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毛澤東軍事文集》《彭德懷憶述》和毛主席、周總理、彭總、聶帥《年譜》等刊載文獻/史料:
(續(xù)本篇“③紅軍東征/黨中央晉西會議之東征(中)”末節(jié):…一方面軍東征“文治武功”創(chuàng)造的功績,彪炳千古、勒石太行/呂梁?。?/p>
毛主席“用兵如神”是一而再、再而三、三而續(xù)的演進/積累之過程和結(jié)果。單從軍事角度看,人們口口相傳、津津樂道的均是“十面埋伏”第一次反圍剿、再“剩勇追窮寇”二略遵義、又“圍三闕一”直羅鎮(zhèn),指揮藝術(shù)日臻豐潤,一戰(zhàn)比一戰(zhàn)精彩;最突出的特點之一是“傷敵十指,莫如斷敵一指”、集中優(yōu)勢兵力打殲滅戰(zhàn)。
其實吧,毛主席軍事指揮也有“傷敵十指,勝于斷敵一指”、著重于時事政治角度考慮的。比如:平津戰(zhàn)役,又比如:紅軍東征期間的兌九峪作戰(zhàn),他的指揮便是反其道而行之,擊潰/“打跑了”閻錫山晉綏軍二萬多,就是標志性事例。
紅軍兌九峪作戰(zhàn),是東征時“最大、最重要”的一次作戰(zhàn):紅軍開打即小勝,卻沒有“剩勇追窮寇”擴大戰(zhàn)績,而是選擇了放棄。這,讓老行武彭德懷曾有些“稍覺郁悶”。
彭總在“自述”中親筆寫下這樣一段話:“東征,毛主席是以軍委主席兼抗日先鋒軍政委親自出征的,一切措施都是他決定的。”“3月上旬,敵集結(jié)12個團二萬多于兌九峪。如能乘敵前進時,首先消滅其先頭一個旅是可能的。但當時,沒有這樣打?!薄懊飨瘺Q定改變計劃,命15軍團北上文水、交城威脅太原,命1軍團南下孝義、靈石、介休、平遙、榆次、太谷威脅太原,逼閻錫山調(diào)晉綏軍主力及在陜北綏德、米脂的五個旅星夜回防,鞏固太原……?!?/p>
對紅軍在兌九峪沒能打成殲滅戰(zhàn)的主要原因,彭總覺得“是采取二面攻擊兌九峪戰(zhàn)術(shù),戰(zhàn)役口子張得太寬,戰(zhàn)斗一天打成了擊潰戰(zhàn)”。>>>顯而易見,在兌九峪作戰(zhàn)時,毛主席沒有考慮“乘敵前進時”對運動中的晉綏軍或“十面埋伏”或“圍三闕一”成熟的、有效的戰(zhàn)法,結(jié)果是原本可以取得的殲滅戰(zhàn),成為“不如人意”的擊潰戰(zhàn)一一或許,這就是彭德懷有些“稍覺郁悶”的原委。
過了一個多月,大概是1936年5月初,毛主席將自己擬好的一篇、打算以“朱毛”名義公開發(fā)布的《停戰(zhàn)議和一致抗日通電》文稿,交與彭德懷…。
彭總一看,文稿中有這樣的兩段內(nèi)容:自“東征以來,所向皆捷,全國響應(yīng)。但正當抗日先鋒軍占領(lǐng)同蒲鐵路,積極準備東出河北與日本帝國主義直接作戰(zhàn)之時,蔣介石氏竟以十個師以上兵力開入山西,協(xié)同閻錫山氏攔阻紅軍抗日去路”。
“中國人民紅軍抗日先鋒軍,本意集中全力消滅蔣氏攔阻抗日去路的部隊,以達到對日直接作戰(zhàn)之目的,但蘇維埃中央政府與紅軍革命軍事委員會,一再考慮,認為國難當前,雙方?jīng)Q戰(zhàn),不論勝負屬誰,都是中國國防力量的損失,而為日本帝國主義所稱快……。”
讀畢,老行武彭總頓時覺悟到“這仗,還能這么子打喲”,他的心底瞬間敞亮了!
后記:
電視劇《亮劍》中,晉綏軍團長楚云飛有一句臺詞“八路軍李云龍的損失,也是中國國防力量的損失”。其來處,應(yīng)當是緣自毛主席筆下……。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