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月27日,新中國第一次授銜儀式,在北京隆重舉行。

這場儀式評定了十名元帥,十名大將,75名上將,177名中將,以及802名少將,這些人都是在革命中有過功勞的,為黨和人民立下過汗馬功勞的,他們當得起所受的榮譽。

但話又說回來,參加革命的可遠不止這些人,有的老革命甚至功勛遠高于參與授銜的人,那些沒有得到授銜的,心中又該作何感想?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尤其是張際春,論他的資歷,受大將都不為過,可毛主席卻在最后評選時,直接劃掉了他的名字,稱他可以不參與授銜,以至于他最后連個少將都沒混上。

那么毛主席為何要針對此人?張際春曾立下了什么功?對毛主席的決定他又有何感想呢?

張際春

革命時期,張際春一直給人一種低調沉穩(wěn)的感覺,周總理曾說,別看此人總是悶不作聲,但他總是悄悄干著大事。

這樣的性質,與他小時候的經歷有著莫大的關系。

張際春出生于1900年,和眾多革命人士一樣,從一出生起便沒過幾天好日子,后來念過幾天書后,張際春懂得了一些道理,便愈發(fā)地覺得世界對窮人不公。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最初張際春一直抱著入仕的決心在學習,想著功成名就后當個好官,后來接觸到孫中山先生的三民思想,深受啟發(fā),認為革命才是老百姓的唯一出路,于是積極投入到革命事業(yè),參與學生運動。

畢業(yè)后,張際春認為,一個人的醒悟,或者是一群人的醒悟都不足以改變整個一個國家,得全國人民都醒悟,才能扭轉乾坤,于是他又投身于教育事業(yè),做了革命宣傳工作。

張際春是有頭腦的,目標也很清晰,更有實踐精神,這樣優(yōu)秀的人自然會有更多的人賞識。

彼時國民黨內就有人看出了張際春的能力,積極招納他入黨,本就崇拜孫中山先生的張際春,毫不猶豫地答應了。

張際春是1926年加入國民黨的,當時他認為自己的革命事業(yè)終于走上正軌,可現實卻很快打了他的臉。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彼時孫中山先生剛剛去世不足一年,國民黨內人各懷心思,爭權奪利,黨內許多人士都忙著站隊,根本無意于革命。

張際春看出了國民黨內部的腐朽與黑暗,深知自己的志向無法從這里得到實現,于是萌生出了退出的打算。

可是退出了國民黨又做什么呢?一時間他感到有些迷茫,而恰巧這個時候張際春在師范學校聽到了一場講座,這是一場關于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演講會,此前張際春也有所聞,但他認為這個理念太過理想化,難以實現,所以未曾深入研究,直到這場演講之后,張際春深受啟發(fā),突然就知道了自己的去處。

1926年11月,經人介紹,張際春轉投了共產黨,成為一個無產階級革命者,可剛剛入黨,革命還未展開,張際春便遭遇了困境。

大革命失敗,共產黨人被國民黨圍追堵截,為了生存,張際春被迫流亡,一度與組織失去了聯(lián)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個時候張際春的內心非常復雜,他甚至懷疑過革命會不會就此一蹶不振,但他卻從未懷疑過革命之路是否有錯。

抱著這個信念,張際春輾轉多地,終于和黨內同志取得了聯(lián)系。

但讓他意外的是,即便國民黨對他們下了死手,無數同志慘烈犧牲,可大家的革命激情卻并未退卻。

得知朱德和陳毅在召集黨內人士,在湘南準備起義時,張際春立刻趕往相助。

湘南起義后,張際春又跟著大部隊前往井岡山,在這個過程中,他才真正地意識到什么是真正的無產階級革命,并且也深知,這條道路遠比他想象的還要艱難。

無產階級革命

1928年4月,張際春隨著大部隊來到了井岡山,與毛主席的隊伍正式匯合,正式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是張際春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得知張際春寫得一手好文章,毛主席對他頗為欣賞,兩人一見如故,相談甚歡。

那時候毛主席就認為,張際春此人很純粹,是個有想法的,對革命也有自己的見解,讓他拿槍太浪費了,不如讓他拿筆。

于是,歷練一年后,張際春被調任為紅四軍政治部宣傳科科長。

自從當了宣傳科科長后,張際春比之前更忙了,宣傳這事兒看似是個文職,但工作內容卻不輕松,上傳下達,這個“達”還不能偏,要深入人心。

那時候的紅四軍內,張際春是有名的“跑斷腿”,除了做宣傳以外,部隊轉移時,他們還要負責善后,這可是項艱巨的任務,可張際春從來都是任勞任怨,一邊收拾戰(zhàn)場,一邊設法維護當地秩序,還要幫忙解決群眾生活問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往往一場大戰(zhàn)后,當地經濟都會受到沖擊,工業(yè)農業(yè)都急需恢復,否則就會出亂子,當地新舊政權如何交接,新政權如何展開,工廠如何快速恢復生產,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得到保障,這些都是張際春要考慮的。

若遇到大的戰(zhàn)事,他還要此處籌集糧草,征兵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張際春也學到不少的管理經驗,事情雖然雜亂,但他從來不亂,每一項任務都打理得井井有條,身邊的戰(zhàn)士都說他,脾氣太好了,是管家的一把好手。

平日里若提到戰(zhàn)事,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在戰(zhàn)前重逢的英雄戰(zhàn)士,在大軍之中游刃有余指揮的大將,可很少有人會提及戰(zhàn)后默默收拾爛攤子,恢復生產和秩序的人。

