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年代上看,生于公元698年、卒于公元756年的王昌齡無疑是非常幸運的,他的一生主要生活在盛唐時期:享國289年的唐代,最富饒、最激情也是最浪漫的一段時光就是開元盛世,即公元712年-公元741年。

作為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之一,王昌齡必然是熟悉甚至經(jīng)歷過邊塞軍旅生活——這并不是他自愿或者主動的,因為出身微寒,仕途實在艱難,于是,他想走投筆從戎的路子,這是貧寒子弟尤其是不諳世事、不懂官場的貧寒子弟,唯一能夠想到的出路:我拼軍功,這總可以吧。

(一)
開元二年(公元714年),16歲的王昌齡就從軍西北抵御吐蕃,曾經(jīng)征戰(zhàn)到碎葉——大家是不是看著這個地名眼熟,正是唐代另一位大文豪李白的出生地,即今天吉爾吉斯坦國境內(nèi)的碎葉城。
幾年的軍旅生涯后,從開元八年庚申(720年)開始,22歲的王昌齡先是上嵩山學(xué)道,再是從開元十一年(公元723年)起,游歷河北、河?xùn)|、河西、隴右等邊塞——這是他最熟悉的環(huán)境,由此寫下大量邊塞名篇,比如“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就是在云中(即現(xiàn)在的內(nèi)蒙古呼和浩特)時創(chuàng)作的。

完整的詩句是:秦時明月漢時關(guān),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其中的“龍城”和“飛將”分別指兩位赫赫有名的將軍。
龍城,指衛(wèi)青?,他曾在公元前129年奇襲匈奴重地龍城并取得勝利,這一戰(zhàn)役極大地鼓舞了漢朝士兵的抗擊匈奴的士氣。飛將,指?李廣?,他在漢朝邊境地區(qū)長期鎮(zhèn)守,多次擊潰匈奴的進攻,被稱為“飛將軍”。
不過,此時不滿30歲的王昌齡并沒有放棄自己的仕途之路,既然從軍搏不到個封妻蔭子,那就老老實實走科舉——才華?彼時的王昌齡早就憑借自己的詩句和名篇,在開元年間的文壇小有名氣了。

開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王昌齡進士及第,這當(dāng)然是好事,不過因為既無名門出身(最好是門閥世家,比如清河崔氏、范陽盧氏等等),也沒有高官保舉,所以他就只被授予秘書省校書郎這么個職位。
好歹仕途之路已開,王昌齡想著只要好好干,總有出頭之日,然而拼命苦干7年后,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王昌齡在長安以博學(xué)宏詞登科,得到升遷的結(jié)果就很有戲劇性了——被授河南汜水縣尉,這是一個正七品的官職。

此時王昌齡已經(jīng)36歲了,按照這個仕途進度,最好的結(jié)局無非是以恩賞的形式,拿到正六品的榮譽證書退休罷了——嫌低?正六品都還需要不犯大錯、朝廷恩賞才有機會,既然是開元盛世,自然人才輩出,不信看看此時的大詩人李白在干什么?如果論起仕途,還不如王昌齡呢。

(二)
開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朝堂的權(quán)力之爭越來越激烈,尤其是李林甫與張九齡兩人之間的爭斗,結(jié)果當(dāng)然是張九齡被罷相——能寫出“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張九齡,肯定不是精通鬼蜮伎倆的李林甫的對手。
王昌齡非常同情張九齡,不料卻遭到李林甫的忌恨,找個理由便把王昌齡貶到嶺南——不過這次時間不長,第二年他就遇到大赦得以返回長安。
到了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王昌齡還升了官,擔(dān)任八品的江寧丞,為什么說他升官了?因為大赦的時候,王昌齡早就不是七品縣尉了,而是戴罪立功之人。

從開元二十八年到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齡過了8年雖然官小、但相對輕松悠閑的生活,這一時期的文學(xué)作品,王昌齡也很優(yōu)秀,而且還結(jié)識了李白。不過,創(chuàng)作方面遠遠不如他年輕時游歷邊塞的高度,所以,出名要趁早,可以用另一句話來代替:才華也是需要趁早的。
天寶七年(公元748年),王昌齡的仕途噩運再次降臨,他因獲罪被貶為龍標尉,這次是貶到了貴州,龍標,即現(xiàn)在的貴州省錦屏縣,龍標尉就一個縣的縣尉。

