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能不能寫點兒開心好玩兒的東西?”

寫了這么多奇奇怪怪的詩歌和敏感促狹小作文之后,有人后臺留言。有回應總是好的,總在文字里苦大仇深、故作深沉,左丘明恥之,俺亦恥之。

我將這視為對我的一種邀約,那就來嘗試寫寫好玩兒的東西。

第一篇,掛號。

早上九點到醫(yī)院,大廳里到處是人,徑直奔向自助機取號。

有七八條隊伍,斟酌了下,找年輕人多的那條排在后面。

照經驗,上歲數(shù)的長者不太會使用自助機,沒摁兩下就呼喊一旁服務人員,“師傅,您來看一下,我這怎么不動喚了?”

果然,這條隊的速度快一些,十幾分鐘便排到了。

點擊預約取號,插入醫(yī)???,點擊下一步,整個過程基本都是第一時間反應。

后面的一位大媽對同來的大叔說:“你看,這小伙子,玩得多溜?!?/p>

我接了一句,“之前來過,熟悉些?!?/p>

大媽接著對大叔說:“你看人家,常來就是不一樣?!?/p>

我趕緊糾正,“不常來,不常來?!?/p>

大媽反應了過來,連忙說,“對對對,偶爾,偶爾,我們也是偶爾來來。”

第二篇,叫號。

周日和兒子去吃壽司,到店發(fā)現(xiàn)要排隊,前面有11桌,兒子想吃他們家鰻魚飯,在門口找凳子坐下等著。

旁邊是一位胖胖的戴眼鏡大姐,身邊坐著一個小胖子,手里捧一個方形紙袋,正大口啃著鍋盔。

大姐似乎等了一段時間,心里比較著急,不斷向里張望。突然,她指著壽司出餐口位置,對門口穿馬甲的經理說:“那里,那里有空位了啊?!?/p>

經理看了一眼,轉回頭來說:“那是個三人位置,您是兩位,不一樣的?!?/p>

“哦。”大姐坐下來,看了眼兒子,又轉頭接著盯著臺面。

“那邊,那邊有兩個人的位置空出來了!”她指著餐廳一個角落對經理說。

經理看了一眼,馬上對著腮邊的話筒說了幾句,“那邊的客人剛走,得收一下臺,馬上好。”

“那你去收啊?!?/p>

我看到,經理明顯有些詫異,但很快穩(wěn)定住情緒,“您手里是幾號,我給您看下?!?/p>

大姐把小紙條遞給經理,經理又看了下手上的機器,“您是142號,前面還有5桌,到號我再喊您?!苯又?,她不再理會,自顧去招呼其他客人。

大姐無奈地坐下,轉頭看向兒子,胖小子吃得兩腮都是油,誰也不理,兩條小腿在板凳上晃來晃去。

第三篇,頭銜。

發(fā)現(xiàn)一個現(xiàn)象,在稱呼別人的時候,慣例是姓氏加上職務,比如李局長,張行長,王所長,這是通例。

但如果省去結尾的這個“長”字,就會透出一股親切。比如把李局長叫成李局,張行長叫成張行,王所長叫成王所,您聽聽,是不是有一種自己人的感覺?

當然,初識的人不宜這樣叫,那會是一種僭越,只有身邊熟悉的人這樣叫,才有一種圈內人的熟絡感,屬于一種不言自明、心領神會的默契,彼此一呼一答,那股味道就出來了。

不知道這種稱呼方式可不可以推行到其他領域,比如學術領域。

想起了我們宿舍老八,他是我們兄弟當中唯一一個考上并讀完博士的,他姓陳。

我準備一寫完就把這個故事發(fā)給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祝各位早日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