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丨魏水華
這是市面上常見的鴨梨。

這是產(chǎn)于云南呈貢的“老品種”寶珠梨,梨肉自帶蜂蜜香氣,脆甜可口,但產(chǎn)量低、梨核巨大且硬得能當打人的暗器。

這是市面上常見的白羽肉雞。

這是產(chǎn)于云南楚雄的“老品種”武定壯雞,看它尾羽長到能演京劇,打鳴聲吵醒隔壁縣,但如果拿來做汽鍋雞,湯鮮得讓人想和雞拜把子。

這是市面上常見的獼猴桃。

這是產(chǎn)于云南臨滄的“老品種”獼猴桃,因為果肉含水量高、一咬一包漿,當?shù)厝朔Q為“鼻涕果”。它很難經(jīng)得住長途運輸,但果肉真的甜如蜜。

這是市面上常見的貴妃芒。

這是產(chǎn)于云南保山的“老品種”小青芒。個頭小、果肉薄、還有個巨大的果核,商品價值幾乎為零。但這種芒果卻有著極其特殊的、類似梔子花的香甜感。

這是市面上常見的小米椒。

這是產(chǎn)于云南文山的“老品種”雀眼辣,為了適應晝夜高達20攝氏度的溫差,它進化出了厚厚的角質(zhì)層,卻讓它在現(xiàn)代物流中,因相互摩擦的損失高達40%,遠遠高于光滑辣椒的5%。但用雀眼辣做的蘸水,醇辣夠味,自帶柑橘和木質(zhì)香氣。

這是市面上常見的約克夏白皮豬。

這是產(chǎn)于云南西雙版納的“老品種”滇南小耳豬。耳朵小如餃子皮,跑速堪比山地越野車。用它做傣族老鄉(xiāng)們喜歡吃的烤肉,肥肉透亮如琥珀,瘦肉不柴充滿汁水。

這是實現(xiàn)了人工培植的暗褐網(wǎng)柄牛肝菌。

這是生長于云南中部丘陵地帶的“老品種”野生牛肝菌。肉質(zhì)不如人工培植的肥厚、顏色也不如人工培植的光亮,但用它現(xiàn)摘煮牛肉火鍋,卻有著無與倫比的鮮美味道。

這是市面上常見的云南小??Х瓤ǖ倌?,它是小??Х取翱ǘ爬焙椭辛?Х取暗巽搿钡碾s交種,產(chǎn)量高、抗病性強。但敗壞云南咖啡口碑的,也多半是這玩意。

這是產(chǎn)于云南保山潞江壩的,一百年前由傳教士帶來的“老品種”小??Х取拌F皮卡”。雖然產(chǎn)量低、抗病性差,但用它制作的水洗咖啡,酸苦平衡、回甜明顯,有著讓人迷戀的古典滋味。

這是市面上常見的蜂蜜,它由經(jīng)過馴養(yǎng)的意大利蜂釀制,采蜜人帶著他們常年在各地追趕花期,產(chǎn)量大、出品穩(wěn)定。

這是產(chǎn)于云南高黎貢山區(qū)的“老品種”黑蜂蜜,它由山區(qū)野生的中國蜜蜂釀制,山民掏空樹洞后用蜂蜜水吸引他們前來筑巢,每年只在米團花開的時候產(chǎn)收一季。產(chǎn)量小,品質(zhì)不穩(wěn)定,受天氣影響大,但帶有奇妙的微苦滋味和草本清香。

當各地吃貨們?yōu)榱耸巢牡漠a(chǎn)區(qū)、氣候、品種和等級爭論得不可開交的時候,云南人已經(jīng)用粗暴的方式,將食材的好壞分成了兩極:廉價低質(zhì)的新品種,和貴價高質(zhì)稀缺的老品種。
如果云南人端出一桌稀奇古怪的”老品種”食物,別懷疑,你就是他們家的貴客。


云南是中國地圖上一塊極為特殊的土地。
云貴高原是天然的地理整體,云南與貴州之間,并無明確的地理分界線。
而滇西的橫斷山區(qū),滇南的紅河、瀾滄江谷地,與東南亞也沒有明確的地理分界線。關(guān)于緬甸撣邦高原、老撾鎮(zhèn)寧高原等地的國家歸屬,歷史上曾經(jīng)是中國和東南亞諸國一直爭論爭奪的議題。
云南,天然就是中國與南亞大陸、中南半島的過渡地帶。

這種地緣特性,決定了它是很多食材傳播進入中國的中轉(zhuǎn)樞紐;而長期游離于中央政權(quán)之外的歷史,和偏遠邊陲的區(qū)域位置,又決定了云南保存了大量食材的原始性狀。
原產(chǎn)于美洲的土豆,是云南的省菜之一。云南人愛吃“洋芋”,而且挑嘴,普通、產(chǎn)量最大的黃心土豆自然是入不了法眼的,人們常吃的“老品種”洋芋包括大理七彩土豆、會澤紫土豆、麗江烏土豆、昭通小黑土豆……

同樣原產(chǎn)于美洲的番茄,也是云南人的餐桌常客:元謀的沙瓤番茄,炒雞蛋細膩流沙;玉溪的馬蹄番茄,生吃清脆甜香;賓川的青番茄,做小炒菜爽口百搭;德宏的樹番茄,做蘸水濃酸夠味……



