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全國各地到處都是一擁而上的“我的XXX很想你”,或者“我在XXX沒空想你”,看多了也就膩了,再也不想去打卡了。
但如今的旅行四件套,經久不衰還有集章、文創(chuàng)雪糕、打卡咖啡和冰箱貼,符號鏈式消費依舊盛行著。
人們用物證重構記憶儀式,這一場社交時代的旅游符號狂歡,相信你或多或少也曾參與過。

一杯打卡咖啡動輒30-40元但很難喝,一根文創(chuàng)雪糕賣出了普通雪糕幾倍的價格,為了冰箱貼有地兒放又買了個冰箱...
那么旅行時,我們?yōu)槭裁磿榉柣w驗瘋狂買單?
1,為什么要蓋章?
一種全新的旅游記錄形式——蓋章打卡,在眼下正受到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追捧。
從一個城市、一個景點、到一家小店,很多顯眼的地方,都放著各種各樣的章,有的收費也有的免費。


其實蓋章本質是“集郵心理”的變體,通過碎片化符號的累積,填補碎片化出游帶來的意義空缺。
在數字影像泛濫的時代,蓋章是唯一需要身體在場才能完成的認證,紅色印泥滲透紙頁的瞬間,從虛擬到真實。
有的人已經蓋完了很多本,去一個城市,只為了完成ta的蓋章任務。還有人交換蓋章,用一個城市換另一個城市。


每一枚印章蓋章的過程,不僅是在旅行路上的記錄,更是認識當地文化的一種新方式。
但是為了蓋章而旅行,是不是有些買櫝還珠的意味?
比如一個城市有10個景點,需要蓋10個章才算全部收集完成,有幾個并非自己感興趣的點,會為了完成蓋章多住了一天?


2. 為什么吃地標雪糕?
全國各大景點,很多朋友都會舉著地標雪糕自拍曬圖,這是用最低成本完成“我在現(xiàn)場”的社交認證。
不過有的地標雪糕確實設計的很好看,但有些也離不開糖精、色素和反式脂肪。


一支雪糕,將地標建筑轉化為可咀嚼、可分享的媒介,同時滿足了味覺與視覺傳播的需求。
在旅行景點,常常看到幾個女孩子聚在一起,舉著當地的文創(chuàng)雪糕拍照。


那一年夏天我去了一次武漢黃鶴樓,當地的朋友也給我買了一支文創(chuàng)雪糕,在融化之前拍個照。
當我一口咬下黃鶴樓的塔尖,似乎是完成了對文化符號的“占有式消費”。

3. 為什么買冰箱貼?
每一次看到那個貼滿冰箱貼的白色冰箱,很多記憶便會勾起。
芬蘭、羅馬、塞班、愛妮島、薄荷島、以色列...每個冰箱貼都是“我曾去過此地”的無聲宣言,這是一場私人空間的記憶展。


幾乎每去一個國家,我都會買至少一個冰箱貼。其實很多地兒的冰箱貼還挺貴的,我曾買過超過十歐元的一個冰箱貼。
相比沉重紀念品,冰箱貼是輕量化記憶載體,它以最小的體量實現(xiàn)記憶存儲,契合當代人“斷舍離”與“占有欲”的矛盾需求。
甚至身邊有朋友的冰箱實在貼不下了,又為了冰箱貼有地兒存放,又買了一個冰箱。

4. 為什么喝打卡咖啡?
“在海拔3000米喝咖啡”“于敦煌沙漠中手捧拿鐵”,雖然有點裝,但是拍照好看??!
花費40元帶走印有城市名的紙杯,既滿足“到此一游”的占有欲,又規(guī)避了攜帶紀念品的負擔,不是么?


打卡式咖啡的流行,映射著消費邏輯從“商品消費”到“故事消費”的轉型。在景區(qū)排長隊購買一杯溢價幾倍又難喝的咖啡,早已超越單純飲品消費的范疇。
但是景區(qū)咖啡店往往被包裝成“詩與遠方”的具象載體,人們買的不是一杯咖啡。
而是用一杯咖啡的時間,購買虛構的“本地人生活體驗”,短暫治愈日常生活的焦慮。



其實,我們每一個都需要“被看見”。
而當“被看見”成為剛需,于是就有了各種花式的蓋章、地標雪糕、打卡咖啡,和被貼的滿滿的冰箱。
你旅行時,曾經消費過哪一樣?
嗨,我是熱愛旅行和攝影的江南小女子若有所思CS ,全職旅行第10年,一直在路上,分享旅行點點滴滴。
你的關注和每一個點贊,我都認真當成了喜歡。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