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大家有一個模模糊糊的共識:
北京離洋氣最遠的地方是昌平。
這也是為什么在知道我最近老往昌平跑之后,朋友們都質問我,昌平到底有什么好東西,你是不是偷偷包養(yǎng)了小奶狗。

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昌平不同。
對昌平打工人來說,以前周末進城去三里屯拍一堆可以精裝朋友圈的素材是一種時髦,如今,去村里消費幫扶一下鄉(xiāng)村振興 ,然后云淡風輕地說“要不我也在這租個院子吧”才是新的昌平夢。
從前擠十三號線有多狼狽的人,現(xiàn)在活得就有多CHILL。
“去北莊村過美式生活,去辛莊村過大理生活?!?/strong>

北莊村距離你70公里,但總能吸引你過去,因為那里有號稱京郊BBQ天花板的黑山烤房。多年前你看了《主廚的餐桌》燒烤那一集,就一直很想吃美式烤肉,雖然你只在美劇里了解過美國。

只是你沒想到,這里的人氣不輸三里屯。 開庫里南的人,騎捷安特的人,騎雅馬哈的人,來了都得乖乖等位300多號。

你不知道為什么大家都不約而同地改變了生活方式,你只知道你吃的不僅是烤肉,還有對預制菜的反抗,對慢節(jié)奏生活的向往。

更何況在這里等位也沒那么無聊,可以去隔壁喝一杯咖啡,逛雜貨店,看看附近的山景。

這里是一條經(jīng)典騎行路線的必經(jīng)之地。騎行在盤山公路 上無比治愈,比花500塊錢找心理醫(yī)生咨詢一小時有用得多。

也只有騎行老能發(fā)現(xiàn)京郊扎尕那。原來在北京除了朝九晚五上班以外,還有這樣的烏托邦,還可以這樣自由和快樂的生活著。

辛莊村的畫風則有所不同,更適合帶娃,帶狗。
每周六日都有市集,最近滿條街都是年味兒。

看看這煙火氣,這慵懶的陽光,這休閑的步伐,你就說,是不是大理吧。

秋天的時候你經(jīng)常去這里,在市集上買到過西藏線香、非遺版畫、窯烤面包,像是隨機掉落的驚喜。

村里的活動蠻多,幾乎每次去都會看到一點新東西。比刷手機總是刷到千篇一律的探店(詐騙)內容讓你覺得真實多了。
希望在未來也不會看到這樣的內容:《到辛莊村就為了這一口》《付款的時候直接原地去世了》《昌平你們不宣傳這個糊涂啊》《辛莊村遙遙領先》《辛莊村終于也有了!》《我媽嘗了一口讓我原地擺攤》《一口下去我整個人都……》

原本老年人居多的村子,現(xiàn)在也吸引了很多年輕人來創(chuàng)業(yè),各種元素混搭,挺有趣的。

聽一個擺攤賣菜的老奶奶說,她一天賣韭菜都能賣200塊,笑成了翹嘴。
收垃圾的大爺充滿干勁,開著音響,整個村都能聽見。
要是老人都有事可干,哪有空管年輕人生不生孩子,年輕人也不用擔心過年回村會被傳閑話。

辛莊村除了市集,還有幾家大名鼎鼎的咖啡店,比如福叁咖啡。

秋天銀杏葉黃的時候真的可以天天來。

還有訪咖啡,老板被稱為昌平張亞東。

很多人是沖著法蘭絨手沖去的 ,點一杯牙買加藍山NO.1,看磨豆,沸水燙器具,看水流經(jīng)過咖啡,喝兩口神兒都回來了。

還有一家叫彩虹天使咖啡屋的地方,臺灣人開的,店里的咖啡師和烘焙師都是聽障人士。

村里的大媽們談吐非凡,總能找到話題切入口。 比如說我的狗子情緒穩(wěn)定得像特朗普,然后大談特談美國現(xiàn)狀。

做面包的老奶奶也與時俱進,研究起來怎么面向年輕人做推廣。

賣烤冷面的大爺也很有意思,他說自己人到中年以后才支棱起來做起這份事業(yè),他很自豪地說村里的小孩都是吃他的煎餅長大的。

村里還有很多散養(yǎng)的貓,從它們的安全程度和圓潤程度,也可以看出這個村的氛圍很友好。

民風淳樸, 每一戶人家都有自己的家訓。

有朋友說,她搬來這里是因為華德福這所學校。
很多家長都因為自己的小孩在這里上學搬過來了,家長們都很努力在參與改變辛莊村。
這里也確實藏著很多才華橫溢的人。
隨便推開一扇農村自建房的門,里面可能是某某建筑精英的杰作,別有洞天。

這里也叫辛莊藝術村。村里的墻壁、電線桿、井蓋兒都換上了典藏皮膚。



以前,昌平敘事是擠十三號線地鐵,買房還房貸,為了扎根北京把自己榨干。
如今,比起在昌平有房,大家更在意,在昌平有生活。
哦對了,隔壁的桃林村還有一家私房菜館,吃了一口的你會忍不住發(fā)問:昌平,你還有多少驚喜是我不知道的?

作者|排版002
“昌平真的是好起來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