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

孫中山曾是廣東農(nóng)家少年,15歲前窮的沒有鞋穿,但在47歲的時候,他竟能創(chuàng)建中華民國并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成為舉世矚目的顯赫人物。

一直以來,我們熟知孫中山的種種革命故事,卻對他的成長歷程一筆帶過。但恰恰是這三十余年的人生成長歷程,對孫中山以及民國的命運,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孫中山的前半生。

1866年,孫中山生于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家里窮的叮當響,為補貼家用,孫中山自7歲便開始務(wù)農(nóng)、砍柴、除草、放牛,忙完就和小伙伴們放風箏、掏鳥蛋、扔石頭,以至于鄉(xiāng)里人稱他為“石頭仔。”

宋慶齡后來回憶說:“孫中山很窮,到15歲才有鞋穿......他幼年沒有米飯吃,因為米飯?zhí)F了,他主要的食物是白薯?!?/p>

雖然窮困潦倒,但孫中山很快迎來命運的轉(zhuǎn)機。

孫中山的故鄉(xiāng)位于珠江口一帶,各國來華商船都要在那里停泊,外國公司和銀行要建立中國分部,首選地址也是毗鄰珠江口的廣州。

可以說,珠江口就是清朝最繁華、中外交流最頻繁的地方。

在這樣的背景下,孫中山的兄長孫眉,很早就離開故鄉(xiāng),通過珠江口到了檀香山(美國夏威夷)做華工。經(jīng)過短短數(shù)年苦心經(jīng)營,孫眉便憑借積攢的資本,租下6000英畝土地,雇傭百余人,飼養(yǎng)數(shù)萬頭牛、馬、豬等牲畜,成為牧場主,實現(xiàn)了他的美國夢。

1876年,孫眉開始寄錢回家,孫中山的處境逐漸好轉(zhuǎn)。

再過三年,孫眉直接把孫中山和母親接到檀香山,并安排孫中山到英國的教會學校讀書,在全英文的課堂上,學習英語、歷史、代數(shù)、幾何等科目。畢業(yè)以后,孫中山又轉(zhuǎn)入美國教會學校,學習基礎(chǔ)醫(yī)學和法律。

在兄長的資助下出國讀書,是孫中山改變命運的第一步,但常年在國外的代價就是,孫中山逐漸遺忘了中國民間風俗,精神世界基本倒向西方。

在美國教會讀書的時候,孫中山開始信仰基督教,還經(jīng)常跑到工地上,勸檀香山的華工們不要拜關(guān)帝神像,要拜耶穌。

可能孫中山的出發(fā)點是好的,但此舉確實觸犯了華工的底線,孫眉為保護孫中山,同時也保護自己的產(chǎn)業(yè),便切斷孫中山的資金,把他送回廣東故鄉(xiāng)。

結(jié)果,孫中山回到廣東故鄉(xiāng),就和同村青年陸?zhàn)〇|結(jié)成好友,并相約搗毀翠亨村的玄武大帝神像,不出意外的激起眾怒,倆人隨即逃往香港。

正是在香港,孫中山接受美國公理會傳教士的洗禮,成功入教。

但,孫中山的精神世界倒向西方,不是沒有好處,在清朝那種封閉年代,甚至可以說是利大于弊。

因為孫中山?jīng)]有在最有可塑性的人生階段,接受《四書五經(jīng)》等傳統(tǒng)教育,那么忠君、倫理、綱常等封建教條,就不可能成為他的精神烙印。而他在國外接受了西方教育,精神世界倒向西方,就意味著他的價值觀必然和清朝不同。

這樣一來,孫中山便和清朝割裂開來,相當于在封建教條之外另起爐灶,以后不論孫中山有什么樣的理想抱負,他都可以甩開包袱輕裝上陣。

在清朝統(tǒng)治中國的年代,出現(xiàn)孫中山這樣的人,豈不是利大于弊?

