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種物質》是一部有經(jīng)典電影潛質的影片,但結果卻止步于二流水準。
影片講述的故事比較簡單,一個年近50歲的好萊塢過氣女明星伊麗莎白(黛米·摩爾 飾),因為不再青春貌美,即將飯碗不保。

為了保住事業(yè),伊麗莎白冒險選擇注射“某種物質”來讓自己恢復“青春”,結果不過是走向一條殘忍、恐怖的自戕之路。

過氣女明星千方百計想要重新博取關注的題材并不少見,但《某種物質》實現(xiàn)女主目的的方式和故事走向還是比較新穎、大膽的。
不同于常見的各種明爭暗斗、互相制衡,影片中的女主伊麗莎白只是冒險選擇了一種能夠重返青春的實驗藥劑。

她確實如愿了,卻不是以她期望的方式。

按照說明注射藥劑后,女主從自己的身體里分離出一個全新的自己,名叫蘇(瑪格麗特·庫里 飾),年輕、貌美、充滿無限活力。根據(jù)實驗規(guī)則,年輕的副本蘇和母體伊麗莎白必須每7天交換一次人生才能維持平衡。即7天內,當母體作為人吃喝拉撒睡時,副本就必須處于沉睡狀態(tài),反之亦然。

副本輕而易舉地取代了女主的事業(yè)。隨著副本欲望的膨脹,開始逐漸掠奪母體的養(yǎng)分,打破了7天換身的平衡原則,從而為母體和副本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生存危機。而母體與副本關于“人生的爭奪”則成了影片的主要矛盾沖突。

作為一部恐怖片,影片中的很多場景足夠恐怖、血腥,甚至讓人惡心。但這些并不算影片的不足之處。影片真正的問題在于太聚焦主角個體的青春焦慮與掙扎,沒能在主題探討深度上,觸及并戳破更本質的社會性偏見。
一個沒有自我、內在空虛、精神匱乏的50歲過氣女明星,聽到自己即將因為青春不再事業(yè)不保時,開始恐慌,并對自己喪失信心甚至完全否認自我存在價值,于是成了一個“完美實驗對象”。
對于主角而言,這種孱弱的設定雖然不夠有魅力,但勉強可行,畢竟伊麗莎白屬于演藝行業(yè)。只是女主的這種設定不具有普遍性。畢竟,演藝行業(yè)對年齡、身材、容貌的要求遠比對普通人的要求苛刻很多。也因此,影片對女主恐老癥的探討,女主所經(jīng)歷的痛苦、折磨,無法直接引發(fā)更大范圍的共鳴與探討。
但事實是,恐老、青春焦慮、容貌焦慮已經(jīng)是一個社會性問題。雖然整個社會都在假裝年齡不重要,假裝每個年齡段都可以很美,但很多人骨子里卻在吹捧青春至上,并在很多方面扼殺大齡女性的生存空間和資源要素。
其實,影片也不是沒有擴展探討的意圖。
很明顯,影片中,參與實驗的不止女主一人。影片最可惜之處也在這里——并沒有展開女主與其他實驗對象的聯(lián)結,也沒有展開其他參與實驗的人的故事情境。以至于影片的所有情節(jié)走向都是關于女主的個人敘事,并用了大量篇幅宣揚年輕貌美的肉體對大眾的誘惑力,大大削弱了女主為了保留身體中最美好的形象,不惜自毀的故事分量。
這種囿于女主個體敘事的選擇也掩蓋了社會對大齡女性系統(tǒng)性歧視的深處恐怖。這種恐怖包括有些被規(guī)訓的女主自己不愛自己,不能接納變老、衰退的自己,甚至排斥變老、衰退的自己。就如影片中的女主一樣,即便從自己身體中催生出一個更年輕貌美的自己,還是會被更年輕的自己厭棄與凌辱。

此外,影片過于宣揚青春貌美的誘惑力和感官刺激,會加重觀眾情感上對青春的渴望以及對衰老退化的厭惡,這種無形的精神影響是惡劣甚至惡毒的。

當一個社會都變成影片中渴求青春貌美的膚淺女明星及其老板時,當一個社會開始厭老時,這個社會是不是也像影片里的女明星一樣,正在自己排斥自己,自己摧毀自己呢?很可惜,這是影片沒有觸及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