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史圈里流傳著一個小故事,說是年過半百的康熙在一次廷議時與武英殿大學(xué)士馬齊發(fā)生激烈爭吵,暴怒的皇帝當(dāng)堂辱罵并毆打馬齊。馬齊也一點不慫,不但回懟還手互毆,這是怎么回事呢?

康熙四十七年五月,皇帝帶著太子在內(nèi)的八位皇子出巡塞外,但這次巡幸讓康熙感覺非常不愉快。
首先,皇長子允禔一路不停地告太子允礽的黑狀。諸如私自截留蒙古貢品、縱容內(nèi)務(wù)府總管大臣凌普(允礽奶媽的丈夫)勒索屬下、對待諸王大臣態(tài)度暴戾、肆意刑罰護衛(wèi)官兵等等。
康熙也不核實,不僅直接信了自己的長子,還進一步上綱上線。他覺得允礽的作為不僅是不守法度,還含有搶班奪權(quán)的企圖,“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此時康熙不怎么信任太子,主因是沒擺脫太子叔公索額圖謀逆案的影響)
當(dāng)皇帝帶隊準(zhǔn)備返回時,皇十八子允祄(8歲)突發(fā)急癥。老父親是急得團團轉(zhuǎn),哥哥允礽卻表現(xiàn)得無動于衷,這就讓康熙回想起十八年前的一樁舊事。
康熙二十九年七月,率軍討伐噶爾丹的康熙剛出塞就感染風(fēng)寒,連續(xù)一周低燒不退。為防不虞,康熙放棄了親征計劃(改任皇兄福全、皇弟常寧為統(tǒng)帥)并令太子前來接駕,準(zhǔn)備返回京師休養(yǎng)。
允礽出塞見到父皇病狀后,也不知是對康熙的身體太有信心,還是對康熙感情不足,表現(xiàn)的很平淡。這讓康熙頓生悶氣,覺得這個兒子缺乏忠愛君父之心。
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訓(xùn),肆惡虐眾,暴戾淫亂,朕包容二十年矣。乃其惡愈張,僇辱廷臣,專擅威權(quán),鳩聚黨與,窺伺朕躬起居動作 … 遣使邀截蒙古貢使,攘進御之馬 … 皇十八子抱病,諸臣以朕年高,無不為朕憂,允礽乃親兄,絕無友愛之意。朕加以責(zé)讓,忿然發(fā)怒,每夜逼近布城,裂縫竊視 ……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傳七》
這些事兒摻和到一起,就讓康熙的脾氣爆了,他把允礽從頭到腳給大罵一通。允礽的性情也沖,難忍這無端責(zé)難,回懟了康熙幾句。吵完之后,允礽又后怕起來擔(dān)心惹毛了君父,在返程期間偷偷窺視康熙狀態(tài)。

康熙知道后,腦袋里的那根弦繃得更緊了,覺得這個兒子怕不是想弒父謀逆 …… 九月初四,康熙以“從前索額圖欲謀大事,朕知而誅之,今允礽欲為復(fù)仇”為由,下令抓捕允礽并廢其太子位。
但是返回京師并冷靜下來后,康熙重新權(quán)衡了一遍事情經(jīng)過,又意識到自己太草率了。種種罪名大多無實證,要么是皇長子一人之言,要么是自己沖動下的臆斷。簡而言之,皇帝覺得自己冤枉了允礽,又想恢復(fù)他的太子名位。
但帝王口含天憲,豈能公開反悔??滴跤X得自己“朝中有人”(馬齊),于是想出了一個看著聰明實則自縛手腳的辦法,讓王公大臣們推選新太子。為了暗示群臣,康熙專門指出“告黑狀”的皇長子允禔不在候選之列。
注:康熙要求朝臣推選新太子,在當(dāng)時并不突兀。因為清朝前期嗣君就是由“議政王大臣會議(八王議政)”推選出來的,如皇太極、順治、康熙。
不過康熙似乎忘記了,五年前他給允礽的鐵桿索額圖,扣上了“本朝第一罪人”的大帽并賜死,索額圖的家人同黨不是被殺就是被流放?,F(xiàn)在的允礽即便不是光桿,朝中也沒多少人支持他。
最終群臣推選的結(jié)果讓康熙非常尷尬,皇八子允禩高票當(dāng)選,康熙的脾氣一下又爆了。
他先是主動給允礽辯護,說他之前種種行為都是因中邪所致,“魘魅失本性狀”。接著又給允禩扣大帽,“允禩柔奸性成,妄蓄大志,黨羽相結(jié),謀害允礽”。隨后以“鉆營為皇太子者,即國之賊,法所不容”為由,逼問群臣是誰先推舉的允禩。
召諸大臣問其日先舉允禩者為誰,群臣莫敢對。上嚴(yán)詰,群指都統(tǒng)巴琿岱。上曰:“是必佟國維、馬齊意也?!瘪R齊奏辯。巴琿岱言漢大臣先舉。上以問大學(xué)士張玉書,玉書乃直舉馬齊語以對。上曰:“馬齊素謬亂。如此大事,尚懷私意,謀立允禩,豈非為異日恣肆專行計耶?”馬齊復(fù)力辯,辭窮,先出。
這個賬最終算到了馬齊頭上。飛來橫禍,馬齊自然要抗辯自救。馬齊雖然理不虧,但在“義”上很虧康熙(后文詳說)。所以爭辯幾句后,既是擔(dān)心進一步激怒康熙,也是無臉繼續(xù)爭下去,就自行離開了。

