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大年初一上映的《哪吒:魔童鬧?!反蠹叶伎戳藛??早在2019年《哪吒之魔童降世》熱映期間,很多觀眾就發(fā)現(xiàn)這部電影里的哪吒形象,和我們從小看到、聽到的哪吒大不一樣。他不再是那個英姿颯爽的小英雄,而是一個頂著黑眼圈、說話又拽又痞的“丑萌”小孩。這種顛覆性的改編,讓很多觀眾感到困惑,甚至有人質疑:這到底是不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種“惡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電影中的哪吒。來源/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事實上,多數(shù)人對哪吒的認知源自童年時期接觸的動畫片《哪吒傳奇》或電視劇《封神榜》《西游記》等。但其實,哪吒的形象并不一直都是這樣,自唐代以來,哪吒的形象就經(jīng)歷了多次演變,其神話故事亦源自多個不同的文化源頭,且一直處于持續(xù)創(chuàng)新之中。

動畫片中的哪吒形象。來源/動畫片《哪吒傳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動畫片中的哪吒形象。來源/動畫片《哪吒傳奇》
影視劇中的哪吒形象。來源/影視劇《封神榜》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影視劇中的哪吒形象。來源/影視劇《封神榜》
影視劇中的哪吒形象。來源/影視劇《西游記》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影視劇中的哪吒形象。來源/影視劇《西游記》

天王之子

“哪吒”和“毗沙門天王”形象的變遷

在《封神演義》與《西游記》中,哪吒及其父托塔天王李靖均被塑造為道教典型形象。然而,鮮為人知的是,這兩位人物的“原籍”實為印度,他們最初源自佛教中的護法神。

除了哪吒及其父托塔天王李靖,玉帝王母的形象也經(jīng)歷了多次變遷。?

關于“哪吒”的身世最早見之于《佛所行贊經(jīng)·第一生品》中:

“毗沙門天王,生那羅鳩婆,一切諸天眾,皆悉大歡喜”。

這段經(jīng)文意思是說“北方之神”毗沙門天王與其天后誕下了一個名喚“那羅鳩婆”的孩子,并獲得了諸天神佛的祝福。

為什么一個孩子的誕生會引發(fā)如此大的轟動呢?這一點自然要從這個孩子的名字說起:“那羅鳩婆”是梵語中“可愛”一詞的音譯,因此在不同版本中也被翻譯為:“哪拏天”“哪吒俱伐羅”,由于過于拗口,才被簡化為“哪吒”。而“哪吒”除了“可愛”之外,更有著不凡的血脈——其父毗沙門天王的故事可謂源遠流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封神榜》里哪吒出世的場景。來源/影視劇《封神榜》

據(jù)現(xiàn)代學者考證,毗沙門天王的信仰起源于貴霜王朝統(tǒng)治下的犍陀羅,位于古代印度北方地區(qū)(今巴基斯坦白沙瓦附近)。正因為如此,貴霜王朝的大月氏貴族把守護北方的毗沙門天王作為自己的保護神。

公元4世紀,日益衰弱的貴霜王朝在西亞薩珊王朝和東印度笈多帝國的夾擊之下,最終分崩離析。但毗沙門天王的信仰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雖然由于佛教在古印度的興盛,令以帝釋天為首的吠陀諸神不再成為眾生的主宰,但現(xiàn)實存在的邊境沖突,還是令毗沙門等四方天王保留了神格,成了佛教的護法。

隨著大唐在西域的經(jīng)營,毗沙門天王的形象更與大唐名將李靖融為一體。

北宋金漆木雕天王像。來源/浙江省博物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北宋金漆木雕天王像。來源/浙江省博物館

憑借滅亡東突厥、西定吐谷渾的赫赫戰(zhàn)功,李靖及其麾下的大唐鐵騎在西域打出了赫赫威名。西域諸國的天王像也因此由昔日的印度、波斯模樣轉向了中土造型。唐代學者盧弘正在其著作《興唐寺毗沙門天王記》中這樣描繪彼時毗沙門天王的模樣:

