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們的印象中,建筑工人總是與瓦刀、泥鏟、磚塊為伴,忙碌在不同的施工現(xiàn)場。但在騰沖市西源街道融和社區(qū)松園小區(qū),卻有這樣一位奇人——王天俊,他放下瓦刀,拿起修剪刀,在自家的方寸小院里,靠精湛的技藝開啟庭院盆景藝術致富增收的別樣人生旅程。

今年54歲的王天俊原本是一名普通的建筑工人,他帶著一群村民奔波在工地,每天重復著繁重的體力勞動。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手機上刷到了盆景造型制作的視頻,那些被精心雕琢的植物,在小小的花盆中展現(xiàn)出自然與藝術融合的魅力,一下就抓住了他的心?!耙婚_始我就是跟著手機視頻學,做著做著就愛上了,漸漸地就把這個愛好變成自己的事業(yè)了?!本褪沁@份熱愛,讓他改行踏上了盆景藝術之路。

如今,王天俊家的小院已是一片綠意盎然的盆景世界。從門口的空地到屋內的庭院再到后園,一眼望去,翠柏、海棠、羅漢松、五針松、黑松、杜鵑、馬尾松、桃樹、梅樹、櫻桃……各種形神各異、氣韻不凡的盆景錯落有致,或蒼健俊逸或玲瓏瀟灑,令人賞心悅目。盆景造型并非易事,塑形需要漫長的周期,每一次修剪、蟠扎都需匠心獨運。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承載著他的心血寄托著他的情懷,這背后,是王天俊對工匠精神的默默踐行,在一剪一扎間雕琢時光,傳承著盆景藝術的魅力。

隨著作品越來越多,王天俊不再滿足于僅僅將盆景作為個人愛好。他開始嘗試市場化經(jīng)營,如今,他園子里的盆景品種繁多,價格從一兩百到幾萬塊不等,滿足了不同消費者的需求。從工地到花園,從自身愛好到走向市場,他成功實現(xiàn)了跨越,憑借庭院盆景經(jīng)濟實現(xiàn)年收入30余萬元。靠著大自然的饋贈和不斷精進的技藝,他家的日子也越來越好。王天俊用盆景技藝敲開了致富的大門,成功讓自家的“方寸小院”變身“增收園”。

王天俊的成功,也離不開新媒體的助力。他通過短視頻學習盆景制作技術,同時也利用短視頻展示自己的成果,拓展了線上銷售渠道,讓自己的盆景作品源源不斷地銷往省內外各地。“下步我還想通過直播展示盆景制作過程,讓更多城市消費者了解盆景藝術,感受這份來自鄉(xiāng)村庭院的獨特魅力。”王天俊說。

“庭院經(jīng)濟”在2023年中央一號文件中首次亮相,王天俊的故事正是這一政策落地的生動實踐。他將自家閑置的方寸庭院,變成了財富花園,實現(xiàn)了“美麗庭院”到“美麗經(jīng)濟”的華麗轉變。不僅美化了環(huán)境,還增加了收入。在自家致富的同時,他還不忘鄉(xiāng)鄰,如今,他已無償帶出了8名徒弟共同致富,為鄉(xiāng)村振興注入了新活力。

展望未來,王天俊的庭院經(jīng)濟有著更多的發(fā)展空間?!拔覀兛梢月?lián)合社區(qū)成立合作社,整合資源,擴大生產(chǎn)規(guī)模;也可以開放庭院,作為盆景研學基地,讓更多人了解盆景文化,推動農(nóng)文旅融合發(fā)展,就像東莞松山區(qū)的“共享農(nóng)園”模式一樣,打造出屬于自己的特色品牌?!别B(yǎng)盆景是一條漫長孤寂的不歸路,多少人中途就下車了,但王天俊卻對未來無限憧憬。
一雙手、一方院、一片匠心,王天俊用自己的故事繪就了鄉(xiāng)村振興的新圖景。希望更多人能受到啟發(fā),參與到庭院經(jīng)濟中來,將個人夢想融入鄉(xiāng)村發(fā)展,在鄉(xiāng)村廣袤的土地上書寫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張玉蓉 何雪壘 徐永云]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