事實上,孫中山自香港返回廣州,并在1886年進入博濟醫(yī)院附設(shè)醫(yī)科學校學醫(yī)以后,就誕生了“革命”思想。

他不僅以洪秀全自詡,號召同學們“勿敬朝廷”,還常常站在中國地圖前,感慨“如此江山,付之非人”,和同校好友鄭士良交往時,聊的也是江湖、會黨、反清之類的敏感話題。

中國革命,自此開始揚帆起航。

2、

如果說出國讀書是孫中山革命生涯的起點,那么甲午戰(zhàn)爭前后,則是孫中山革命生涯的重要轉(zhuǎn)折點。

1894年1月,已行醫(yī)兩年的孫中山,給直隸總督李鴻章寫了封信,并準備到天津拜訪李鴻章。

信里有兩段是這樣寫的——

“竊文籍隸粵東,世居香邑,曾于香港考授英國醫(yī)士。幼嘗游學外洋,于泰西之語言文學、政治禮俗、與夫天算地輿之學、格物化學之理,皆略有所窺,而尤留心于其富國強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規(guī)。至于時局變遷之故,睦鄰交際之宜,輒能洞其閫奧。”

“竊嘗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于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于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jīng),治國之大本也。我國家欲恢擴宏圖,勤求遠略,仿行西法以籌自強,而不急于此四者,徒惟堅船利炮之是務(wù),是舍本而圖末也?!?/p>

這兩段話,一是介紹自己的履歷和學識,一是提出自己的治國建議。

然而,李鴻章收到信件以后,認為孫中山?jīng)]有科舉功名,不是正途出身,提出的建議也是老生常談,遂不屑一顧,拒絕召見孫中山。

給李鴻章寫信,說明此時的孫中山雖然誕生了“革命”思想,但還有一絲“改良”的期望,李鴻章拒絕孫中山,其實是把他那一絲“改良”的期望掐滅了。

而接下來發(fā)生的事,更堅定了孫中山的革命路線。

7月25日,甲午戰(zhàn)爭正式爆發(fā)。

截止到9月底,清朝的北洋艦隊大敗而歸,駐朝鮮的總兵左寶貴陣亡、葉志超撤到鴨綠江以北,于是日本聯(lián)合艦隊奪取黃海制海權(quán),日本陸軍控制朝鮮全境。

清朝搞“洋務(wù)運動”三十余年,卻在兩個月間敗給日本,這就意味著,清朝不僅是外強中干的虛弱政權(quán),而且底牌已經(jīng)耗盡,再也不是那個雄踞東亞的大國了。

這一點,外國列強發(fā)現(xiàn)了,孫中山也敏銳的捕捉到了。

于是在10月,孫中山前往檀香山,向華僑宣傳“反清革命”的主張,并在檀香山成立了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現(xiàn)代革命團體——興中會。次年10月,孫中山更進一步,準備在廣州發(fā)動第一次武裝起義。

雖然廣州起義失敗了,但走到這一步,孫中山便徹底確定了“反清革命”的路線,再也無法回頭。

此后,孫中山經(jīng)澳門逃往香港、日本、檀香山,1896年9月又抵達英國倫敦。

剛到倫敦不久,孫中山就做了一件旁人無法理解的事——

主動走進清朝駐英國公使館,任由清朝公務(wù)人員將其逮捕,被監(jiān)禁了12天。就在駐英公使館即將遣返孫中山的時候,他的兩個英國老師及時趕來,在眾目睽睽之下將他保釋出來,重獲自由。

隨后,孫中山接受了英國記者的采訪,并給英國各大報紙寫信,向英國新聞界、政府、英國人民表示感謝。

從這件事的起因和結(jié)果來看,孫中山絕不可能是誤入駐英公使館,而是故意制造一個大新聞,引起英國新聞界的注意,然后趁機向英國新聞界表明自己的“革命者”身份,再利用英國新聞界的輿論影響力,打造自己的革命者IP。

