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看到個帖子,問得還挺有意思的:“BAT出來,能不能在小公司通殺?”

這問題一拋出來,我估計有些人腦子里立馬蹦出倆字:當然!
畢竟BAT(百度、阿里、騰訊)是互聯網江湖的“少林武當”,從那兒出來的人,簡歷上自帶金光閃閃的光環(huán),感覺隨便一出手就能秒殺全場。
但現實呢?我只能說,兄弟,別急著下結論,咱們慢慢聊聊這事兒。
1
大廠“螺絲釘” vs 小公司“萬能膠”
先說個真事兒,我有個哥們兒,之前在BAT干了五年,專攻用戶研究。
那履歷聽起來多牛啊,用戶行為分析、數據洞察,玩得溜得不行。
后來他跳槽到一家創(chuàng)業(yè)公司,心想自己好歹是大廠出來的,肯定能大干一場。
結果呢?不到半年就跑回來跟我“吐槽”,說小公司太不規(guī)范了,啥都要自己管,一天煩的很,準備跑路了。
確實,在大廠,他只需要盯著用戶研究這一畝三分地,其他事兒都有專人搞定,流程清晰,分工明確。
可到了創(chuàng)業(yè)公司,他可能要從用戶分析到產品設計,再到畫原型、做UI,甚至還得懂點代碼,簡直是十八般武藝樣樣得會。
他直呼:“我以前學的那些高端玩意兒,在這兒根本沒地兒使?。 ?/p>
還有個例子,我認識個技術大牛,在大廠混了十年,從碼農干到技術總監(jiān),手底下管過上百號人。
后來他突發(fā)奇想,覺得自己翅膀硬了,就出來單干,開了個小公司。
結果呢?沒撐幾個月就蔫了。
在大廠,他只需要盯著技術,行政、財務、人事啥的都有人伺候著。
可到了小公司,他得自己跑去租辦公室、拉網線、招人、談合作,整天忙得跟陀螺似的,最后累得直喊:“我還是老老實實回去寫代碼吧。”
這倆例子說明啥?
大廠出來的人,到了小公司未必能“通殺”。
為啥?因為大廠和小公司的玩法完全不一樣。
大廠就像一臺精密機器,每個人都是顆螺絲釘,擰在自己的位置上,干好自己那點活兒就行。
可小公司呢?
更像個草臺班子,資源少、條件差,每個人都得是“萬能膠”,啥活兒都能粘一粘。
產品經理可能得兼職運營,技術可能得順手修個服務器,連老板都得親自去送外賣單頁。
在大廠,你可能只需要會開車,不需要會修車。
可在小公司,你不僅得會開車,還得會修車,甚至得自己動手造車。
大廠的人往往在“點”和“線”上很牛,但“面”的經驗不夠,遇到小公司這種全能型需求,經常抓瞎。
2
小公司用大廠人的“必坑指南”
所以,小公司在招大廠出來的人時,得悠著點,別被那耀眼的光環(huán)晃瞎了眼。
不是說大廠的人不行,而是得看他們能不能適應小公司的“野路子”。
我總結了幾個“慎用原則”,給想招人的老板參考參考:
別讓大廠小leader管大事
大廠的細分領域小leader,可能只管過一個模塊,到了小公司讓他管整個部門,十有八九會翻車。就像讓一個只會修輪胎的人去修整輛車,修不好不說,還可能把車拆散了。
光環(huán)不等于能力
別一看名企名校就腿軟,得問清楚他們在大廠干過啥。有沒有獨當一面的經歷?如果只是打雜,或者一直在邊緣部門混,那光環(huán)再亮也沒用。
大談概念的“空降兵”靠不住
一上來就畫大餅、談概念,動不動就要“大手筆”的,趕緊pass。小公司沒那么多錢讓他們折騰,你要的是能從小事干起、腳踏實地的人。警惕“邊緣人”
有些人簡歷上寫滿了大廠經歷,從這家跳到那家,好像跟公司成功都沾點邊??杉氁粏?,要么含糊其辭,要么干的都是被裁的邊緣業(yè)務。這種人可能是“蹭光環(huán)”的高手,實際能力不咋地。
3
人比背景重要
創(chuàng)業(yè)公司本來就難,招人更是重中之重。
別老盯著大廠背景看,關鍵得看人能不能干活、能不能適應。
豪華飯店里未必都是好菜,路邊小攤說不定藏著絕味。
好的老板得像個老饕,閉上眼,用心去“聞”和“嘗”,而不是只盯著菜單上的招牌。
所以,BAT出來的人能不能在小公司通殺?
不好說。
能放下身段、從“螺絲釘”變“萬能膠”的,那是真寶貝;
要是還端著大廠架子,水土不服翻車的可能性也不小。
江湖路遠,招人這事兒,還是得多長個心眼吧!
PS:
我一直堅信未來 10-20 年,最大的機會屬于 AI,不管是創(chuàng)業(yè)還是工作,是否擁抱 AI 將會出現極大的差異!
我這里創(chuàng)建了一個免費星球,給大家科普和介紹關于 AI 的一切信息差,大家掃碼下方二維碼即可獲??!
目前星球已經 2.2萬+ 用戶了,還在快速增長中,加入就送價值199元《DeepSeek新手指南大禮包》(包含全網瘋傳《清華大學:DeepSeek從入門到精通》的5套資料)

星球還創(chuàng)建了一個配套的 AI(DeepSeek) 交流群,方便大家學習討論最新的 DeepSeek!
如果感興趣,請加我微信回復:666,微信通過后會拉你入群。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