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 | 碧晗

引言

從網絡熱梗到生活實踐,一場溫柔的自我覺醒。

“給自己買一束花,像父母從未做過的那樣”“帶童年的自己去看一場演唱會”“租一間小房子,布置成小時候夢想的公主屋”……

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平臺上,“重新養(yǎng)自己”的話題播放量已突破10億次。年輕人通過拍攝“100天自我養(yǎng)育計劃”的vlog,記錄自己從飲食、穿搭到興趣培養(yǎng)的全方位蛻變;老年人則分享“退休后學鋼琴”“穿年輕時不敢穿的旗袍”等生活片段,配文“后半生只為自己活”。這場看似簡單的“自我寵溺”行動,實則是當代人對心理創(chuàng)傷的主動療愈,也是一場跨越代際的“心靈革命”。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重新養(yǎng)自己”這個詞,像一陣溫柔的晚風,和著霞光吹進了無數人的心里。它不僅僅是一個網絡熱梗,更是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轉變。它讓我們意識到,治愈自己并不是一種奢侈,而是一種必要的自我關懷。

01

從心理學到網絡熱梗:“重新養(yǎng)自己”的起源與內核

“重新養(yǎng)自己”的流行,與心理學中的“內在小孩”理論密切相關。該理論認為,童年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會形成心理創(chuàng)傷,成年后通過扮演“理想父母”的角色,重新滿足內在孩童的渴望,能實現一定程度的自我修復。例如,一位小紅書博主分享自己每天給“內在小孩”寫信,內容從“今天允許你吃冰淇淋”到“我永遠不會離開你”,用獨特的儀式感填補原生家庭的情感缺失。

社交媒體則將這一理論轉化為了具象行動:年輕人開始嘗試通過消費、旅行、學習等行為,重構自我價值。比如某抖音博主,通過三年改造從“普男”變“小帥”,不僅收獲數十萬粉絲,更完成買房結婚的人生目標。網友調侃:“這是把‘重新養(yǎng)自己’玩成了現實版養(yǎng)成游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然而,這種“重新養(yǎng)自己”的行為并不僅僅是為了滿足物質需求,更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需求。它讓我們有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過去,理解那些未被滿足的渴望,并用一種溫柔的方式去填補這些空缺。

02

為什么年輕人需要“重新養(yǎng)自己”?壓力、孤獨與治愈需求

當代年輕人熱衷于此,背后是多重社會情緒的疊加:

1、代際創(chuàng)傷的覺醒:原生家庭問題被廣泛討論,許多人意識到童年壓抑的“情感赤字”,回避是沒有用的,更需要主動填補。

2、物質與精神的雙重補償:一位網友坦言:“小時候穿親戚的舊衣服,現在每月花一半工資買裙子,不是虛榮,是想告訴過去的自己‘你值得’。”

3、社交媒體的推波助瀾:平臺算法將“自我治愈”包裝成流量密碼。例如,小紅書上的“素人改造”帖,通過“成為理想自己”的敘事激發(fā)共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有趣的是,這場運動甚至催生了“反向育兒”的有趣現象:年輕人以對待孩子的方式呵護自己,比如制定“早睡獎勵金”“情緒崩潰假期”,用規(guī)則化的溫柔對抗無序的生活焦慮。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年輕人對自我價值的重新定義。他們不再滿足于傳統的成功標準,而是開始關注自己的內心需求,用行動去證明“我值得被愛”。

03

跨越年齡的治愈:老年人的“無聲革命”

事實上,“重新養(yǎng)自己”并非年輕人專利。許多老年人雖不用網絡熱詞,不加“重新養(yǎng)自己”的TAG。卻用實際行動詮釋了更樸素的自我修復:

1、物質補償:一位奶奶在采訪中說:“年輕時雞蛋都留給娃,現在每天給自己煎荷包蛋,撒蔥花。”

2、興趣解放:公園里跳街舞的爺爺、老年大學學畫畫的阿姨,通過打破“年齡該有的樣子”重獲生命力。

3、情感表達:一位爺爺每周給去世的老伴寫詩,發(fā)在家庭群里,“年輕時沒說過愛,現在學著說”。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電影《我愛你》截圖

相比年輕人,老年人的“自我養(yǎng)育”更少被流量裹挾,更多是歷經滄桑后的通透。正如一些心理學老師們所言:“他們用行動證明,治愈不需要術語,只需要對自己誠實”。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看到了老年人對生活的重新定義。他們不再被年齡所束縛,而是用行動去證明“我依然可以活得精彩”。

04

肯定與反思:治愈的“度”在哪里?

“重新養(yǎng)自己”的積極意義毋庸置疑:它鼓勵人們正視創(chuàng)傷,拒絕“沒苦硬吃”的苦難美學。心理學研究顯示,適度的自我安撫能降低焦慮水平,提升幸福感。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但在這個過程中,仍需警惕兩種極端:

1、過度消費的陷阱:部分年輕人為了“補償童年”,透支信用卡買奢侈品、頻繁整形,陷入債務與容貌焦慮的惡性循環(huán)。

2、逃避式治愈:用物質滿足掩蓋深層心理問題,如同《老友記》中錢德勒用幽默掩飾不安,但最終仍需直面創(chuàng)傷核心。

在這場治愈之旅中,我們需要找到一種平衡。治愈自己并不是一種逃避,而是一種主動的自我關懷。我們需要學會在滿足自己需求的同時,不失去對生活的掌控。

05

結語:一場沒有終點的革命

從年輕人到老年人,“重新養(yǎng)自己”的本質是對生命自主權的爭奪。它不要求完美,只強調“看見自己”的勇氣。正如一位網友的感悟:“真正的治愈,不是變成另一個人,而是學會與過去的自己和解。”在這場革命中,重要的不是花了多少錢、拍了多少視頻,而是我們終于敢說:“我的存在,本身就是值得被愛的?!?/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你是否也有過“重新養(yǎng)自己”的行為?不妨在評論區(qū)和大家分享一下吧!

-秦智原原創(chuàng)作品,請勿轉載

-圖片提供:碧晗、若琦;部分圖片、字體源于網絡,如有侵權,協商刪除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監(jiān)制 | 薛曉燕李志維

審核| 鐘一 碧晗

文 | 碧晗

視覺| 曉詠

排版 | 若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