事實證明,孫中山是成功的。

這件事過后,他立即成為國際名人,走到哪里都有記者圍繞,而他也盡可能利用每次采訪的機會,宣傳革命主張,提升自己的影響力。

自此以后,孫中山便成為外國人心目中的“中國革命領(lǐng)袖?!?/strong>

那年,孫中山年僅31歲。

3、

受青年成長和中年成名的歷史慣性影響,此后多年,孫中山始終在國外活動,很少踏足中國土地。

在日本,孫中山受到內(nèi)閣大臣犬養(yǎng)毅的庇護,以宮崎滔天、平山周中文教師的名義定居東京,隨后又結(jié)識黑龍會領(lǐng)袖頭山滿、進步黨黨魁大隈重信。憑借這些關(guān)系,他逐漸把日本打造成反清革命的重要根據(jù)地,并和康有為、梁啟超在報紙上討論“革命”和“保皇”,爭取中國的留日學生。

在香港,孫中山把興中會、洪門、哥老會整合為興漢會,又親自加入廣東三合會,試圖通過這些秘密會黨,開拓沿海地區(qū)的群眾基礎(chǔ)。

在美國,孫中山加入洪門致公堂,接受“洪棍(元帥)”職位,開拓了他在美國華僑中的影響力,把反清革命的思想傳到美國。

在歐洲,孫中山陸續(xù)訪問布魯塞爾、柏林、巴黎、倫敦,和那里的反清人士磋商中國前途、討論反清大計,并在中國留學生中宣傳反清革命,建立了大大小小的革命團體。

可以說,在清朝統(tǒng)治仍然牢固的時代背景下,孫中山奔走列國宣傳革命,盡管單次的效果不大,但終究是在一點一點的撬動清朝的統(tǒng)治根基。

王寵惠回憶說:“他隨時都是風塵仆仆,穿著破爛地出現(xiàn)在人們面前,但為了革命運動事業(yè),他卻是熱心誠摯,永不灰心喪氣?!?/p>

就這樣到了1905年,經(jīng)過將近十年的奔波,國外的反清力量基本被孫中山整合起來,他們在日本東京召開大會,成立了中國同盟會,提出“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建民國、平均地權(quán)”的口號,孫中山也正式提出以“民族、民權(quán)、民生”為核心的三民主義。

反清革命,百川歸海,合為一體。

因為孫中山的名望以及他為反清革命做出的貢獻,他理所當然的被推選為中國同盟會總理。

而經(jīng)過戊戌變法失敗和八國聯(lián)軍侵華,清朝的威望直線下滑,各省實力派看到清朝前景黯淡,便對清朝喪失信心,轉(zhuǎn)而認為號召反清革命的孫中山,有可能是未來的明星人物。

于是,孫中山在國內(nèi)的形象,也從大逆不道的造反者,轉(zhuǎn)變?yōu)閻蹏母锩摺?/strong>

在這兩方面因素的影響下,孫中山便在國內(nèi)奠定了“中國革命領(lǐng)袖”的地位。

事實證明,當時代風向轉(zhuǎn)變的時候,最先走向正確方向的人,有可能成為時代的先行者,從而斬獲旁人無法企及的名望,獲得最豐厚的回報。

孫中山在甲午戰(zhàn)爭以后,敏銳把握住時代的脈搏,這一切都是他應(yīng)得的。

4、

中國同盟會成立以后,反清革命便有了組織,完全有資格和清朝硬碰硬了。

于是自1907年開始,孫中山陸續(xù)調(diào)配人員回國,發(fā)動了潮州黃岡起義、惠州七女湖起義、欽州防城起義、廣西鎮(zhèn)南關(guān)起義、欽廉上思起義、云南河口起義、廣州新軍起義、廣州黃花崗起義等八次武裝起義。

連同之前的廣州起義和惠州三洲田起義,孫中山累計發(fā)動了十次武裝起義。

這些起義的規(guī)模都不大,結(jié)果也不盡如人意,但它們都是無用功嗎?

