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兵馬俑,歷史長河中最為耀眼的遺跡之一。

它們靜靜佇立在地下兩千多年,任憑這兩千多年之間風云變幻、世事無常,它們總歸是沒有被人們所發(fā)現(xiàn),安靜而忠誠地在地下守護著秦始皇的另一個世界。

但如同蟬眠十載、一鳴驚人,它們一朝現(xiàn)世,便驚艷了整個世界。

然而在 1983 年,兵馬俑在日本展覽時,卻遭遇了一場令人揪心的意外,并且還是一場令人無比憤恨的“人禍”。

今天我們就來審視一番這場跨越千年的“碰瓷”鬧劇,了解一下小日子的“賠償神邏輯”,看我們中國如何霸氣護寶。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從秦始皇的“手辦”到世界第八大奇跡

話說兩千多年前,秦始皇嬴政橫掃六國、一統(tǒng)天下,建立起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tǒng)王朝。

這位千古一帝,生前威風八面,對死后的世界也有著非凡的構想。

他希望自己在另一個世界里,依然能夠擁有一支戰(zhàn)無不勝的軍隊,繼續(xù)守護他的帝國。

于是一場規(guī)模浩大的工程拉開了帷幕——兵馬俑的制作。

無數(shù)能工巧匠被召集起來,他們懷著對皇權的敬畏和精湛的技藝,開始塑造這些栩栩如生的陶俑。

從雄姿英發(fā)的將軍俑,到身姿挺拔的武士俑,再到巧奪天工的戰(zhàn)馬俑,每一個都傾注了工匠們的心血。

這些陶俑不僅形態(tài)各異,面部表情也豐富多樣,仿佛真的是一支隨時待命出征的軍隊。

可以說兵馬俑是秦始皇為自己打造的一支地下軍團,是他權力與威嚴的象征。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在秦始皇進入了他的皇陵之后,只有在子嬰元年(公元前206年),項羽打進了咸陽后,這位對秦朝懷著無比憎惡的國仇家恨的楚霸王,一把火燒向了秦始皇陵,對其進行了大肆破壞,以此來宣泄自己的憤怒。

此后的兩千多年間,兵馬俑便一直處于“隱身”狀態(tài),后世的皇帝們沒有前來打擾這里的安寧。

1974年,陜西臨潼縣西楊村的村民老楊,在挖井抗旱時,一鋤頭刨出了個“土疙瘩腦袋”。

老楊嚇得一哆嗦:“完了,這下可要攤上官司了?”

誰承想,老楊壯著膽子上前一看,這個“人頭”竟然是假的,就是一個陶土做的“土疙瘩”。

沒錯,這“土疙瘩”竟是沉睡了2200多年的秦始皇兵馬俑!

消息傳出后,考古隊聞訊趕來,到達現(xiàn)場后便展開了發(fā)掘工作,挖開土層一看,好家伙!地下整整齊齊站著數(shù)千個陶土士兵,個個身高一米八,身披鎧甲,手握兵器,連發(fā)絲胡須都清晰可見。

更絕的是,剛出土時它們還帶著五顏六色的彩繪,可惜接觸空氣后迅速氧化成土黃色,成了如今的模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經(jīng)過一番艱苦的發(fā)掘工作,兵馬俑這支地下軍團終于重見天日。

它們的出土,猶如打開了一扇通往秦朝的大門,讓后人得以一窺那個輝煌時代的軍事、文化和藝術風貌。

消息一經(jīng)傳出,立刻舉世矚目,兵馬俑也成為了中國文化遺產(chǎn)的瑰寶,吸引著無數(shù)人前來參觀。

哪怕是世界上其他國家,在看到這神跡一般的地下軍隊后,也不禁嘆為觀止。

美國總統(tǒng)尼克松參觀后驚嘆:“這簡直是世界第八大奇跡!”

連法國前總統(tǒng)希拉克都成了“俑粉”,直言:

“不看金字塔不算到埃及,不看兵馬俑不算到中國!”