當兵的人都想拿槍,都想上陣殺敵建立軍功,張際春也一樣,誰不想人前風光呢?但事情還是得有人做,他不做也總要有人來做。

張際春這一做就是十幾年,抗日戰(zhàn)爭結束后,他被組織調往軍區(qū)擔任政委,這個位置可僅次于當時的劉伯承和鄧小平,屬于中原野戰(zhàn)軍內的三號人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劉伯承曾評價張際春,是個可靠的,有他在,后勤就等同于多了一層保障,這對于張際春來說,已經是極高的評價。

解放初期,張際春因為工作能力出眾,被委派到西南地區(qū)工作,參與建設大西北,解決西藏問題,剿滅土匪,鎮(zhèn)壓反革命等工作。

這些年,張際春的工作也是可圈可點,黨中央也多次對其進行表揚,可到了授銜儀式,評定功勛時,很多軍區(qū)政委都被授予了上將軍銜,唯獨張際春沒有。

事實上這也是黨中央領導人故意的,這不是針對張際春,反而是欣賞張際春。

就如毛主席當初所說,張際春這個人,適合拿筆,不適合拿槍,新中國成立了,戰(zhàn)爭結束了,他更不需要拿槍了。

如果給張際春授予軍銜,那他的工作就只能在部隊展開,這個人就無法發(fā)揮最大的價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過去的工作經驗已經很明確,張際春很適合到人民群眾中去,這是他的強項,毛主席也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拒絕了“大元帥”這個職位。

軍銜和軍裝是軍人的榮耀,這是肯定的,但也有那么一些人,他不需要榮耀,或者說他的榮耀在別的地方更能體現,張際春就是這樣一個人。

遺憾離世

毛主席看人的眼光一貫沒錯,張際春脫掉那身戎裝后,走到人群中,才發(fā)揮出了他最大的價值。

在平日的宣傳工作中,很多領導人的重要文件都是由身邊的秘書來起草,但張際春不需要,他的工作必須親自上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了真實地反映民意,察覺群眾的困難,張際春常常親自深入到基層做調研,對于老百姓的情況,他也從來不聽旁人報告,非得要親自走到老百姓家中看看。

也正因為如此,黨中央歷來重視張際春的報告,并且自張際春來到宣傳部后,整個部門的工作效率都提升了不少,畢竟有這么一個作風良好的領導,下屬也有了工作標桿。

工作做得好,就該宣傳宣傳,但每每有人來采訪張際春時,他總是連連擺手:我都是做宣傳的,別宣傳我,我沒什么好宣傳的,你們應該多宣傳群眾的聲音。

革命了二十多年,張際春還是當年剛剛入黨的模樣,堅定地守住自己的初心,一心只想完成組織派給自己的任務。

但就是這么一個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人,最后還被有心人針對。

當年張際春的妻子曾和江青有過一段過節(jié),文化大革命開始后,張際春又是反對江青的頭號人物,于是江青為了泄憤,便拿張際春開刀,想要置他于死地。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除了針對張際春夫妻二人,他們連張繼春的孩子也不放過,這已經是明目張膽的報私仇了。

因為不忿江青林彪集團的惡意中傷,張際春的妻子心臟病發(fā)作,遺憾離世,但即使是這樣,那些人還是不放過張際春。

1967年,陶鑄同知也受到了同樣的迫害,泥菩薩過河的張際春立刻寫信給毛主席,想要為陶鑄鳴冤,他細數了陶鑄的革命功績,譴責江青林彪集團的無端迫害,認為他們捕風捉影。

可這封信還沒到毛主席手中就被攔截了,江青等人看到了這封信更生氣了,對張際春的審判也愈加嚴厲。

彼時張際春已經70歲高齡,身體情況本就不樂觀,可反革命集團卻經常無端傳喚他進行“批斗”,導致張際春身體每況愈下。

1969年9月,張際春在無盡的悲憤中含冤離世,因為其身負“罪責”,家里連葬禮都辦得非常簡單,很多昔日的同僚也因為時局緊張,根本不敢來相送,可嘆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為黨和人民兢兢業(yè)業(yè)一生,最后竟是這樣慘淡收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好在1979年,張際春被證實遭受了不白之冤,黨中央為其洗白了冤屈,隆重地補辦了一場追悼會,追悼會還是鄧小平親自主持。

自此,那些一直在默默惦念張際春的人,也算了心里有了慰藉,后來每每有人談及張際春,都難免說上一句:他是一個心里有大局的人。

張際春的一生,一直都在默默付出,默默接受,從來沒有過怨言,當別人都在前線建功立業(yè)之時,他卻在后方默默耕耘,干著那些不起眼的工作。

張際春真正地做到了不為名利而奮斗,并且他對毛主席有著足夠的信任和尊重,當年毛主席將他的名字從授銜人選中劃去時,很多人都為張際春感到遺憾,但張際春卻絲毫沒有心理負擔,他是一個好兵,毛主席指哪兒打哪兒,不管派發(fā)什么任務,他都奉為使命,這也是毛主席欣賞他的原因。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張際春此人,身上沒有戾氣,最適合走到人民群眾當中,他也沒有讓黨組織失望,真正做到了深入基層,為老百姓發(fā)聲。

雖然最終結局有些遺憾,但從張際春的身上我們也看到了歷史進程的艱難,從一個一窮二白的國家,走到今天世界上最耀眼的東方大國,是無數先輩們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這一路著實不易,所以我們更當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