當然不是。

因為清朝衰敗是國內(nèi)外精英人物的共識,他們參與到反清革命的歷史進程中,是水到渠成的事。但精英人物畢竟是少數(shù),對于農(nóng)民、水手、衙役、士兵以及各類販夫走卒來說,清朝仍然是龐然大物,他們并不知道清朝衰敗到什么地步了。

在這樣的背景下,就需要有一些人、一些事來告訴他們,清朝徹底衰敗了,反清革命可以起事了。

而這些人和事,最有價值的,莫過于一次次的武裝起義,沖擊清朝的各級政權(quán)。

一旦武裝起義的次數(shù)多了,那么所有人都會知道,哦,原來清朝的控制力已經(jīng)下降到這種地步了,既然華南可以武裝起義,那我們這里也可以,大家一起上,推翻衰敗的清朝。

可以說,點燃國人的反清信心,就是孫中山發(fā)動十次武裝起義的歷史意義。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fā),短短兩個月間就席卷全國,大半省份宣布脫離清朝,獨自成立革命政府,反清革命之勢如烈火燎原。

這,正是孫中山發(fā)動十次武裝起義的結(jié)果。

事后,盡管黎元洪被推舉為湖北軍政府都督,但武昌起義元勛熊秉坤說:“孫先生乃革命創(chuàng)始者,黨人遍布全國,雖間有名目殊異,而尊崇孫先生則一也?!?/p>

那時孫中山正在國外籌款,聽到武昌起義的消息,立即放棄籌款,說了一句:“先從外交方面致力,俟此問題解決而后回國?!?/p>

換句話說,他要游走列國,爭取西方各國支持武昌起義和反清革命。

在這樣的背景下,孫中山到美國紐約,向美國各界介紹了反清革命的目的,又到倫敦和英法德美四國銀行團會談,請他們不要給清朝借款并貸款給革命政府。隨后,孫中山到巴黎會見法國總理克列孟梭,到馬賽會晤東方匯理銀行總裁西蒙。

見到清朝敗亡已成定居,各方為了各自的長期利益,也都對孫中山流露出和善的態(tài)度。

12月21日,孫中山回到香港,有人建議他留在廣東指揮革命,但孫中山說:“廣東是大后方,南京和上海是前線,我要到前線去?!?/p>

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天子守國門?”

四天后,孫中山抵達上海,向英國提出三個要求——停止清朝一切借款、制止日本援助清朝、取消英國各地政府的放逐令方便革命人士回國。這三件事,英國全部同意,非常爽快。

正因為起義元勛和外國政府的雙重支持,孫中山被選舉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不顧“北方將派大軍渡江”的傳言,堅決到南京出席就職典禮,正式出任臨時大總統(tǒng)之職。

那個沒有鞋穿的農(nóng)家少年,就這樣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上,開啟了他的后半生。

5、

從歷史的經(jīng)驗來說,要想推翻一個舊政權(quán),最直接的辦法是擁有一塊根據(jù)地,然后用一場又一場勝仗擴大根據(jù)地,并在這個過程中清洗舊勢力,直至建立一個沒有歷史包袱的新政權(quán)。

這個道理,孫中山不是不懂,他很早就設(shè)想奪取一塊“飛地”,做為反清革命的根基。

但孫中山的設(shè)想沒有實現(xiàn)。

因為清朝再衰敗,在徹底崩潰以前都是全國性政權(quán),一旦革命者在清朝境內(nèi)建立根據(jù)地,清朝必然以舉國之力討伐。所以在反清革命的初級階段,建立根據(jù)地是不切實際的。

孫中山能做的,便是在中國邊緣區(qū)和外國邊緣區(qū)之間游走,一點一點的積蓄力量,等待量變形成質(zhì)變,再向清朝發(fā)起總決戰(zhàn)。

這樣的反清路線,導致革命力量難以深入最基層、中國社會沒有重新洗牌、嚴重依賴外國政府的支持等負面問題,給新生的中華民國留下難以擺脫的隱患。

但在孫中山舉起反清革命大旗的時候,還有其他選擇嗎?

恐怕是沒有的。

他所走過的路,其實就是當時唯一能走通的路。

如果要給孫中山的反清革命做一個評價的話,那就是孫中山完成了他的歷史任務(wù),孫中山完全對得起中國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