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控北約5年時間,飛行高度達到3萬米,至今很多記錄都沒有被打破,美國曾被這款戰(zhàn)機嚇破了膽。

1972年到1974年,蘇聯(lián)一款截擊機成為了北約集團的夢魘,它被西方人稱為“不銹鋼怪物”,而社會主義陣營的人則稱它為“紅色利劍”,它就是米格-25,北約代號“狐蝠”。

米格-25其實是被美國人逼出來的。1960年,蘇聯(lián)面臨著來自美國的B-58轟炸機,以及后續(xù)更先進的XB-70“女武神”轟炸機的潛在威脅。當時美國很會吹牛,“女武神”其實還在研制,但是蘇聯(lián)人信了。
這些轟炸機具備超音速飛行能力和超高升限,對蘇聯(lián)的領空安全將構成嚴重威脅。為了有效應對這一挑戰(zhàn),蘇聯(lián)政府向米高揚設計局下達了設計一款高空、高速、遠航程截擊機的指令。

1964年,飛機還沒有出來,蘇聯(lián)國防委員會緊急下令,指標更改,新的截擊機最大速度要超過3馬赫,而升限要達到3萬米,這讓米高揚設計局的人很震驚。
為什么會突然更改指標呢?因為美國SR-71偵察機首飛了,而且服役后,蘇聯(lián)偵測到了這架飛機在其領空飛行進行偵察,但是蘇聯(lián)人拿它沒有辦法,連抗議的資格都沒有,因為只有把它打下來才行。

以現(xiàn)在的目光來看,SR-71偵察機也沒有多先進,而且在地面飛行時還會漏油,當時美國沒有大面積鈦合金蒙皮加工技術,很多零部件是一點點拼接起來的,只有飛到一定高度和速度后,因為機體熱脹效應才會把縫隙給補平。即便如此,它也是第一架突破熱障的飛機。

為了應對SR-71,蘇聯(lián)設計團隊在鈦合金加工上絞盡腦汁還是沒有辦法解決。其實當時美蘇都不缺鈦合金,雖然和現(xiàn)在中國十幾萬噸的年產(chǎn)量沒法比,但是造一些飛機還是足夠的。關鍵是缺鈦合金加工技術,這個即便到了現(xiàn)在也是一個不小的難題。
沒有鈦合金,飛機就飛不快。因為在3倍音速以上,機身與大氣摩擦的溫度鋁合金是受不了的。而且鋁合金的強度也不夠,當馬赫數(shù)達到3時,機頭部位的金屬表面溫度將達到350攝氏度以上,鋁合金在這個溫度下性能會直線下降,只有鈦合金才扛得住。

當然還有另一位王者也可以,它就是不銹鋼,比鈦合金更強。但是不銹鋼重啊,在此之前沒見過哪個飛機用不銹鋼來做機身的,不過這對米高揚設計局來說不是個問題。敲定了不銹鋼機身后,米高揚設計局為米格-25配備了兩臺R15型發(fā)動機,單臺推力最大11噸,配合著優(yōu)秀的氣動設計,讓米格-25最快能飛到3.5馬赫。

1967年米格-25首飛,在此后的一次戰(zhàn)斗中嚇到了美西方。1971年第四次中東戰(zhàn)爭時,以色列用F-4“鬼怪”戰(zhàn)機鎖定敘利亞的米格-25,按下發(fā)射鍵后本以為會一擊必中。根據(jù)飛行員的計算,對方戰(zhàn)機無論做什么機動也逃不掉了,但是令他沒有想到的是,敘利亞飛行員打開加力,以極高的速度從以色列人的眼皮下直線飛走了,響尾蛇導彈壓根追不上,看的以方飛行員還以為發(fā)生了什么靈異事件。

之后這種情況多次在歐美與蘇聯(lián)對抗時上演,讓歐美空軍感到十分恐懼。后來北約集團玩陰的,策反了蘇聯(lián)空軍一名飛行員,1976年這名飛行員把飛機飛到了日本,美國獲得了一架完整的米格-25。他們的專家在拆解之前手都是顫抖的,這可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截擊機。

拆開之后,美軍工專家看不懂了,這都是些啥???不銹鋼、電子管雷達,除了發(fā)動機很多都是二戰(zhàn)時就有的技術。美國軍方一臉困惑,蘇聯(lián)這名叛逃飛行員是不是開錯飛機了?這是那個把美國空軍嚇得惶惶不可終日的米格-25嗎?

試飛過后,美國專家直呼,米高揚設計局的鬼才真多!
之后“米格-25效應”就誕生了,多用于工程管理,意思是在技術不先進的情況下,從整體性能出發(fā),對各零部件進行協(xié)調(diào)的組合優(yōu)化設計,使得整體能力大于個體能力之和,從而成為世界一流,也就是1+1遠大于2。

中國六代機能達到米格-25這個速度嗎?
實際上,這是兩款不同類型的飛機。米格-25的技術,當下中國很多民營企業(yè)都能手搓出更好的,發(fā)動機性能也很差,最大推力才11噸。中國六代機毫無疑問能超過米格-25,但是能不能飛到3.5馬赫,目前還不得而知。

中國六代機對于美國來說,威懾力差不多有1/3個米格-25那么高,如果中國六代機和美國F22對抗幾次,那威懾力估計將拉滿。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