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wǎng)上看過一個媽媽,她家女兒平時不多話,總愛一個人在家待著。
她很著急,怕孩子交際能力不行,總想推孩子一把。
于是,每天放學后,她都會帶著孩子到學校旁的小廣場上玩兒一會兒,讓她感受一下“同齡人的社交”。
楊絳的女兒錢瑗從小就和母親一樣,喜歡寧靜、簡單的生活。
錢瑗從小就喜歡看書,楊絳在回憶起女兒時曾說:“我們看書,她就安安靜靜自己一個人畫書玩。”十一周歲時,錢瑗便已讀過《西游記》、《水滸》等小說,她還在父母的教導下開始讀文言的林譯小說。
時間長了,她的觀察力特別敏銳,每次一家三口下館子看戲時,錢瑗都能在等上菜時,依據(jù)吃客的穿著和言語,剖析出背后的故事來。
她從小就學習刻苦,因為體弱多病,她經(jīng)常被迫休學,卻用自學的方式完成了不少科目的學習,后又去英國進修。24歲那年,她留在北京師范大學任教,成為了一名教授。
說到底,尊重每個孩子獨一無二的個性,才是幫助孩子發(fā)展的最好方法。身為父母,我們應該尊重孩子的天性,多觀察他的動態(tài)和喜好,充分發(fā)揮他的天賦。
這樣一堅持,就是將近一年。
結(jié)果一年之后,這個“社恐”的小姑娘也并沒有變成“社牛”。
這位媽媽經(jīng)歷過焦慮,終于發(fā)現(xiàn):孩子喜歡“宅在家”,不舒服的只是家長,她很自洽。
孩子待在家里格外放松、充實,看看漫畫、寫寫字,在學校也有自己志同道合的朋友。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個性密碼,有的天性活潑,好動健談;有的安靜沉穩(wěn),內(nèi)向寡言。
教育孩子,要順應孩子的天性,才能真正開花結(jié)果。
如果孩子天性好動、喜歡運動、出去玩,那就不要把他關在籠子里,讓他自由自在地玩耍吧。
博主@誕姐曾分享自己的經(jīng)歷。
她小時候特別好動,經(jīng)常上爬下跳,點火點鞭炮,挖坑搭房子,玩很多亂七八糟大開腦洞的東西,就像一個皮猴子。
但父母從不因為她過于好動而遷怒于她。
正是在玩鬧中看到、體驗了許多東西,她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jīng)驗。
她在后來的學習中,總能聯(lián)想到玩過看過的生活場景,掌握書本里許多抽象復雜的概念。
如果孩子喜歡“宅在家里”,那就給孩子足夠的自我空間,讓他在獨立思考中變得強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