本質(zhì)上來說,它們都是高山深谷之中保存下來的,馴化程度更低、特異性更大的食材。

作為南方絲綢之路的節(jié)點,云南經(jīng)歷了多次移民與文化交融。外來影響進一步豐富了當?shù)氐娘嬍硞鹘y(tǒng),加深了本地人對“老品種”食物的路徑性依賴,也固化了大家對“新品種”的排斥。
一個更有趣的現(xiàn)象是,云南的民族,呈現(xiàn)中國特別少見的立體分布:同一片區(qū)域,同時生活著數(shù)個甚至數(shù)十個操不同語言的民族,他們有著各自的宗教習俗和飲食習慣。比如,低海拔濱水區(qū)域生活的是信奉南傳佛教的傣族,他們擅長捕魚、織布、種植水稻,喜歡吃糯米;山腰上的哈尼族擅長開墾梯田,喜歡吃老品種的紅米紫米;高海拔的彝族從事坡地農(nóng)業(yè),種植食用蕎麥;而更高處的傈僳族則以打獵為生,搭配食用一些老品種玉米燉煮的傳統(tǒng)食物“玉米砂”……


這種與地理綁定的民族性,也影響了各個民族的飲食慣性和與民族習俗。彝族的火把節(jié),蕎麥餅必須上桌;傣族的潑水節(jié),糯米飯得安排上;傈僳族的闊時節(jié),不煮一鍋玉米砂就是對傳統(tǒng)的不敬。這些“老品種”食物是節(jié)日的“標配道具”,食用“老品種”作物不僅是飲食行為,還承載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和文化歸屬感,從而使這些食物成為維系民族文化根脈的重要媒介。
在傣族眼里,哈尼族世世代代選育的紫米是新品種,永遠沒有自家的糯稻香;彝族眼里,山下那些精細的“新品種”稻米,哪有自家?guī)е辔秲耗芑靥鸬奶鹗w好吃。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云南人就有一千種“老品種”。


從根本上看,所謂老品種和新品種,都是相對的概念。它們只是被人馴化利用的時代不同、口味不同。
但在當下這個社會發(fā)展速度裝上了加速器的時代,人對動植物的馴化選育,正越來越走上極端。
今天的豬肉沒有小時候香了,不是錯覺,是真的換了品種;
今天的番茄沒有小時候粉了,不是錯覺,是真的換了品種;
今天的小青菜沒有小時候甜了,不是錯覺,是真的換了品種;
食材的馴化與改良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使得農(nóng)作物能夠更快、更高效地生產(chǎn),滿足現(xiàn)代人口快速增長的需求;另一方面,過度的選育和改良卻往往因為運輸成本、種養(yǎng)殖成本,犧牲了食材更好的風味。
云南老品種正是這種內(nèi)在張力的最佳體現(xiàn)。在品味上,它們往往比現(xiàn)代改良品更“野性”、更原始;在口味上,其多樣性的遺傳信息也為人體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這種基于基因多樣性和生態(tài)適應性的飲食邏輯,不僅是科學研究的前沿課題,也是云南傳統(tǒng)飲食中隱含的智慧。

元陽梯田的紫米,是1300年前被哈尼族馴化的古老稻種,花青素含量是現(xiàn)代 更深層的矛盾藏在耕作體系里。紫米的抗病性依賴于梯田特有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立體生態(tài)系統(tǒng):山頂森林涵養(yǎng)的水源帶著腐殖質(zhì),田魚吃蟲形成生物防治,鴨群游動增加水溫。但當年輕人外出務(wù)工,維護成本高昂的傳統(tǒng)耕作鏈斷裂,那些被列入全球重要農(nóng)業(yè)文化遺產(chǎn)的梯田,正以每年3%的速度淪為雜草叢生的荒地。 哈尼族老人說,紫米是"會逃跑的精靈":"我們寨子最后三畝紫米田,去年被野豬糟蹋了。年輕人說改種雜交稻,可我爺爺?shù)臓敔斦f過,丟了紫米,哈尼人的魂就散了。" 至于這種紫米究竟還能在多長的歷史時期內(nèi)被人吃到而不滅絕,這個問題,只有天知道。 1993年11月10日,比利時布魯塞爾的世界發(fā)明博覽會上,來自云南保山的小??Х龋@得了代表世界最高水平的“尤里卡獎”金獎。 當云南人為云南咖啡終于獲得國際社會認可而歡呼雀躍的時候,他們沒想到,這竟然成了云南咖啡在國際舞臺上的絕唱:在其后的30多年里,一直到今天,再也沒有云南單一產(chǎn)地的精品咖啡,獲得比肩尤里卡金獎的同等榮譽。 今天,咖啡愛好者們在品鑒“云南豆”后失望而歸的時候,很少有人會想到,可能我們喝的,根本就不是當初獲獎的“老品種”咖啡豆。 而在嘗試日趨網(wǎng)紅化的野生菌湯、洋芋飯、景頗手抓飯、傣族包燒等等云南美食,同樣,也會極大概率地與“新品種”不期而遇。 云南,是個美食的寶藏;但云南,也可能是個美食的深坑。 參考文獻 云南地方老品種水稻中恢復基因位點遺傳差異分析,寇姝燕, 鄒茜, 劉慰華, 譚亞鈴, 文建成, 金壽林…- 中國農(nóng)學通報, 2012 云南省馬鈴薯品種資源的RAPD 分析,劉福翠, 譚學林, 郭華春- 西南農(nóng)業(yè)學報, 2004 Vegetable breeding: Status and strategies,TK Behera, J Devi,JK Tiwari,BK Singh-VegetableScience, 2023 - isvsvegsci.in Genetic improvement ofvegetablecrops,G Kalloo, BO Bergh - 2012 - books.google.com Contributions of conventional plantbreedingtofoodproduction,NE Borlaug- Science, 1983 - science.org Capital and incomebreeding: the role offoodsupply,PA Stephens,AI Houston,KC Harding,IL Boyd…- Ecology, 2014 - Wiley Online Library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