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0月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召開時,劉少奇是政治局候補委員之一,而政治局委員就有11人;但到了1943年3月中央機構調整后, 劉少奇一躍成為黨內僅次于毛主席的二把手。 劉少奇在黨內地位為什么能快速提升?

1943年,整風運動進入后期,為適應外部變化了的形勢,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也迎來了作出重要調整的時機。據此,黨中央和毛主席于1943年春對中央領導機構作出了重要調整,其中調整最大的,當屬劉少奇。
當時的中央領導機構成員,還是早在1934年1月黨的六屆五中全會時確定下來的,到這時已經差不多過去了快10年。這10年不但外部形勢發(fā)生了巨大變化,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某些成員本身的地位和責任也發(fā)生了較大的變動。
首先是毛主席。在1935年1月召開的遵義會議上,毛主席由政治局委員上升為政治局常委,當時的機構是中央書記處,其成員還包括了博古、張聞天、周恩來和項英。遵義會議后,張聞天取代博古在黨中央負總責。
其次是中央書記處成員有增補。到了1937年12月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中央書記處增補了王明、陳云和康生為書記。到1938年10月召開的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雖然批評了王明的錯誤路線,但在中央高層的人事上并沒有作出調整。
到整風運動開展時,中央領導機構的成員構成是這樣的:政治局委員包括毛主席、張聞天、王明、周恩來、任弼時、博古、朱德、康生、陳云、項英和彭德懷11人;政治局候補委員包括劉少奇、王稼祥、鄧發(fā)、凱豐4人。書記處則由毛澤東、王明、張聞天、周恩來、博古、陳云和康生7人組成。
從遵義會議后,中央書記處就由張聞天負責。但因為毛主席的領袖地位到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后已經被全黨公認,也為黨外各界以及國際輿論所確認。所以,當時在黨的工作上,張聞天有事一般都先征求毛主席的意見,他幾乎從不獨自決定。黨的重大方針政策,實際上也是由毛主席拿主意、作決定的。
隨著整風運動深入開展,尤其是在1941年的“九月會議”對“左”傾錯誤路線進行揭發(fā)和批判之后,對這條錯誤路線承擔責任較多的同志,就很難再繼續(xù)在中央書記處工作下去了。比如張聞天,他就主動要求去農村作調查研究,從1942年年初開始就離開了延安,不再參加書記處和政治局的會議。

博古早就沒有負主要責任,只是分工主管《解放日報》的工作。王明在“九月會議”后一直稱病不做任何工作,也不出席任何會議。周恩來則奉中央之命長期駐重慶,負責全黨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無法參與中央的全盤工作。這種情況表明,如果中央領導機構再不作出調整,肯定會給全黨工作帶來不利影響。
在這一背景下,黨中央就決定于1943年春對中央領導機構作出重要調整。3月16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召開,毛主席作了關于時局與方針的講話后,任弼時報告了中央領導機構調整與精簡方案。
任弼時在報告中提出,鑒于中央領導機構比較分散,需要實行統(tǒng)一和集中,準備在中央政治局下面分設組織和宣傳兩個委員會作為黨中央的助手?,F(xiàn)在要確定書記處的性質與權力,使書記處成為政治局的辦事機關,根據政治局的決議和方針處理日常工作。
1943年3月20日,中央政治局繼續(xù)開會,出席會議的有政治局委員和候補委員共13人。大家都表示同意中央領導機構的調整與精簡的方案。劉少奇建議書記處應設置一個主席,其他兩名書記則是主席的助手,要能處理和決定日常工作。
會議一致推選毛澤東為政治局主席,書記處進行改組,由毛主席、劉少奇和任弼時組成,以毛澤東為主席。書記處會議由主席召集,會議當中所討論的問題,最后由主席決定。會議還決定劉少奇為軍委副主席,其他副主席是朱德、彭德懷、周恩來和王稼祥。
會議決定,設立中央宣傳委員會和中央組織委員會,作為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書記處的助理機關。中央宣傳委員會由毛主席、王稼祥、博古和凱豐4人組成,毛主席為書記,王稼祥為副書記,因毛主席總攬全局,實際上是由王稼祥具體負責中央宣傳委員會的工作。
中央組織委員會則由劉少奇、王稼祥、康生、陳云、張聞天、鄧發(fā)、楊尚昆和任弼時8人組成,由劉少奇任書記。由此來看,此次中央領導機構最顯著的變動就是劉少奇了,他參加了中央書記處,并主管了一個方面的工作。這就意味著,劉少奇此時實際上已經躍升為黨內第二把手了。

劉少奇的職務和地位在這次中央領導機構調整中為什么會發(fā)生如此顯著的變動呢?這個變動是1941年召開的“九月會議”討論黨的歷史問題帶來的直接結果。而深層次原因則是由于劉少奇從1935遵義會議以來在工作中屢屢有突出表現(xiàn),他做的工作總能超出毛主席的預期而得到毛主席的賞識。
先說1941年召開的“九月會議”討論黨的歷史問題的情況。9月10日到10月22日,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黨的歷史上特別是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路線問題,批判了主觀主義和宗派主義,由此拉開了中央領導層整風運動的序幕。
在此次會議上,陳云在9月11日的發(fā)言中提出,過去10年白區(qū)工作中的主觀主義是在劉少奇到白區(qū)工作后才開始得到改變的,劉少奇批評過去的白區(qū)工作路線是錯誤的,現(xiàn)在檢查起來,劉少奇是代表了過去10年來的白區(qū)工作的正確路線。據此,陳云提出,劉少奇將來在黨內的地位要提高。陳云的觀點得到大家認同,后來還成為歷史決議中的一個重要觀點。
毛主席對劉少奇給予了充分肯定,認為劉少奇是我黨在白區(qū)工作中“正確的領袖人物”,是唯物的辯證的革命觀的代表。還提出,劉少奇的見解之所以是真理,不但有當時的直接事實為之證明,整個“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執(zhí)行時期的全部結果也為之證明了。可以說劉少奇是唯一一位獲得毛主席如此賞識的人,這就不難理解劉少奇為什么能迅速躍升為黨內第二把手了。
劉少奇為什么能得到毛主席的賞識呢?這就與他自遵義會議后在工作中的突出表現(xiàn)息息相關了。他在領導華北工作的近3年中,使得中國共產黨成為華北最大的政黨,在許多地方成為決定的力量,八路軍成為堅持華北抗戰(zhàn)的主力,這些成績的取得實際上就是劉少奇卓有成效工作帶來的直接結果。
黨的六屆六中全會后,劉少奇去華中領導中原局(后改名華中局)和新四軍的工作,在發(fā)展新四軍和開辟根據地的工作都取得了卓著的成績,尤其是皖南事變后,他負起了領導整個新四軍和華中地區(qū)工作的全部責任,創(chuàng)造了新四軍和抗日根據地向蘇北發(fā)展的有利態(tài)勢。
劉少奇不管在華北還是華中的工作,都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績,這些成績在某種程度上甚至超出了毛主席預期。正因為如此,劉少奇此次躍升為黨內第二把手就表明毛主席對劉少奇就寄予了更大厚望,對劉少奇也越來越倚重,到了1945年毛主席赴重慶談判前,甚至安排劉少奇代理了他的中央主席職務。也就是說,事實證明,劉少奇在黨內地位快速提升是有原因的: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的工作總是能超出毛主席的預期,因而獲得了毛主席的賞識。
參考文獻:
《劉少奇?zhèn)鳌罚航饹_及著 中央文獻出版社 2008年11月出版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