“毗沙門天王者,佛之臂指也。右扼吳鉤,左持寶塔。其旨將以摧群魔,護佛事。善善惡惡,保綏斯人?!?/p>

而這個手托寶塔的造型,便是毗沙門天王與李靖逐漸融合的一個象征。

之后,很多漢傳佛教的信徒因為不了解印度神話體系,便以毗沙門天王手托寶塔的造型,將其喚作“托塔天王”。

影視劇中的哪吒和李靖形象。來源/影視劇《西游記續(xù)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影視劇中的哪吒和李靖形象。來源/影視劇《西游記續(xù)集》

不過按照國人造像的習慣,雄偉異常的神像之旁往往需有弟子配享祔祀。毗沙門天王有無親傳弟子不便考證,但是兒子“哪吒”卻是現(xiàn)成的。于是自唐代開始,毗沙門天王和“哪吒”的神像便常常成對出現(xiàn)。不過這一時期“哪吒”的形象大多是“手捧戟,以惡眼向四方”或“捧(塔)行,莫離其側”,完全是一個忠誠扈從的模樣,與大眾所熟知的那個叛逆少年相差甚遠。

少年神祇

那些早期以“哪吒”為主角的IP

唐玄宗年間,面對阿拉伯帝國和吐蕃的夾擊,大唐在西域的影響力逐漸式微,那些關于“軍神”李靖的崇拜也漸漸破滅,戰(zhàn)亂中的人們渴望能有一位新的英雄橫空出世。正是在這樣的情緒推動之下,毗沙門天王的兒子們開始出現(xiàn)在了神話故事中。

在唐代僧人不空所翻譯的密教經(jīng)典《北方毗沙門天王隨軍護法儀軌》中,是這樣說“哪吒”的:

“我護持佛法。欲攝縛惡人或起不善之心。我晝夜守護國王大臣及百官僚。相與殺害打陵。如是之輩者。我等哪吒以金剛杖刺其眼及其心。若為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起不善心及殺害心者。亦以金剛棒打其頭?!?/p>

而正是這看似簡單的三言兩句,成就了一個疾惡如仇的少年形象。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電影中的哪吒。來源/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最早描述“哪吒”助人為樂、行俠仗義故事的,是唐昭宗時期的宰相鄭綮(qìng)。作為出身“滎陽鄭氏”的富家公子,鄭綮雖然政治才干一般,但善于寫作譏刺俳諧的詩句和故事,可謂誤入官場的“段子手”,其所編撰的《開天傳信記》堪稱唐代版的《人間喜劇》。

《開天傳信記》中有關“哪吒”的故事篇幅不長,說的是大唐開元年間,有一個名為“善無畏”的印度和尚來到長安。在得到唐玄宗的接見后,這位“善無畏”便提出要在“持律第一”的道宣和尚任主持的“西明寺”中“掛單”。

在此期間,道宣和尚善待“善無畏”,也獲得了善報。一天夜里,道宣和尚行路不慎掉下臺階,快要墜地的時候被一位少年神祇護住,交談之后,道宣才知道這位少年乃是“毗沙門天王哪吒太子”。而這位“哪吒”不僅保護了道宣,還把自己一直供養(yǎng)的佛牙送給了他。?

底圖來源/影視劇《西游記續(xù)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底圖來源/影視劇《西游記續(xù)集》

通過《開天傳信記》中的這個故事,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此時“哪吒”已經(jīng)擺脫了其父“毗沙門天王”身邊的跋扈軍神的角色,變成了日常生活中隨時可能出現(xiàn)在每一個僧人身旁的“守護神”。然而,也正是由于“哪吒”的形象日益深入人心。最終令其卷入了一場“佛儒之爭”。

在宋代禪宗史書《五燈會元》里首次出現(xiàn)了哪吒“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然后現(xiàn)本身,運大神力,為父母說法”的記載。這個故事的本意自然是想闡述禪宗“心性本凈、不假外求”的宗教理念,奈何這個故事卻觸及了儒家“百善孝為先”的底線。

于是乎,針對哪吒“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的故事,宋代大儒群起反擊。甚至蘇轍也寫詩譏諷:

“北方天王有狂子,只知拜佛不拜父。佛知其愚難教語,寶塔令父左手舉。兒來見佛頭輒俯,且與拜父略相似。佛如優(yōu)曇難值遇,見者聞道出生死。嗟爾何為獨如此,業(yè)果已定磨不去。佛滅到今千萬祀,只在江湖挽船處?!?/p>

值得注意的是,蘇轍并未如其他宋代儒生那般以“叢林(即禪宗)有析肉還母、析骨還父之說,然于釋教無之,不知依何作此言”,去質疑哪吒故事本身的可信性,而是提出既然哪吒“只知拜佛不拜父”,那么面對手托代表釋迦牟尼的寶塔時的父親,哪吒不還是要拜嗎?進而將毗沙門天王手托寶塔的行為解釋為了佛祖有意點化哪吒的善舉,進而從根本上瓦解了“析肉還母,析骨還父”的內在邏輯。

有趣的是,正是蘇轍的這一解釋,成就了今天網(wǎng)絡上所謂“李天王面對哪吒時不敢放下寶塔”“有塔你是李天王、無塔你是李天亡”的各種段子。

底圖來源/影視劇《西游記續(xù)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底圖來源/影視劇《西游記續(xù)集》

除魔先鋒

元雜劇及明清小說中的哪吒

宋末元初,哪吒形象被搬上雜劇舞臺,元人雜劇《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中就有哪吒出場,而且這時哪吒已經(jīng)擁有了三頭六臂的形象。

在元代至明代的歷史進程中,哪吒的形象逐漸豐富化,并展現(xiàn)出佛教與道教融合的特征?!度淘戳魉焉翊笕芬粫栽兄撩鞔?,其中對哪吒的描述已與現(xiàn)代所見形象極為相似。

書中記載:哪吒原為玉皇大帝座下大羅仙,身高六丈,頭戴金輪,具有三頭九眼八臂的特征。鑒于世間的妖魔橫行,玉皇大帝命其下凡鏟除妖魔,因此投胎于托塔天王李靖之妻,成為李靖的第三個兒子。出生后不久,哪吒在東海激怒龍王,不僅斬殺了龍王的太子,還射殺了魔界領袖石磯娘娘的門人,導致李靖極為憤怒。

清康熙 景德鎮(zhèn)窯五彩哪吒鬧海圖瓶。來源/上海博物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清康熙 景德鎮(zhèn)窯五彩哪吒鬧海圖瓶。來源/上海博物館

因此,哪吒選擇割肉剔骨以歸還父親,并以真靈求救于佛祖。佛祖遂以荷菱為骨,蓮藕為肉,蓮葉為衣,使哪吒得以重生,并授予其法輪密旨及“木長子”三字真言。由此,哪吒獲得了變化自如的能力,能夠穿越河流、潛入大海、移動星辰、扭轉命運。最終,玉皇大帝封其為三十六員第一總領使,成為天神之領袖,永鎮(zhèn)天門。

今天我們熟悉的哪吒形象,更多來自明代小說《西游記》和《封神演義》。和元代的雜劇相比,《西游記》和《封神演義》中對哪吒的描寫更加豐富精彩。

哪吒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神話人物,其形象和故事在不同時代有著不同的解讀和表現(xiàn)。在現(xiàn)代文化作品,如早些年的《哪吒傳奇》,近些年的動畫電影《哪吒之魔童鬧?!返戎校倪傅男蜗蟊毁x予了新的意義:他通過自己的努力和選擇,挑戰(zhàn)了既定的命運,展現(xiàn)了不屈不撓的精神。哪吒的形象也不再是單一的叛逆或暴力,而是有著深刻的內心掙扎和成長過程,使得哪吒的形象更加立體和人性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電影中的哪吒。來源/電影《哪吒之魔童降世》

參考資料:

《風月同天:古代文化變遷中的細節(jié)》作者:侯印國、甘肅人民出版社,2021年出版。

《第一屆哪吒學術研討會論文集》,中山大學清代學術研究中心2003年刊行。

《“封神演義”考論》作者:李亦輝,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