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哪吒2》的票房躍過135億門檻的那一刻,中國影史注定會為他留下濃厚的一筆。

在影視寒冬論甚囂塵上的2024年,《哪吒2》以日均5億票房成功登頂全球影視票房排行第8。在公映第27天,《哪吒2》依然保持著令行業(yè)震顫的生命力——這不僅是商業(yè)奇跡,更是一曲關于匠心與熱愛的時代寓言。

但凡事有利有弊。
130萬觀眾用8.5分筑起《哪吒2》的口碑長城,卻擋不住輿論場的暗流涌動。

從“抄襲日漫”的荒謬指控到“錯別字追兇”的錙銖必較,黑粉的戰(zhàn)術迭代印證著頂流的宿命。某字幕幀里“地”之辯,竟演變成萬人考據的狂歡,這種近乎行為藝術的挑刺,算不算另類的真愛?

人紅是非多。
當動畫基地變身網紅打卡地,當某餐飲店借電影票引流引發(fā)的騷亂,甚至還有人跑去《哪吒2》的制作公司催更等等,這都在表明,最珍貴的創(chuàng)作凈土正被逐漸蠶食。

有人裝專家說“別帶孩子看哪吒”,結果被網友噴成篩子?,F(xiàn)在黑粉換套路了,改成“無腦吹”:到處刷“哪吒感動世界我要看30遍”“餃子導演宇宙第一”。明著是夸,其實是高級黑,就想讓路人覺得這片子粉絲都是瘋子,反而不想看了。這招比直接罵人狠多了。
這些裹著糖衣的輿論炮彈,正在撕裂觀眾群體的認知共識。

但凡中國電影做出點成績,總免不了被群起而攻之,可《哪吒2》被稱之為國漫之光有錯嗎?
中國電影最近幾年不爭氣是有目共睹的,許多電影導演高考分數(shù)還不到300分,這種文化水平能拍出來什么好的作品?
其次就是《哪吒2》的用心更加襯托出兩者的差距。
餃子導演接受采訪時,解釋中國電影市場中,幾乎所有的大制作特效都會外包給國外的第三方視效制作公司,而餃子導演一開始也是這么做的。

結果最后發(fā)現(xiàn),錢花了,效果卻不盡人意,明明找的是外國一流的特效公司,可他們卻找三流的特效人員做特效。
最終,痛定思痛的餃子導演決定從頭開始,選擇自己做特效,一些搞不定的鏡頭就交給國內的特效團隊,最后呈現(xiàn)出來的效果用驚艷眾人來形容并不為過。

這也是《哪吒2》能夠百分百代表國漫的質量最主要原因。
站在135億的里程碑回望,這個關于反叛與成長的故事,早已超越銀幕界限。當哪吒的火尖槍刺破天際,它挑開的不只是票房天花板,更是中國動畫工業(yè)化進程的厚重帷幕。
在這個內容為王的時代,每一次票房奇跡都是觀眾用真情實意投票出來的。真正的神話,永遠誕生在創(chuàng)作者與觀眾的雙向奔赴之中。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