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1402年),燕王朱棣以 “清君側(cè)” 之名,發(fā)動了靖難之役。這場歷時三年的戰(zhàn)爭,最終以朱棣攻破南京城,奪取皇位而告終。南京城破之時,建文帝朱允炆和他的長子朱文奎不知所蹤,有的說建文帝葬于宮中火海;有的說建文帝由地道出逃,落發(fā)為僧,云游天下;又有一說,建文帝逃至東南亞,鄭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就是尋找建文帝朱允炆。就連《明史》都以“燕師入,宮中起火,(太子)七歲矣,莫知所蹤,帝(建文)不知所終”而草草帶過。
建文帝在宮中舉火,當時宮中焰火四起,馬皇后不堪被俘受辱,跳入火中自殺,只留下了年僅 2 歲的朱文圭。朱棣面對這個年僅 2 歲的侄孫,心中充滿了矛盾。一方面,他擔心朱文圭日后會對自己的皇位構(gòu)成威脅;另一方面,殺了一個無辜的幼兒,又恐遭天下人詬病。
最終,朱棣決定廢了朱文圭太子的身份,將朱文圭廢為庶人,囚禁在鳳陽的廣安宮,只留下一個老仆照料他的生活。從此,朱文圭開始了他長達 55 年的囚禁生涯。他被隔絕在高墻之內(nèi),與外界的一切都失去了聯(lián)系。他不知道外面的世界發(fā)生了什么變化,也不知道自己的親人去了哪里。每天,他只能透過狹小的窗戶,望著外面的天空,想象著自由的美好。

在囚禁期間,朱文圭的生活條件極為惡劣。他居住的地方狹小陰暗,終年不見陽光。飲食也僅僅能夠維持基本的生存需求,談不上任何營養(yǎng)和美味。更重要的是,他沒有任何玩伴,也沒有人可以交流。長期的囚禁生活,讓他的心智發(fā)展受到了極大的阻礙。他的語言能力退化,甚至連基本的生活常識都一無所知。他的世界,就像一個黑暗的牢籠,將他緊緊地束縛著,無法掙脫。
盡管生活如此艱難,他依然頑強地活了下來。他在孤獨中學會了自我安慰,在黑暗中尋找著一絲希望的曙光。他或許也曾期待著有一天,能夠重獲自由,走出這個囚禁他的牢籠。朱棣登基做了22年皇帝后病薨,明朝又經(jīng)歷了朱高熾、朱瞻基兩代皇帝。直到明英宗朱祁鎮(zhèn)一朝,朱文圭的命運迎來了轉(zhuǎn)機。
朱祁鎮(zhèn)繼位后,在北方邊疆瓦刺部落挑釁時,他效仿父皇朱瞻基御駕親征。豈料他毫無作戰(zhàn)經(jīng)驗,在正統(tǒng)十四年(1449年) 的 “土木堡之變” 中,他被瓦剌俘虜。后來,他被釋放回國,卻又被弟弟朱祁鈺囚禁在南宮長達 8 年之久。這段囚禁經(jīng)歷,讓朱祁鎮(zhèn)對朱文圭的遭遇感同身受。
朱祁鈺病重,皇位后繼無人,朱祁鎮(zhèn)有了重新奪回皇位的機會。公元1457年,顧命大臣見皇儲空置,就將南宮大門打開,將朱祁鎮(zhèn)迎進奉天殿,歷經(jīng)八年囚禁之苦的朱祁鎮(zhèn)終于重新做了皇上。當他重新奪回皇位后,心中對朱文圭充滿了同情。于是,他決定赦免朱文圭,讓他重獲自由。

在他登上皇位后,朱祁鎮(zhèn)找到大學士李賢表達了想法:“親親之意,實所不忍”。李賢聽后,大加贊賞:“堯舜也不過如此”。就這樣被囚禁55年的朱文圭被釋放了出來,當他踏出那扇緊閉已久的大門時,陽光灑在他的臉上,他感受到了自由的溫暖。他面朝北跪下,重重地磕了三個響頭,口中喃喃道:“自由了?!?史料對朱文圭被釋放過程這樣記載:聽居鳳陽,婚娶出入使自便。與閽者二十人,婢妾十余人,給使令。文圭孩提被幽,至是年五十七矣。未幾卒。
重獲自由的朱文圭已與社會嚴重脫節(jié),不知道人有男女之分,甚至不認識牛羊狗雞,剛開始甚至不能適應(yīng)這自由的生活。朱祁鎮(zhèn)對他的遭遇十分同情,為他修建了新的宮殿,還賞賜了眾多仆人和 10 個美姬服侍他。然而,長期的囚禁生活已經(jīng)讓朱文圭無法適應(yīng)外面的世界。他對一切都感到陌生和恐懼,尤其是那些圍繞在他身邊的美姬。朱文圭從未與女人有過如此親密的接觸,她們的出現(xiàn)讓他感到既好奇又害怕。在美姬侍候他的時候,他驚恐萬分,最終驚嚇而死。這個曾經(jīng)的皇家貴子,在重獲自由僅僅一年后,就以這樣一種悲慘的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的生命。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