,不能用來換取任何東西。
當時溥儀內(nèi)心肯定是想不明白的,他認為那是屬于他的東西,不應該被“沒收”,可他卻沒想過,封建王朝的“皇位”是怎么來的,這些值錢的物件又是因何可以供他們這些權貴把玩。
小編在這里也想到一句話:若沒有老百姓,你當什么親王,你又是誰的親王?
古往今來,那些撥亂反正,為民起義的英雄,初心都是好的,可一旦有朝一日獲得權柄,手中的權勢一代一代更迭后,最終都會逐漸忘記初心,成為權力的奴隸,當坐在廟堂上的人心中沒了百姓,只剩權勢時,也就意味著這個王朝走到了末路。

溥儀受封建王權思想荼毒,直到淪為階下囚也沒有想明白這個問題,還認為這些東西是屬于他個人的。
好在新中國已經(jīng)打破了這樣的觀念,沒收了前朝文物,并沒有用作己用,而是陳列在了博物館,用作文物研究。
要說起這些皇宮中的值錢物件,溥儀可是敗掉了不少。
當年還是皇帝時,溥儀雖然沒有實權,但該享受的榮華富貴還是享受到了,慈禧那些奢靡之風,在溥儀身上也能窺見一二。
晚清時,朝廷雖然落敗,但溥儀仍然居住在紫禁城,作為紫禁城的“主人”,他合理地享受著里面的一切財富,只不過那時候的他也只剩財富了。
身旁侍奉的宮女太監(jiān),一邊小心伺候著這個沒有實權的皇帝,一邊偷偷將他的財產(chǎn)偷運出宮變賣。

偷盜這種東西有了一次就有二次,后來越來越多的人加入這場盜竊當中,紫禁城很多文物也是在這個時期流落到了民間。
但皇家的東西都是有數(shù)的,少了一個兩個還無所謂,大量的物品丟失也引起了溥儀的注意,于是大發(fā)雷霆,要懲治那些賊人。
若溥儀是個有權的皇帝,那些宮女太監(jiān)早就嚇得尿了褲子,可大家都知道他是個紙老虎,所以一不作二不休,放火燒了庫房,權當那些值錢的物件是損失在了大火之中。
當年“建福宮大火”就是這么來的。
靠文物度日
1924年,末代皇帝溥儀被趕出了皇宮,離開之時,他清空了皇宮中許多值錢的物件,裝了滿滿的幾百箱,除此之外還帶走了十五萬白銀和二十多個仆從。

當時溥儀帶走這些值錢物件也是有計劃的,他想要用這些錢,收攬一支能為他所用的軍隊或者勢力,以待來日反撲國民軍報仇,可誰承想,這個社會太復雜,人人都想利用他的身份,卻沒人真心想要幫助他復位。
在日復一日的等待中,溥儀和自己的皇后依舊維持著奢靡的生活,身邊值錢的東西也肉眼可見地在減少。
據(jù)侍奉溥儀的老太監(jiān)回憶,在天津時,社會各界表面上還是尊重溥儀的,為了維護自己的皇家的臉面,維護自己的身份,溥儀也將大量的銀錢用在了衣食住行上。
平日里出入各大名流宴會,大家還是習慣稱他為“皇帝”,這兩個字對溥儀來說,很是受用,他甚至一度在天津找到了當皇帝的感覺。
也正因為如此,溥儀想復辟的心思也越來越強烈,這也促使他做出了錯誤的選擇,相信得了日本人。

溥儀曾一度相信,只有依靠日本人才能回到紫禁城,直到偽滿洲國建立,溥儀又當上了“皇帝”,那之后溥儀才意識到自己錯了,他這個皇帝依然沒有實權,只不過是日本人利用的一個工具而已,他所有的行為都在日本人的嚴密監(jiān)視下進行,甚至連要與哪個國家建立聯(lián)系,文件上要寫什么字,都要得到日本人授意。
值得慶幸的是,溥儀還有一項可以自由支配的權利,那就是花錢的權利。
據(jù)說,在偽滿洲國當皇帝期間,溥儀依舊享受著奢靡的待遇,他可以選秀,也可以花錢買自己想要的任何東西,或許是為享受這樣的權利,溥儀在花錢上非常大方,還四處修建宮殿,企圖再造一個紫禁城。
在此期間,溥儀也嘗試過反抗日本人,擺脫日本人的操控,但都無濟于事,還惹惱了日本人。
直到1945年,日本戰(zhàn)敗投降,偽滿洲國覆滅,溥儀又落到了蘇聯(lián)人手中。
據(jù)說,當時蘇聯(lián)查抄溥儀財產(chǎn)時,他從紫禁城帶出來的那些大箱子只剩下兩個了,可見他這些年的生活得有多奢靡。

到了蘇聯(lián)后,蘇聯(lián)人因為溥儀“皇帝”的身份,對他也頗為客氣,還專程給他安排了一個單間關押,在清點溥儀隨身攜帶物品時,蘇聯(lián)人被那兩個箱子里的物品驚呆了,雖然只有兩箱,但里面裝滿了金銀珠寶,價值不菲。
溥儀看出了蘇聯(lián)人的意思,于是當即表示,想將兩箱珠寶無償贈送給蘇聯(lián),以供貴國用于生產(chǎn)恢復。
蘇聯(lián)人一聽,高興壞了,連帶著對溥儀的照顧也多了幾分,不但不用他參與日常勞動,一日三餐甚至還有專人伺候。
當時國民黨聽說溥儀在蘇聯(lián),也曾多次與蘇聯(lián)交涉,希望能將戰(zhàn)犯溥儀引渡回國,但蘇聯(lián)拒絕了,因為蔣介石走的道路本就和蘇聯(lián)不同。
但溥儀不知道蘇聯(lián)人的想法,他非常擔心自己會被送到蔣介石手中,于是想方設法用私藏的值錢物品,賄賂蘇聯(lián)官員,打探消息。

