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連貴
辛亥革命是中國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封建君主專制,從此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中華銀行為上海軍政府代理發(fā)行軍用鈔票,為共和國的建立作出重要貢獻。孫中山曾高度評價道:“在當時中央政府尚未成立,金融沮塞,商旅束手,滬軍當東南之要沖,征兵轉餉,時機危迫,間不容發(fā),賴該行之功,遂得應付裕如,是陳都督籌畫之勞,該行維持之力,切不可掩?!币虼?,中華銀行享有中華民國“開國第一銀行”之譽。

上海光復后,革命軍開進上海街頭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后,同盟會會員在上海起兵響應。11月3日上海光復,5日上海軍政府(次日改名滬軍都督府)曉諭居民開市貿易,并宣布對信成銀行紙幣作擔保,通行各埠。信成銀行是一家普通的商業(yè)銀行,墊付上海起義款項達數十萬之巨,并無實力再在財政上充當軍政府的堅強后盾。籌措江浙聯軍攻克南京的軍費,成為革命黨人面臨的最迫切的任務,“應亟設立財政機關,以便流通而維持市面”。11日,滬軍都督陳其美委派沈縵云創(chuàng)辦中華銀行,作為軍政府整理財政的樞紐。在制訂的《上海中華銀行簡章》中,規(guī)定中華銀行兼有中央銀行性質,經理國家所入一切稅賦餉項,兼理軍政府所發(fā)軍用鈔票,隨時兌現。該行總經理為林蓮蓀,董事有黃興、陳其美、沈縵云、朱葆三、王一亭等人。
經過十天的緊張籌備,中華銀行于11月11日在南市沿浦吉祥弄口開業(yè),北市設立分行。當天即發(fā)行“中華民國軍用鈔票”,面值分五角、一元、五元、十元四種。軍用鈔票因系中華銀行代理上海軍政府發(fā)行,故正面有“滬軍都督”、“財政總長”的印章,背面有英文“上?!?,還有財政總長沈縵云的英文簽名。上海各界人士不惜代價爭購前幾位號碼的軍用鈔票,郭竹樵以500元兌取十元券第1號,楊諧笙以60元兌取第2號;黃少巖以105元兌取五元券第1號,方樵苓以50元兌取第2號;王奮獨以鉆戒一只兌取一元券第1號;朱少屏以50元兌取五角券第1號;陳其美、沈縵云、俞寰澄、周葆元、王一亭、虞洽卿等人均用超過票面的價格兌取第3號或第4號。這種空前未有的爭購鈔票場面反映了辛亥革命為人心所向,成為上海光復后的一則美談。

中華民國軍用鈔票(銀行博物館藏),正面有“滬軍都督”、“財政總長”的印章,背面有英文“上?!?,還有財政總長沈縵云的英文簽名
黃帝紀年是辛亥革命貨幣的標志之一。清末內憂外患,國步維艱,各地起義者多以推翻清王朝繼承黃帝之業(yè)為己任,黃帝是傳說中的中華民族杰出偉人,辛亥革命時期采用黃帝降生年(一說黃帝主政年)為紀元蔚為風氣。中華銀行籌辦十分迫切,所發(fā)軍用鈔票無暇設計,故臨時照搬橫濱正金銀行的紙幣式樣,去掉象征清王朝的雙龍圖案,發(fā)行年月改為“黃帝紀元四千六百零九年九月吉日”,以示作為黃帝子孫,立志“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決心。這使軍用鈔票打上辛亥革命的烙印,在上海貨幣史上是唯一使用黃帝紀年的紙幣。
在各地軍政府紛紛建立的形勢下,實際上各自為政,中華銀行兼有中央銀行性質只是上海軍政府的一廂情愿。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后,決定以中國銀行為中央銀行,僅承認中華銀行的商業(yè)銀行地位。不久,上海市面出現偽造的軍用鈔票,軍民聞信之下產生疑慮。1912年6月陳其美發(fā)表告示,令中華銀行將所有軍用鈔票全數收回,以免偽票混用,累及同胞。據賈士毅《江蘇財政調查報告》中的統(tǒng)計,中華銀行發(fā)行軍用鈔票共2606850元,截至1912年9月28日,除由滬財政司抵押銀行及各莊號262000元外,存市未兌的約24000余元。
民國肇建時,南京臨時政府于1912年1月發(fā)行南京軍用鈔票,以助餉糈。該項軍票系借用上海印成的軍用鈔票,略作改動,有“憑票即付”與“三個月兌換”兩種,總額500萬元。南京的市場畢竟狹小,于是推廣到滬寧各站一體收用。財政部令上海中國銀行自2月23日起負責收兌,到10月中旬已基本收回。
“上海市銀行博物館”官方公眾號。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