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中國古代王朝,除了正式首都以外,都有一個事實上的副都。
秦朝定都咸陽,秦始皇又經(jīng)常巡游天下,意味著秦始皇以函谷關以東的各大重鎮(zhèn)為副都,暗合王者以四海為家之意。漢唐定都長安,以函谷關以東的第一重鎮(zhèn)洛陽為副都,朝廷的影響力可以通過洛陽,輻射到關東各大重鎮(zhèn)。
北宋定都開封,但另設西京河南府(洛陽)、南京應天府(商丘)、北京大名府(邯鄲),和開封一起拱衛(wèi)中原。
明朝大部分時間定都北京,南京則以開國首都、鎮(zhèn)守江南錢糧重地的顯赫身份,理所當然的成為副都,共同撐起“大明兩京一十三省”的框架。
那清朝的副都在哪里呢?
和以前的王朝不同,清朝沒有設立正式副都,只是在河北承德修建了一系列規(guī)模宏大的避暑山莊,并以此為基礎,和各民族建立起牢固的統(tǒng)戰(zhàn)關系。
從實際意義來看,承德就是清朝的副都。
2、
承德的起源,要追溯到清朝建立初期。
公元1644年,攝政王多爾袞指揮清軍擊敗李自成,隨即經(jīng)山海關進入北京,奠定了清朝一統(tǒng)天下的根基。
不同的城市有不同的環(huán)境,和清朝故都沈陽相比,北京的夏季實在有些炎熱,紫禁城又被紅墻包圍通風不暢,所以多爾袞和清朝王公們,都不習慣北京的環(huán)境。
為了讓自己更舒服一些,清朝王公們紛紛到北京郊外,選擇林泉茂盛的空曠地區(qū)修建莊園,夏天就搬到那里去住,冬天再回北京城。
相較而言,多爾袞的方案更加激進——他在河北承德的灤河流域,圈了一片土地,準備修建一座小城,專供自己避暑。
公元1650年,這座避暑城正式動工,多爾袞下令:“今擬止建小城一座,以便往來避暑”,并在九省加派246萬兩白銀,做為避暑城的修建資金。
同年底,避暑城初具規(guī)模,多爾袞便前往狩獵,結果暴病而亡。隨后就是順治皇帝清算多爾袞,大批多爾袞的嫡系舊部遭到貶謫,避暑城也由此停工。
避暑城重啟,要到康熙年間了。
公元1677年,吳三桂和尚可喜、耿精忠發(fā)動的“三藩之亂”已進入第五年,康熙為了拉攏漠南蒙古諸部,鞏固北部邊疆,開啟了即位以來的首次北巡。
這次北巡,康熙的駐蹕地點,便是多爾袞遺留下來的避暑城。
以此為起點,康熙北巡逐漸成為慣例。
皇帝出巡,隨行人員非常多,車馬儀仗更不可少,這么龐大的隊伍,導致康熙每次出巡,每天只能行進20公里。為了保證休息質量,康熙便在沿途圈占土地,每隔20公里修建一座小行宮,每隔40公里修建一座大行宮,保證一日一小休、兩日一大休。
懷柔、密云、古北口、湯山等一系列行宮,由此興建,至于北巡的最終目的地承德,康熙則把多爾袞留下的避暑城,改為喀喇河屯行宮,繼續(xù)使用。
喀喇河屯行宮以北200公里,便是康熙和漠南蒙古王公狩獵、交流的地方——木蘭圍場。
康熙把北巡的目的地定在這里,有自己的特殊考量。
清朝發(fā)跡于遼東,兼并漠南蒙古諸部以后,才以“滿蒙聯(lián)盟”的形式進入北京,攻取中原漢地。對于清朝來說,中原漢地、遼東故土、漠南蒙古是三位一體的,缺一不可。
從地理位置的角度來看,承德正好位于清朝三大板塊的交匯處,康熙北巡駐蹕在承德,不僅方便聯(lián)系各方勢力,更可以彰顯自己不偏不倚的立場。
從軍事防御的角度來看,承德地處燕山山脈,那些崇山峻嶺造成的險要地勢,可以做為天然防線,和隨營禁軍一起拱衛(wèi)康熙的安全。
而喀喇河屯行宮在灤河、伊遜河的交匯處,水草豐美,但距離遼東、漠南通往北京的交通要道,仍有20公里。這樣一來,和各方勢力會盟的時候,即便有人想圖謀不軌,康熙也是進退有余的。
康熙選擇承德、選擇喀喇河屯行宮,根本原因就在這里。
