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辭去冬雪,暖帶入春風(fēng)?!贝汗?ji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而守歲,則是春節(jié)里一場溫馨而莊重的儀式。每至除夕,闔家團聚,圍坐于燈火之下,共同迎接新年的到來,這一傳統(tǒng)習(xí)俗承載著千年的文化底蘊與深厚的情感內(nèi)涵。

守歲的歷史源遠流長,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據(jù)《荊楚歲時記》記載:“歲暮,家家具肴蔌詣宿歲之位,以迎新年,相聚酣飲。”那時,守歲已在民間形成,人們通過守歲表達對舊歲的惜別與對新年的期盼。隨著時間的推移,守歲習(xí)俗不斷發(fā)展演變,融入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成為春節(ji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守歲的重要特點是在除夕夜燈火通宵不滅,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征著驅(qū)走一切邪瘟病疫,期待新年吉祥如意。
這種風(fēng)俗流傳,表現(xiàn)形式包括年夜飯后全家人圍坐在火爐旁聊天,直到五更天明;以及燃燈照歲等習(xí)俗。傳說中提到的年獸害怕紅色的燈火,因此人們掛紅燈籠、點燃火焰,以確保家人的安全。

初唐時期,“詩圣”杜甫的祖父在除夕之夜,面對守歲的家人,說道:
故節(jié)當歌守,新年把燭迎。冬氛戀虬箭,春色候雞鳴。 興盡聞壺覆,宵闌見斗橫。還將萬億壽,更謁九重城。
詩中通過“故節(jié)當歌守,新年把燭迎”等句描繪了除夕夜的歡樂場景,人們歡聚一堂,共同慶祝新年的到來;而“冬氛戀虬箭,春色候雞鳴”等句則展現(xiàn)了自然景色的變化,寓意著時光的流轉(zhuǎn)。同時,詩中的“興盡聞壺覆,宵闌見斗橫”等句也描繪了除夕夜的熱鬧與寧靜交織的景象。最后,“還將萬億壽,更謁九重城”則表達了詩人對新一年的祝福和期許!

到了宋朝蘇軾在除夕夜在鳳翔,因為離家在外,不能與父親弟弟團聚,寫了一首《守歲》詩:
欲知垂盡歲,有似赴壑蛇。修鱗半已沒,去意誰能遮。況欲系其尾,雖勤知奈何。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坐久燈燼落,起看北斗斜。明年豈無年,心事恐蹉跎。努力盡今夕,少年猶可夸!
其中,“兒童強不睡,相守夜歡嘩。晨雞且勿唱,更鼓畏添撾?!?strong>兒童不睡覺努力掙扎,相守在夜間笑語喧嘩。晨雞呵請你不要啼唱,一聲聲更鼓催促也叫人懼怕。長久夜坐燈花點點墜落,起身看北斗星已經(jīng)橫斜。這首詩就描寫了守歲的習(xí)俗。

此外,明朝時期有“照虛耗”的習(xí)俗,即在床底點燈燭,寓意來年家中財富充實。明朝詩人黃淳耀中進士以后,在詩中寫道:
火辰曀明暉,歲乃在龍蛇。 我持人子身,聲影兩藏遮。 此夕飲藍尾,親歡復(fù)如何。 座隅有季弟,覓棗聲喧嘩。 一腳跳虎子,兩頭持鼓撾。 家督顧之笑,起視斗柄斜。 幼者行復(fù)長,長者已蹉跎。 詩成中弟書,聊與僮仆誇。
這首詩描繪了守歲時的熱鬧場景和詩人對時光流逝、自身境遇的感慨。詩中通過描寫與家人一起守歲,飲酒、嬉戲等場景,展現(xiàn)出家庭的溫馨與歡樂。但同時,“我持人子身,聲影兩藏遮”等句也透露出詩人對自己身世和未來的思考與憂慮。

如今,時代在變遷,生活方式也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但守歲的傳統(tǒng)卻依然在人們心中扎根。雖然守歲的方式不再局限于圍坐聊天、吃年夜飯,但一家人相聚的溫暖從未改變。在城市的高樓大廈里,人們依然會在除夕之夜,放下手中的忙碌,與家人共度溫馨時光;在鄉(xiāng)村,那熟悉的煙火氣息和鄰里間的問候,讓守歲的氛圍更加濃厚。即使遠在他鄉(xiāng),人們也會通過視頻通話,與家人“云守歲”,跨越時空的距離,傳遞著對家人的思念與祝福。
守歲,它不僅是一種民俗傳統(tǒng),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承載著親情、友情與鄉(xiāng)情。在這辭舊迎新的時刻,讓我們圍坐在一起,共同守歲,在溫馨的氛圍中迎接新年的第一縷曙光,讓這份美好的傳統(tǒng)在歲月的長河中熠熠生輝,代代相傳。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