據(jù)說溥儀的手表,戒指,私藏的很多值錢物件都在這個時候送了出去,從紫禁城帶出來的文物,已經(jīng)沒剩幾件了。
幸而當時國民黨正和共產(chǎn)黨打仗,無暇顧及他,溥儀也因此在蘇聯(lián)多瀟灑了幾年。
直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毛主席訪問蘇聯(lián),向斯大林提出了引渡戰(zhàn)犯溥儀的要求,斯大林認為中國大局已定,溥儀也沒有什么利用價值了,于是干脆做了個順水人情,將溥儀引渡回了中國。
改造皇帝
在蘇聯(lián)的溥儀,聽說新中國即將引渡他回國,內(nèi)心實難接受,他知道中國人恨他入骨,所以不敢回來,但他又無力改變現(xiàn)狀,連自殺都沒有勇氣。
事實上也如他所料,剛剛從蘇聯(lián)回來那會兒,國內(nèi)很多人都主張殺了他,讓舊社會在新中國完美地畫上一個句號,但毛主席拒絕了。

毛主席認為,不殺溥儀并不是因為他罪不至死,而是因為殺了他,對新中國來說,并沒有什么好處,倒不如將其關押起來好好改造思想,既可以讓全世界人民看看新中國的執(zhí)政方式,又可以樹立仁厚寬宏的大國形象。
就這樣,在毛主席的堅持下,溥儀保住的性命,成了遼寧撫順戰(zhàn)犯管理所的一名成員。
聽說自己不用死了,溥儀很高興,但在改造期間他又非常難受,因為中國不像日本,也不像蘇聯(lián),對他并沒有特殊的優(yōu)待,平日里,他和所有囚犯一樣,一起吃喝,一起勞動,這讓溥儀感到不滿。
最初他也試圖用錢財為自己買一個特殊待遇,但看守人員根本不為所動,日子一長,他便只能老老實實地改造。
作為一個囚犯,溥儀每天需要自己洗漱,自己鋪床疊被,打掃衛(wèi)生,可這些事情他以前從來沒有做過,根本不知道從何做起。

當時同監(jiān)室里很多人都嘲笑溥儀,一個人都活到40多歲了,怎么能不會穿衣吃飯呢?
溥儀也不解釋,畢竟不是誰都有命當皇帝。
好在管理人員知道他情況特殊,也沒有刁難,而是選擇耐心地教他,從穿衣吃飯起,一項一項地教會他一些基本獨立生活技能。
這對于溥儀來說算是個新鮮事,所以他很快就接受了里面的生活,甚至每學會一個技能,還會有些成就感。
或許是前半生溥儀的生活太坎坷,在改造期間他的內(nèi)心竟然無比平靜,除了簡單的生活技能外,他甚至還學會了縫補衣物,有的時候他還自嘲,以前的龍袍穿在身上,也不如自己親手縫補的這件舒適。

以前當皇帝的時候,他都是一個人坐在大桌子上吃飯,身邊站一群人,也沒人敢說話,可在管理所內(nèi),溥儀每天都會跟一群人一起起吃飯,大家身份都是一樣,吃飯時也不拘束,說說笑笑很是熱鬧。
這樣平靜的日子,是溥儀從來沒有想過的,他似乎也從這寧靜的生活中,悟出了革命的真諦,也越發(fā)的明白,自己為什么會失去權力。
1950年,新中國實行特赦,溥儀成為特赦第一人,當他聽說自己即將獲得自由時,還以為產(chǎn)生幻覺,畢竟重獲自由這種事,他從來沒有想過。
但事實就是,他成為第一個被特赦的人,新中國的格局在這一刻震驚了世界。
溥儀出獄后,許多媒體都來采訪他,但大家關注的并不是他過去當皇帝的輝煌生活,反而刨根問底,想要知道他在改造期間的生活,更想知道他為何會被特赦,畢竟他這樣的人,能活著已經(jīng)是個奇跡。

溥儀沒有遮遮掩掩,大方表示,自己過去那些人,過得無比充實,內(nèi)心也前所未有的踏實,比當皇帝的時候更踏實。
新中國的確了不起,能將封建社會第一人,改造成一個完完全全獨立自主的新人,這算是全世界獨一份了。
溥儀出獄后,不單獲得了形式上的自由,還獲得了靈魂上的自由,他第一次知道,要吃肉,是需要用錢買的,自己也可以通過勞動換取等價的錢財,這對于他來說,是一個前所未見的新世界。
但彼時他也有些后悔,當年揮霍了太多錢財,說得好聽點那些都是皇家財物,說難聽點,敗的就是民脂民膏,放在新中國,那些都是價值連城的文物。
可惜的是,世間沒有后悔藥,他也算是給歷史留下了一個慘痛的代價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