這些“秦始皇的手辦”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是研究秦代軍事、文化的活化石。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軍吏俑、騎兵俑、跪射俑……每個陶俑身份不同,神態(tài)各異,甚至都能從它們臉上的表情分析出肌肉狀態(tài),并且分毫不差,堪稱古代“表情包大全”。

尤其是軍吏俑,數(shù)量僅幾十尊,屬于“限量款”,每一尊都是國寶中的國寶。

隨著兵馬俑的聲名遠揚,世界各地都對這些神秘的陶俑充滿了好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莽撞的無腦“廢青”

時間來到1983年,日本大阪為慶祝建城400周年,絞盡腦汁想搞個大新聞。眼看自家文物不夠“鎮(zhèn)場子”,日方靈機一動:“不如借中國的兵馬俑來撐門面!”

中國這邊卻犯了難。自兵馬俑出土后,從未外借展覽,畢竟運輸風險大,安保成本高。但日方則屢次表示一定妥善看護好兵馬俑。并且當時剛改革開放不久,這次展覽無疑也是向世界展示中國悠久文明的機會。中方慎重考慮后答應了下來。

這可是兵馬俑首次大規(guī)模走出國門,意義非凡。

為了確保展覽的順利進行,中國方面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從文物的挑選、包裝到運輸,每一個環(huán)節(jié)都小心翼翼。

這尊軍吏俑可了不得!它身高1.92米,體重300公斤,鎧甲精美,神態(tài)威嚴,堪稱“俑中吳彥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為了護送這位“頂流明星”,中日雙方如臨大敵:定制防震箱、專機運輸、24小時安?!驴闹鲋?。

當兵馬俑抵達日本時,在機場接機待遇就是鑼鼓喧天、人山人海,人們都被這些來自中國的古老藝術品所震撼。

然而,誰也沒有想到,一場意外正悄然降臨。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83年11月23日,大阪展覽館內摩肩擦踵,無數(shù)日本民眾為了看一眼兵馬俑,擠得“頭破血流”(字面意義)。

突然,人群中竄出一名男子,他一個箭步?jīng)_過兩道護欄,一肩膀便撞向了軍吏俑。

300公斤的陶俑直直地向地上斜了過去,“哐當”一聲瞬間碎成了渣渣,現(xiàn)場觀眾集體石化。

等人們反應過來后,現(xiàn)場頓時一片混亂,工作人員迅速趕到,將受傷的兵馬俑圍了起來。

這一意外事件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日本引起了軒然大波。

人們紛紛對這一事件表示震驚和惋惜,中國方面也對此高度重視。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調查工作很快便展開了,原來撞倒兵馬俑的是一名日本年輕人,在現(xiàn)場時有日本人喊出了他的姓氏“佐藤”,但事后日本方面卻也并沒有聲明此人的姓名,似乎有意隱瞞。

此人是個無業(yè)游民,平日里靠他父親的退伍金接濟,而他爸爸便是一個退伍的日本二戰(zhàn)士兵。

當時此人的爸爸剛剛去世,沒了經(jīng)濟來源的他心中郁結,在擠進了展覽現(xiàn)場后,看到了在展覽我們中國的兵馬俑,不知道是腦子一熱還是受“家風熏陶”,直接便釀成了大禍。

并且在被逮捕時,他還高呼自己是個“愛國青年”,不應該被捕。

但說句實話,這哪是愛國?分明是給日本挖坑,生怕日本麻煩不夠多。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日本政府果然也是慌了神,事件發(fā)生后趕緊聯(lián)我們中國表示抱歉,并提出了賠償方案。

當時,21世紀協(xié)會會長松下幸之助也帶人親自到中國大使館道歉。

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竟然提出了一個無理的要求:希望對損壞的兵馬俑進行賠償,但碎片要留下?!度毡緭p壞的兵馬俑后續(xù)》·名城西安官方網(wǎng)站

這一要求立刻遭到了中國方面的堅決拒絕。

在道歉現(xiàn)場,日本方面的代表90度鞠躬道歉三連:“斯密馬賽!我們賠錢!”

但緊接著話鋒一轉:“不過碎片得留在日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道歉”的奇葩邏輯

日方算盤打得響:賠錢可以,但碎片留下研究,說不定能破解兵馬俑的制作秘方。

畢竟,日本曾多次“借鑒”中國技術,從宣紙到漢方藥,套路熟得很。

中方代表拍案而起:“做夢!碎片也是中國的,少一片都不行!”