但這樣的精妙選擇,隨著康熙的功業(yè)日盛,清朝的基業(yè)日漸穩(wěn)固,也必然要做出適應時代的調整。
公元1701年,康熙已平定“三藩之亂”,并通過三次親征噶爾丹的戰(zhàn)役,實控漠北蒙古諸部,建立起針對新疆準噶爾部的戰(zhàn)略優(yōu)勢。
清朝的國防安全,有了基本保證。
在這樣的背景下,康熙認為,承德仍然是清朝進行統(tǒng)戰(zhàn)工作的重要地方,但前來朝拜的蒙古諸部越來越多,喀喇河屯行宮有些局促,尤其是喀喇河屯行宮地處偏僻,繼續(xù)在這里接見蒙古諸部,顯得不信任他們。
經(jīng)過一番考察,康熙決定在武烈河西岸、毗鄰南北交通要道的地方,修建一座新行宮,取代喀喇河屯行宮的功能。
這座新修建的行宮,便是承德避暑山莊。
到了乾隆年間,乾隆皇帝出兵南征北戰(zhàn),夯實了清朝在蒙古、新疆、西藏、臺灣等陸海邊疆的影響力,把清朝的功業(yè)推向極致,建立了世人皆知的十全武功,統(tǒng)治著幅員萬里的江山。
于是,乾隆進一步擴建承德避暑山莊的規(guī)模,并把清朝境內(nèi)的各種建筑要素匯集于此,把承德避暑山莊打造成一個縮小版的清朝疆土。
承德,至此奠定清朝副都的地位,承德避暑山莊就是清朝第二個紫禁城。
3、
自從開始修建承德避暑山莊,康熙、雍正、乾隆等清朝皇帝,每年四五月份就要從北京出發(fā),到這里度過夏天,躲避北京的暑氣,到九十月份塞北天寒,再返回北京取暖。
隨著皇帝年復一年的前往承德避暑山莊,便有大量的官員、士兵、侍從人員常駐,他們的家屬為求闔家團圓,又到避暑山莊周圍買房置地,逐漸在這里定居下來。
為了服務這些新近定居的人,避暑山莊周圍出現(xiàn)了集市、酒樓、飯館、賭場、車馬店等配套措施。
人口漸多,承德的市民氣息逐漸濃郁。
而在承德避暑山莊以內(nèi),則是另一番景象。
剛建成的時候,康熙根據(jù)各區(qū)建筑的特點,命名了三十六景,均為四字,例如煙波致爽、萬壑松風、西嶺晨霞等等。擴建以后,乾隆又命名了三十六景,均為三字,例如麗正門、松鶴齋、如意湖等等,合稱七十二景。
這七十二景,共同組成避暑山莊的宮殿區(qū)、湖泊區(qū)、平原區(qū)、山巒區(qū)。

如此布局,顯然不是巧合。
宮殿區(qū)在避暑山莊的最南端,麗正門是避暑山莊的正南門,名稱出自《易經(jīng)》里的一句話:“日月麗乎天,百谷草木麗乎土,重明以麗乎正,乃化成天下”,并以漢、滿、蒙、維、藏五種文字題寫門匾。
經(jīng)過麗正門,便是清朝皇帝接見王公大臣和使節(jié)的澹泊敬誠殿、日常休息的煙波致爽殿、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萬壑松風殿。
不論哪族出身的官員到避暑山莊朝拜皇帝,經(jīng)過麗正門的時候,恐怕都會有一種感覺——清朝是在乎我們的,我們是清朝的一份子。
可以說,避暑山莊的一道門,就表達出五族共治的王朝底色,起到最大的統(tǒng)戰(zhàn)價值。
宮殿區(qū)以北是湖泊區(qū),建筑大多是仿照江南園林景觀修建的,如煙雨樓參考了浙江嘉興的煙雨樓、文津閣仿照了浙江寧波的天一閣、滄浪嶼仿照的是蘇州滄浪亭、金山亭仿照鎮(zhèn)江金山亭。
避暑山莊湖泊區(qū),基本是一個縮小版的江南水鄉(xiāng)。
除了皇帝享受江南風光這層功能以外,湖泊區(qū)的另一層重要功能是,統(tǒng)戰(zhàn)江南文人,號召江南文人以清朝為家,永遠忠于清朝。
湖泊區(qū)以北是平原區(qū),又分為“試馬埭”草地和“萬樹園”林地,象征著蒙古草原和遼東山林,皇帝每年都在這里考校騎射,或者宴請蒙古王公。
平原區(qū),統(tǒng)戰(zhàn)的是滿蒙貴族,維系著滿蒙聯(lián)盟。
