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之所以能夠達到巔峰,與大唐的強盛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晚唐時期的大唐王朝走向沒落,唐詩也跟著走向下坡路,但仍有個別詩人,想要竭力留住大唐詩歌的余暉,馬戴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馬戴的經歷比較簡單,他出生在一個書香門第,自幼聰慧,尤其擅長作詩,一生大部分時間都用在了參加科舉考試上,曾隱居華山,并遨游邊關,與當時比較有名氣的詩人賈島、姚合交好。
馬戴在自己四十六歲那年方才考中進士,與同時期的詩人項斯、趙嘏同榜及第,先后擔任太原軍幕府掌書記、龍陽尉、佐大同軍幕,官終國子博士,享年七十二歲。
馬戴是晚唐著名詩人,尤其擅長五言和五律,詩風凝煉秀朗,格調壯麗,含思蘊藉,饒有韻致,后人評價說:“晚唐之馬戴,盛唐之摩詰”,言外之意就是他可與那些盛唐著名詩人比肩。
馬戴有不少著名詩作,如《灞上秋居》《落日悵望》《送人游蜀》等。他的“猿啼洞庭樹,人在木蘭舟”詩句,被后人贊曰“風致自絕”。其中的《落日悵望》 詩作原文如下:

孤云與歸鳥,千里片時間。
念我何留滯,辭家久未還。
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
臨水不敢照,恐驚平昔顏。

這首詩的大意是:
天空中飄蕩著片片孤云,還有一些忙著歸林的鳥兒,片刻之間就飛掠千里。
想起了自己不知為何還滯留在異鄉(xiāng),長久地離開家鄉(xiāng)不能歸還,只能空自嘆息。
夕陽散發(fā)著微弱的光芒,從高大的樹木上一點一點地往下沉落,落日余暉返照大地,紅彤彤的晚霞就像野火在燃燒,漸漸地隱沒在秋天的山巒中。
走到水邊,臨水而立,卻不敢看自己的倒影,是因為害怕自己往昔的容顏已然改變。

馬戴這首《落日悵望》是一首羈旅思鄉(xiāng)五言律詩。
整首詩開篇通過孤云、歸鳥的描寫,反襯自己的羈旅漂泊,孤云和歸鳥都是寂寞的,但孤云是無所依歸的,而歸鳥是有家可歸的,二者形成對比,突顯了自己的孤獨和無奈。
接著,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深深的思鄉(xiāng)之情,以及對自己一事無成的現實處境的不滿意。
然后,描繪了落日余暉中的景色,烘托出自己內心的憂傷和無奈,既描繪了一幅美麗而壯觀的落日圖畫,又寄托了自己對故鄉(xiāng)的思念之情。
最后,通過側面描寫自己容顏的衰老變化,深刻地表達了自己對年華老去的恐懼,又擔心自己回到家鄉(xiāng),別人會認不出自己,暗示了自己對故鄉(xiāng)親友的想念和不舍。
全詩語言清新,自然流暢;明白如話,簡潔凝練;描寫細膩,景色壯麗;情景交融,富有情韻;意境混成,含蓄有味。
突出特點是情景分寫,一邊寫景,一邊抒情,以秋天的落日為背景,觸景生情,孤云和歸鳥,夕陽下的樹木,余暉中的秋山,日落剎那的所有景物仿佛都牽動了鄉(xiāng)愁,也觸發(fā)了內心深處年華老去的感傷,從而抒發(fā)了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
詩中頷聯兩句:“微陽下喬木,遠色隱秋山”別有一番韻致,簡潔明快,高度概括,對仗工巧,用詞精準,短短十個字,就生動傳神地描繪出一幅壯美的落日秋景圖,堪稱寫景佳句。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