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很多人,因為某一件事遺臭萬年,也有些人因為某一件事名垂青史,張學良算是兩者都有吧!我們的文化,是擁有很大包容度的文化,更多的認為張學良屬于是后者。
九一八事變,張學良在蔣的影響下選擇了不抵抗,東北軍撤到關內(nèi),致使東北地區(qū)輕易被日軍占領。
由于撤退倉促,東北軍撤回的基本上都是軍隊,東北的兵工廠、重工業(yè)生產(chǎn)線等,沒有來得及撤,也沒有安排炸毀,白白便宜了日軍。

其中,不乏大口徑火炮及其生產(chǎn)線,花大價錢組建起來的東北空軍的飛機,竟然讓日軍完好無損的繳獲。
張學良不抵抗的行為,極大的刺激了日軍的侵略野心,加速了激進戰(zhàn)爭內(nèi)閣的組建和侵華步伐,他們正是從這些較量中得出結(jié)論:不出三個月便可滅亡中國。
失去東北的東北軍,沒有了土地和人民的依靠,只能依靠蔣補給,被蔣派過來圍剿紅軍,并借機削弱東北軍力量,實現(xiàn)一石二鳥之計。
經(jīng)過幾次戰(zhàn)斗,東北軍有生力量不斷被消滅,期望得到補充的張學良,得到的只是“撤編”這一寒心的命令。
是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打回東北老家去!嘹亮的聲音不斷在軍隊中傳播,忍受著“不抵抗將軍”罵名的張學良,怎么可能會不動容?
蔣見東北軍應付他,出工不出力,親自來到西北督戰(zhàn),在同樣愛國的楊虎城將軍的勸說下,發(fā)動了雙十二兵諫。

當時東北已經(jīng)被日軍蹂躪六年,華北大地也被日軍弄得千瘡百孔,妄圖建立第二個類似于東北的傀儡政權(quán),中華民族真的到了生死攸關的時候,此時如果沒有停止內(nèi)戰(zhàn),繼續(xù)打下去形勢更加不容樂觀。
雙十二的和平解決,避免了內(nèi)戰(zhàn)的繼續(xù),在抗日大旗下,全國各種勢力團結(jié)起來,爭奪地盤保存實力的軍閥,不同信仰的軍事或政治勢力,全都團結(jié)起來一致對外。
紅軍、東北軍、西北軍、川軍、滇軍、桂軍、湘軍、粵軍、中央軍等,全都團結(jié)起來抗日救國,在不久后的抗日戰(zhàn)場上拋頭顱灑熱血。
這一切,都是從西安事變后形成的,西安事變的主要發(fā)動人張學良,自然成了為抗日做出重要貢獻的一員。
吳佩孚是反動的舊軍閥,但他晚年拒絕和日本人合作,就足以讓人敬佩;汪精衛(wèi)盡管有過刺殺攝政王的孤膽英雄時刻,可他最后投降了日本,為侵略者搖旗吶喊,足以遺臭萬年。

張學良是受人唾罵的“不抵抗將軍”、渾身有種種問題的“花花公子”,可就一個西安事變,在民族大義上最終做了關鍵的一件事,就足以讓他整體上成為歷史正面人物。
人,或許有種種缺點不足,也曾經(jīng)犯下很多過錯,歷史上是非成敗的人都有,爭議的人物也不少,但唯有兩種人是沒有爭議的:民族英雄和民族敗類,前者如蘇武、岳飛、文天祥、張自忠、戴安瀾等,后者如秦檜、汪精衛(wèi)之流。
對此,大家認為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