山巒區(qū)占避暑山莊大半面積,自北向南包圍著平原區(qū)、湖泊區(qū)、宮殿區(qū),自然是象征著長白山、燕山、太行山、祁連山、昆侖山和青藏高原。
但對西藏和新疆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卻不在山巒區(qū),而在避暑山莊外圍的寺廟。
避暑山莊外圍有八座佛教寺廟,分別是羅漢堂、廣安寺、殊像寺、普陀宗乘之廟、須彌福壽之廟、普寧寺、普佑寺、廣緣寺,武烈河東岸也有四座佛教寺廟,安遠廟、普樂寺、溥仁寺、溥善寺。
羅漢堂、廣安寺、普樂寺是內(nèi)務府管理的,另外九座寺廟由理藩院管理,因普佑寺附屬普寧寺,故統(tǒng)稱為“外八寺?!?/p>
清朝對新疆和西藏的統(tǒng)戰(zhàn)工作,主要是通過外八寺來完成的。
普陀宗乘之廟仿照拉薩的布達拉宮而建,有人稱為小布達拉宮,建成的時候,乾隆說道:“黃教護國,譬如元朝帝師八思巴”,大喇嘛聽到非常高興,高呼乾隆是文殊菩薩轉世。

須彌福壽之廟仿照班禪的扎什倫布寺而建,一直是班禪的行宮,每次班禪前來朝拜皇帝,就住在這里。

這兩座寺廟,統(tǒng)戰(zhàn)的是西藏達賴和班禪。
普寧寺是清朝平定準噶爾部達瓦齊叛亂以后,為封賞衛(wèi)拉特四部而專門修建的,乾隆就說:“蒙古奉佛信黃教,故建此寺以綏靖遠人”,并以“安其居、樂其業(yè)、永永普寧”為依據(jù),確定了寺名。
安遠廟是新疆伊犁的固爾扎廟被叛軍燒毀以后,專門在避暑山莊重建的,所以它的另一個名字是伊犁廟。
這兩座寺廟,統(tǒng)戰(zhàn)的是新疆諸部。
當然,并不是說漢族和尚就沒有統(tǒng)戰(zhàn)價值,殊像寺就是仿照五臺山殊像寺修建的,普樂寺又是漢藏結合風格。
總的來說,避暑山莊的統(tǒng)戰(zhàn)意義完全拉滿,只要是清朝境內(nèi)的人,到了避暑山莊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進而對清朝產(chǎn)生歸屬感。
4、
正因為承德是清朝副都,所以在漫長的歲月中,承德避暑山莊見證了清朝的一系列大事件。
公元1708年,宮殿區(qū)的萬壑松風殿建成,康熙到承德避暑的時候,就在這里處理日常政務。數(shù)年后,雍親王之子弘歷漸漸長大,深得康熙的喜愛,康熙便把萬壑松風殿賞賜給弘歷,做為他在避暑山莊的住所。
從事后來看,康熙把處理日常政務的宮殿賞賜給弘歷,未嘗沒有指定隔代接班人的意思。
弘歷,即日后的乾隆皇帝。
可以說,康熙的這個決定,影響深遠。
數(shù)十年后,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操作了兩件事,同樣對清朝有非常深遠的影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其一是公元1771年,乾隆在避暑山莊接受土爾扈特部東歸。
土爾扈特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明朝時屬于瓦剌,清朝時屬于衛(wèi)拉特四部之一。
早年間,土爾扈特部和準噶爾部的關系不佳,于是土爾扈特部向西遷徙另立汗國,國力鼎盛時期,疆域北抵伏爾加河、東至烏拉爾河、南到里海,雄霸中亞。
后來沙皇俄國崛起,不斷向東侵擾,土爾扈特部打不過俄軍,便向俄軍投降,做了沙皇俄國的臣民。
做了臣民,就要服從命令。
此后,沙俄不斷征調土爾扈特部的騎兵,用來和奧斯曼帝國、瑞典王國作戰(zhàn),完全是做為灰色牲口使用的。
即便如此,土爾扈特部都沒有反抗的余地,沙俄仍然牢牢的控制著土爾扈特部,以至于清朝想和土爾扈特部結盟,共同夾擊準噶爾部,都被沙俄一口回絕。在沙俄看來,土爾扈特部是它的灰色牲口,準噶爾部是它扶持的小弟,這里面就沒有清朝的事。
