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微微笑了
01.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
這千古絕唱不知曾讓多少癡男怨女奉為圭臬。
可現(xiàn)實中,愛情沒那么大力量,能讓人從一而終、白首不分離。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女人是一位中學教師,丈夫則是國企普工。
兩人結婚15年了,從來沒有見女人收到過鮮花驚喜,他們倆的朋友圈里連合影都少見。
按他們孩子的說法,并不覺得父母親間有過愛情,更像是一同搭伙過日子。
有一天,女人急性闌尾炎住院,男人凌晨三點冒雨送醫(yī)。
那個木訥的男人,術后每天帶著保溫桶往返醫(yī)院,桶里裝著親手熬的小米粥配腐乳——這是女人已故的老母親生前常做的病號飯。
病房里其他患者感慨:“你們這哪像夫妻,簡直像兄妹。”
在這對夫妻身上,我們似乎看到婚姻的另一種面孔——勝似親情的“親密關系”。
沒有愛得死去活來的愛情,只有不離不棄、待你如己的恩情。
正如,李玫瑾所說的那樣:
“我認為好的婚姻就是親人的關系,它不光是一個愛的關系。愛到要死要活的,都是一種感受的東西,并不是真實的。
真實就是兩個人在一起,比如你看報,你也看報,咱倆不說話,但我就愿意跟你一塊看報,這才是一種真的東西。”
一語中的。
整天愛得死去活來的夫妻,感情之花往往凋零得也快。
凡事長久健康的感情,都符合“中庸之道”,過激的情誼只會讓人受傷、生病。
這讓我想起心理學中的「恒溫效應」:
真正持久的親密關系從不需要滾燙的激情,而是像37℃的恒溫水——喝下去不燙嘴,卻能浸潤五臟六腑。
可惜太多人中了言情劇的毒,非要把婚姻過成諜戰(zhàn)片:查手機、鬧離婚、要死要活證明被愛,結果往往像攥緊的沙子,越用力越留不住。
婚姻里最可怕的不是沒有愛,而是把愛當氧氣瓶——吸不到就活不下去的人,注定會窒息。

02.
或許你會反問:
難道婚姻不該追求浪漫?平平淡淡不就是不愛了嗎?
有人曾給出這樣犀利回答:
“戀愛可以天天過七夕,婚姻必須學會過清明——前者是給欲望上墳,后者是給真心掃墓。”
據(jù)悉,那些整天把“我愛你”掛嘴邊的夫妻,離婚率反而比沉默寡言的高得多。
這就是我們常說的,秀恩愛,死得快。
當然,我們并不是想要去否定情感的表達,而是明白婚姻的吊詭本質:
當關系需要用源源不斷的“儀式感”來喂養(yǎng),用越來越肉麻的“秀恩愛”來續(xù)命時,本質上已是病人輸血。
就像總擔心停電的人,家里往往真會跳閘。
那么,如果你不幸正經(jīng)歷婚姻倦怠期,不妨試試這三劑解藥:
①給關系做減法
刪除收藏夾里塵封已久的「婚姻保鮮十大技巧」,停止每天早晚安打卡。
學學東北老夫老妻的智慧:
“整那些虛頭巴腦的干啥?排骨燉好了,趁熱乎吃!”
相信我,兩人能久處不厭,很大程度是彼此都務實,不浪費生命去內耗,懂得如何給親密關系做減法。
②把期待換頻道
別再糾結他忘了結婚紀念日,想想上周感冒是誰半夜為你買藥;
別再比較閨蜜老公送的包包,看看你手術簽字欄寫的是誰的名字。
“婚姻就像銀行賬戶,別總盯著別人存款額,要多看看自己賬面上的不動資產。”
婚姻里要抓大放小,清除干凈他人給你輸入的錯誤“期待值”。
其實,禮物是否送到心趴真沒那么重要,比起累死累活營造節(jié)日儀式感,更重要的是一家人同心協(xié)力落實好“衣食住行”的生活小事、共同謀求安穩(wěn)與自在。
③讓危機變鏡子
遇到出軌猜忌別急著撕破臉,先問自己:
如果此刻確診癌癥,第一時間想通知的人是誰?
如果答案還是眼前這個混蛋,說明你們早成了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親人”。
婚姻到最后,拼的不是誰更癡情,而是誰更“無情”——無情地看透人性局限,無情地接納生活殘缺,無情地守護那份不必言說的默契。
說到底,愛情是荷爾蒙的謊言,親情是多巴胺的救贖。
把孩子養(yǎng)成親人那是本能,把伴侶處成親人才是本事。
03.
以前我是討厭將伴侶當成“親人”的。
我渴望轟轟烈烈的愛情,試圖用精氣神去經(jīng)營婚姻,以換來“一生一世一雙人”的美滿。
不想要過那種“平淡如水”的婚姻生活的。
但,慢慢才發(fā)現(xiàn),好的婚姻關系除了有浪漫的愛情作為基礎,更要在日常生活和相處中生養(yǎng)出肝膽相照的友情以及不離不棄的親情。
想起李玫瑾那一句箴言:“好的婚姻就是親人的關系,不光有愛,愛得要死要活的反而不真實。”
或許這就是李玫瑾想告訴我們的:
婚姻最好的狀態(tài),是你在鬧他在笑?不,是你拉肚子他遞紙,你長皺紋他老花,你們活成了彼此的人間煙火。

也許當我們不再執(zhí)著于煙花璀璨的瞬間,才能看見繁星永駐的夜空。那些細水長流的溫情,那些默契相視的微笑,才是婚姻最真實的模樣。
這是我重溫李玫瑾的視頻,意外得到的啟發(fā)。
本想了解更多科學育兒知識,沒想到加深了我對婚姻的洞察和理解。
當然,看過李玫瑾《心理撫養(yǎng)》的朋友們一定不陌生,想必你會明白:
育兒的第一步,不是生下孩子成為父母親,而是選擇一位合格的伴侶。
家長好好學習,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所謂的生兒育女,不過是“聽我的”慢慢變成“我尊重你”。
而,所謂的白頭偕老,也不過是把"我愛你"慢慢過成"我在呢"。
愿《幽微的人性》和《心理撫養(yǎng)》這兩本書,也能成為你婚姻路上的星光導航、育兒道路上的永不匱竭的能量之源,以及照亮人際關系的一隅溫暖的光芒。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