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字|塵谷行知

大隱隱市,小隱隱山,于是有人開始對號入座,認為只有真正隱于市井當中,才能成就出大的境界。
而隱于靜謐山林中,只會讓行者生起更多避世心念。
其實大可不必如此執(zhí)拗,人是活化的,懂得適時變通才是智慧。
任何修行,其起點俱是從靜心開始,心不靜,縱然身處無人攪擾的環(huán)境里面,也生不出什么智慧來的。
更別說在紛紛擾擾的市井中了,你根本沒有過余的心力把自己定下來,這個時候如若還口口聲聲談修行,那就是在自欺欺人。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入世修身,非常注重“事上磨”,因為一個人在靜坐的時候,感覺很棒,似乎給這個凡塵世界按下了暫停鍵,任何東西都不再像平常那樣沒完沒了地涌入你自己的生命中,體驗到這種超越物質(zhì)的身心愉悅后,你把它當作是一種解脫現(xiàn)實束縛的方法。
而實際上,這是另外一種形式的執(zhí)念,它只是換了一身外衣罷了。
因為等你從這種心性中出定后,眼前的生活瑣事依然頑固地擺在你面前,你根本不知道該如何著手去處理它們。
靜亦動,動亦靜,靜中有動,動中有靜,動靜合一,此事上磨的工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事上練心,就是把我們的良知時時刻刻地展現(xiàn)出它本來的光明,再通過這種光明能量去照耀世間萬事萬物,就像早晨太陽升起后,一切烏云都遮蓋不住陽光去照萬物一樣。
良知亦然,致良知而后應萬事,則事事順心順意。
《龍溪王先生全集》:“若是真致良知,只宜虛心應物,使人人各得盡其情,能剛能柔,觸機而應, 迎刃而解,更無些子摻入。譬之明鏡當臺,妍媸自辨,方是經(jīng)綸手段。才有些子 才智伎倆與之相形,自已光明反為所蔽。 ”
龍溪王先生,指的是明代思想家王畿,他是王陽明心學流派中的其中之一,所以他的哲思角度仍舊是心學觀。
王畿說,良知致出來后,只管保持心靈的虛靈去應對生活中的一切,使得每個人的人性發(fā)揮到極致,能剛能柔,觸機而應,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