說康熙和馬齊互毆的原始記錄,出自朝鮮的《李朝實錄》,“胡人持皇帝陰事,告外人無所引,如乍廢太子,旋復(fù)其位,毆曳馬齊”。但這種記錄可作吹牛灌水的談資,卻不足信。
首先,推選太子這種高級別廷議,朝鮮使臣是沒資格參加的(也沒資格查閱廷議記錄),只能道聽途說,信息源本就不可靠。
其次,皇帝集權(quán)的兩千年歷史里,公開褻瀆君上,是滅族的重罪,誰會提著全家的腦袋干這事兒?即便是權(quán)臣準(zhǔn)備弒君篡位,在公開場合也不會做。因為權(quán)臣也是要當(dāng)皇帝、做主子的,他必須維護“君上”不容冒犯的威嚴(yán)。
再加上朝鮮一貫喜歡不加掩飾地黑清朝,所以互毆打架之事,筆者個人覺得權(quán)當(dāng)一樂就行了。
馬齊在自辯中強調(diào),這次推選太子,他完全是依照皇上的旨意在行事。這話不說還好,一說就讓原本指望馬齊帶風(fēng)向的康熙覺得是嘲諷,進而破了大防,口無遮攔的大罵馬齊家乃“三姓家族”,這是為什么呢?
馬齊出自女真八大姓之一的“富察氏”。努爾哈赤起兵后,富察家的小女兒富察·袞代嫁給努爾哈赤(繼妃)并生下二子(莽古爾泰和德格類)一女(莽古濟)。但在努爾哈赤死后的汗位爭奪中,莽古爾泰敗給了葉赫那拉氏生的皇太極,這也意味著富察家的政治投資失敗了。
皇太極和順治兩朝,富察氏一直處在被皇帝防范和打壓的位置。別說進入清廷上層圈子,連名聲都被搞臭了。
康親王椿泰等遵旨審鞫馬齊等,覆奏:“馬齊系正藍旗貝勒德格類屬下,陷害本旗貝勒,投入上三旗,其族中并無一人行間效死者 ……”
《清圣祖實錄·卷二三七》
馬齊家本屬正藍旗,歸屬貝勒德格類統(tǒng)轄。德格類死后莽古濟和莽古爾泰兄妹圖謀犯上案被告發(fā),德格類也被牽連其中。皇太極借這個案子革除了這兄妹三人(包括子女)的旗籍,也打散重組了正藍旗,馬齊家在這個過程中被重編進了鑲黃旗。
八旗內(nèi)公開的說法是馬齊家主動賣主,才得以保全并被遷入上三旗(這其實是皇太極把鍋硬扣在他的政敵身上)。

康熙和馬齊年齡相仿,自幼一起長大、私交也不錯??滴跤H政后也未受前朝影響,信任并扶持馬齊,可以說康熙一手將馬齊和他的家族拉回了滿清上層圈子。結(jié)果在冊立皇太子這種重大事項上,馬齊居然不隨他的意圖行事,背棄了他的信任,康熙能不怒火中燒么?
注:筆者個人覺得馬齊在推舉太子中未行康熙之意,沒什么陰謀論,就是單純的沒領(lǐng)悟領(lǐng)導(dǎo)意圖??滴踔皻⑺黝~圖、廢太子的理由,讓很多人都覺得他嫌棄太子了。
康熙出于泄憤,也正好借馬齊再次表明自己立場,遂以“今馬齊圖謀專擅,欲立允禩為皇太子,且馬齊于御前拂袖而出,殊為可惡”為由,命刑部將馬齊兄弟幾人下獄治罪。
遂執(zhí)馬齊及其弟馬武、李榮保下獄。王大臣議馬齊斬,馬武、李榮保坐罪有差,盡奪其族人官,上不忍誅,命以馬齊付允禩嚴(yán)錮,李榮保、馬武并奪官。
《清史稿·卷二百二十·列傳七》
康熙這一番發(fā)泄敲打后,群臣也算是明白皇帝的心思了,紛紛改口奏請復(fù)立允礽??滴醯谝淮螐U黜皇太子,就這么尷尬的結(jié)束了。
不過康熙冷靜下來之后,覺得錯不全在馬齊,自己也處置不當(dāng)?shù)牡胤?,而且也不愿直接了斷維持了幾十年的友誼和信任,所以并未極刑處罰馬齊。第二年借著沙俄互市,康熙又重新起用了馬齊兄弟并讓他們官復(fù)原職,算是把這場風(fēng)波揭過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