不過王昌齡倒沒有沉淪,開辦了龍標書院,成為貴州最早的書院之一,按照《開泰縣志》記載龍標書院創(chuàng)建自唐朝王昌齡。王昌齡被貶龍標后,為改善當(dāng)?shù)匚幕逃浜笥谥性貐^(qū)的狀況,教化民眾,培養(yǎng)人才而創(chuàng)建龍標學(xué)宮,后人則稱之為龍標書院。

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fā),開始的兩三年,各地均被屠戮,這個官真是沒法兒再做了,于是公元756年,王昌齡以年近花甲、思鄉(xiāng)心切為由,決定棄官回鄉(xiāng)——他途經(jīng)濠州時,卻被當(dāng)時的濠州刺史閭丘曉所殺,終年58歲。
按照不同的史書,閭丘曉殺害王昌齡的主要原因并不相同。??

大家普遍看到的版本是閭丘曉嫉妒王昌齡的才華和名望,盡管王昌齡在官場上失意,但在文壇上的名聲卻非常大,他的詩歌廣為傳唱,此時貴為三品刺史的閭丘曉因此心生不滿,決定除掉王昌齡以泄憤。
另一個版本其實更有道理,即當(dāng)時睢陽被圍,形勢危急,但閭丘曉卻瞻前顧后,患得患失,不愿意引兵救援,路過并拜訪閭丘曉的王昌齡聽說后,十分不滿,當(dāng)面勸諫甚至批評閭丘曉的自保行為,激怒了閭丘曉并痛下殺手。
至于閭丘曉是下毒暗害還是刀斧加身,其實已經(jīng)不重要了——被后人譽為“七絕圣手”的王昌齡,就在告老還鄉(xiāng)之際,死在了異鄉(xiāng)。

(三)
至于閭丘曉的下場,非常可悲,完全是咎由自取。王昌齡去世的第二年即公元757年,在睢陽之戰(zhàn)中,閭丘曉再次接到河南節(jié)度使張鎬的命令:必須立即援救睢陽。但閭丘曉仍然畏敵不進,最終導(dǎo)致睢陽失陷,等到張鎬收復(fù)睢陽后,立即將閭丘曉公開處死。
為了乞求活命,閭丘曉跪在張鎬面前聲淚俱下、痛哭流涕,哀嚎道:有親,乞貸余命。意思是我還有親人要養(yǎng)老送終,乞求再讓我活下去吧。聽聞此言,張鎬更加怒不可遏、拍案而起,厲聲反問閭丘曉: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yǎng)?
對于閭丘曉是如何被處死的,各類史書倒是眾口一詞:杖殺之。

比如《舊唐書·列傳第六十一》:鎬(張鎬)至淮口,宋州已陷,鎬怒曉(閭丘曉),即杖殺之。比如《資治通鑒·卷第二百二十·唐紀三十六》:比鎬(張鎬)至,睢陽城已陷三日。鎬召曉(閭丘曉),杖殺之。
唐朝的杖殺,通“杖斃”,也作“棰殺”,就是以杖擊的方法將犯人活活打死。不過,唐朝軍隊中的杖殺可不是簡單地用亂棍打死,更加血腥殘忍,打棍子之前,會先在犯人腹部刺上一刀,然后幾下最多十幾下重棍,犯人“立斃”。
不過,對于暗害王昌齡、坐視睢陽百姓幾乎全滅的閭丘曉來說,血腥殘忍反而非常匹配。

結(jié)語
王昌齡的詩句和文章不僅我們喜歡和崇敬,當(dāng)時的日本也非常敬仰。日本僧人遍照金剛(即日本的真言宗祖師空海大師)在元和元年(公元806年)返回日本時,特意攜有《王昌齡集》一卷,可惜,海路遙遠且風(fēng)暴極多,全都遺失了。
現(xiàn)在能夠發(fā)生的王昌齡作品約有181首,體裁以五古、七絕為主,題材則主要為離別、邊塞、宮怨等等。
如果王昌齡能夠平安返鄉(xiāng),晚年創(chuàng)作的詩篇定會好于中年案牘勞形、公務(wù)纏身的時候——不過,要想達到他自己年輕時的藝術(shù)高度,似乎也很難,只有年輕王昌齡的詩篇中,既有殺氣,又充滿了豪氣,還有迷人的藝術(shù)氣質(zhì)。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