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大家來到讀書君的《王陽明:人生即修行(知行合一)》大課堂,我們致力于共同學習,一起成長,本專欄很重要,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上一篇,我們說到了“王陽明的“四句教”:善惡究竟是如何產(chǎn)生的?如何對人產(chǎn)生影響?”本篇內(nèi)容,我們接著展開說一說善與惡之間的關系和影響。

王陽明說: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
有善有惡是意之動。
知善知惡是良知。
為善去惡是格物。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四句話,我們可以通過《傳習錄·卷上·門人薛侃錄·七》中的故事來理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中說:“侃去花間草,因曰:“天地間何善難培,惡難去?”王陽明曰:“未培未去耳。”少間,曰:“此等看善惡,皆從軀殼起念,便會錯……”

由于原文內(nèi)容比較多,為了便于理解,下面直接用現(xiàn)代文來講一下。

門人薛侃正忙著在花叢里拔掉雜草,心中突然心生疑惑,于是便問王陽明:

“為什么世間善行難以滋養(yǎng),惡行卻難以根除呢?”

的確,就像花圃里的花朵和雜草,想要養(yǎng)好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你天天努力施肥,拔草,修剪,它還是可能長得又弱又小,甚至不開花,得病枯萎。而你不想要的雜草,卻在花圃中肆意無章地瘋狂猛長,難以根除。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對于薛侃的問題,王陽明回答說:

“因為沒有真心去培育,也沒有下決心去根除罷了?!?br/>

片刻之后,他又接著補充道:

“你這樣看待善惡,只是停留在表面,因此導致了誤解?!?br/>

薛侃聽后,還是沒有理解。王陽明進一步解釋說:

“天地間的生生不息,對花對草都是一視同仁的,哪里有什么善惡之分?你覺得花好,便以花為善,以草為惡;倘若有一天你需要的是草,那么便以草為善,以花為惡,那么善惡的觀念就顛倒過來了。可見,這善惡之分,實則源自你內(nèi)心的私念,因此說是不正確的?!?br/>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薛侃追問:“那么,這豈不是說無善無惡才是正確的呢?”

王陽明回答說:

“無善無惡是理的靜態(tài)表現(xiàn),有善有惡則是由于氣的發(fā)動。如果不為氣所動,那么也就是無善無惡了,即為至善。

隨后,薛侃又提出了一個問題:“佛家也講無善無惡,這與您的觀點有何不同?”

王陽明闡述說:

“佛教堅持一種無善無惡的觀念,對其他所有事情都不予關注,所以并不適合用來管理國家。
相比之下,儒家的圣賢們在保持‘無善無惡’心態(tài)的同時,還能夠‘把握中庸之道’,也就是說,他們總是按照天地的自然法則來行動,能夠‘恰當?shù)匾龑c輔助’。
只要我們能做到‘既不刻意行善,也不故意作惡’,心靈就不會被情緒所左右,這就像是在遵循古代賢明君王的正確道路一樣?!?br/>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薛侃還是感到困惑,于是又接著問:“草又不壞,那是不是就不用拔了?”

王陽明答道:“這么想可就偏了,有點兒佛道那味兒了。草要是礙事了,拔掉又有啥不行的呢?”

薛侃又追問:“那拔掉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呢?”

王陽明說:

“我們不要刻意去分什么善惡,不是說善惡都一樣,那不就成傻子了嘛!我的意思是,分善惡得按‘理’來,別在上面加我們自己的意思。這樣,心里就跟沒善惡似的,坦然得很?!?br/>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薛侃還是不明白:“就拿拔草來說,怎么才算按天理來,不加自己的意思呢?”

王陽明解釋道:“草礙事了,該拔就拔。一時沒拔掉,也別往心里去,別在心里留下啥痕跡,不然容易動氣?!?/p>

薛侃若有所思地說:“這么說,善惡其實跟外頭的東西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