如果僅僅是征調騎兵,土爾扈特部還可以忍受,但隨著沙俄對土爾扈特部的控制越來越嚴密,沙俄開始要求土爾扈特部放棄黃教信仰,改信東正教。
又要出兵打仗,又要改變信仰,沙俄是要把土爾扈特部徹底兼并、融合了。
公元1771年,清朝已擊敗準噶爾部,正式實控新疆,于是土爾扈特部領袖渥巴錫做了一個決定,帶領部族離開沙俄,回歸新疆,趁清朝立足未穩(wěn)的機會,奪取伊犁做部族領地。
做出決定,土爾扈特部隨即分成三路,踏上東歸的征途。
但渥巴錫沒有想到,當他們進入清朝境內(nèi)的時候,萬里之外的乾隆,已經(jīng)大致猜到他們的目的,于是乾隆命清軍嚴守城池、關隘、山口,不給土爾扈特部占領土地的機會。
經(jīng)過將近一年的征途,渥巴錫帶領土爾扈特部回到新疆,卻見到這樣一番景象,不禁心灰意冷。
無奈之下,渥巴錫獻上明朝永樂年間賜予的印信,向清朝投降,土爾扈特部被安置在新疆。
隨后,渥巴錫親自到承德避暑山莊朝拜乾隆,乾隆封他為“舊土爾扈特卓里克圖汗”,世襲罔替,并在普陀宗乘之廟立了兩塊石碑,用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篆刻了《土爾扈特全部歸順記》和《優(yōu)恤土爾扈特部眾記》。
如果不是乾隆嚴防死守,新疆大概率要再起戰(zhàn)火,沙俄甚至有可能以“追擊叛逃部族”為名,正大光明的進入新疆,和清朝爭奪中亞的影響力。
這件事,乾隆是有功的。
其二是公元1793年,乾隆在承德避暑山莊接見英國的馬嘎爾尼使團。
馬嘎爾尼使團,是西歐國家第一次向清朝派出的正式使團,使團成員包括天文學家、數(shù)學家、醫(yī)生和水手,共計800余人,攜帶的“貢品”600余箱,前膛槍、望遠鏡、地球儀、鐘表、110門炮艦模型等世界前沿科技,都在其中。
但清朝和英國使團因為單膝跪、雙膝跪而爭論不休,導致這次東西碰撞很不愉快,乾隆對英國使團的“貢品”也不重視,說“所稱奇異之物,只覺視等平常耳”,毫不重視。
清朝推動技術進步的最佳時機,就此錯過。
公元1840年,英國因為鴉片貿(mào)易的問題,決定對清朝進行武力打擊,國會議員小斯當東是英國最堅決的主戰(zhàn)派。
小斯當東的父親,便是馬嘎爾尼使團的副使,喬治·倫納德·斯當東。
這件事,乾隆是有過的。
5、
自清朝崛起遼東開始,統(tǒng)戰(zhàn)和軍事征服就是并駕齊驅的,二者共同推動清朝,從一個僻處遼東的外藩小邦成長為雄霸東亞的王朝。
八旗是軍事征服的載體,承德避暑山莊則是統(tǒng)戰(zhàn)的具象化。
但世上從來沒有永遠強盛的王朝,隨著歷史周期律的演進,清朝在道光年間終究是衰落了。而王朝衰落意味著軍事征服不再可行,軍事征服的選項被排除之后,統(tǒng)戰(zhàn)也必然無處著手。
道光年間,因為清朝國力無法支持年年北巡,道光皇帝宣布不再離開北京,隨后把承德避暑山莊的各類用具收拾起來,陸續(xù)運回北京。
公元1860年,英法聯(lián)軍攻占北京,咸豐皇帝倉皇逃往承德避暑山莊,并在煙波致爽殿和英、法、俄簽訂了《北京條約》,將九龍割讓給英國、包括海參崴在內(nèi)的4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國。
咸豐哀嘆道:“此處本為撫遠而建,豈料成逃難之所?!?/p>
國勢如此,承德避暑山莊便再無用處,此后一直被清朝封閉,任其坍塌崩壞。承德,也成為一個名不副實的副都。
承德避暑山莊和清朝同興同敗,也算是有始有終了。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