中國的文物專家們義正言辭地表示:“兵馬俑是中國的國寶,每一片碎片都承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價值,它們屬于中國,絕不可能留在日本?!?/p>

在專家們看來,兵馬俑的碎片不僅僅是陶片,更是歷史的見證者,是連接過去與現(xiàn)在的橋梁。

這些碎片一旦被分割出去,就如同將一段完整的歷史硬生生地撕裂開來。

面對日本方面的無理要求,中國迅速成立了專家小組,前往日本處理此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專家們與日本方面進行了多輪艱苦的談判,在談判桌上,中國專家們憑借著深厚的專業(yè)知識和堅定的立場,據(jù)理力爭。

他們向日本方面詳細闡述了兵馬俑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

“兵馬俑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每一個陶俑都是獨一無二的,它們所蘊含的歷史信息和藝術價值是無法用金錢來衡量的。這些碎片是修復兵馬俑的關鍵,只有將它們帶回中國,我們才能讓兵馬俑恢復往日的風采?!?/p>

專家們的話語擲地有聲,讓日本方面無法反駁,同時中國政府也向日本政府表明了堅決捍衛(wèi)國家文物尊嚴的立場。

在強大的外交壓力和中國專家們的不懈努力下,日本方面最終不得不放棄了留下碎片的要求。

最終,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親自派代表團道歉,并承諾嚴懲肇事者,所有碎片打包送回中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其實日本的這個道歉,如果仔細算起來更像是一場有預謀的“碰瓷”。

按照日本方面的邏輯,它們做出的賠償并不僅僅是賠償,而是“購買”。

就像是在超市里,一不小心打碎了一個杯子,那就直接按照標價買下來。

但問題是要基于雙方同意的基礎上,超市里的杯子放在貨架上,明碼標價,那就是用來賣的,對于超市來說杯子沒了自己收到錢就行,不在乎客人是買了去用還是砸了聽響。

兵馬俑可不是貨物啊,我們是借不是賣,上的是展臺不是貨架。

依照日本人的邏輯,它們爸爸在路上出了車禍,難道肇事者就能花錢“賠償”,把它們爸爸的尸體花錢買下來帶回去漚肥,大家權當沒發(fā)生這件事。

行不行?

這也是它們的邏輯啊。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再者就是不能開出這種先例。

不然以后誰還敢批準文物出國展覽。

選一個“敢死隊”,上去把文物砸了,賠點錢就能把碎片留在它們國家。

這和街頭要飯的在客人碗里啐口唾沫然后就能把客人惡心到,自己吃上一碗飽飯有什么區(qū)別。

哦,要飯的不給錢,日本方面還是愿意給錢的。

嗯,比要飯的強。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文物醫(yī)生的“拼圖游戲”,讓碎渣起死回生?

碎片回國后,文物修復專家面臨著“地獄模式”。

第一就是“拼圖挑戰(zhàn)”,300公斤陶俑碎成200多片,最小碎片僅指甲蓋大,別說修復了,能先全須全尾的拼接好就是一個極大的挑戰(zhàn)。

第二就是“膠水難題”。

拼接過程中不能用現(xiàn)代膠水,什么“502”、“哥倆好”,都不能用,否則一眼就能看出一道道裂痕,得用傳統(tǒng)材料調配拼接,如同“電焊”一般一片片接上,但是外面看不出一絲裂痕,更看不出顏色不同等拼接痕跡,也不會因為拼接材料用的多就讓兵馬俑“增高”,確保“修舊如舊”。

最后一步就是耐心考驗了。

這場修復耗時數(shù)年,相關專家們一提起來,便自嘲為“陶俑裁縫”。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修復專家們憑借著精湛的技藝和對文物的敬畏之心,日夜奮戰(zhàn)。

他們用最先進的技術和最傳統(tǒng)的工藝相結合,一點點地讓破碎的兵馬俑重新煥發(fā)生機。

在修復過程中,專家們還不斷研究兵馬俑的制作工藝和材料,希望能夠從中獲取更多關于秦朝的歷史信息。

經(jīng)過長時間的努力,受損的兵馬俑終于修復完成。

它再次展現(xiàn)在世人面前時,雖然身上還留有一些修復的痕跡,但依然不減當年的威嚴與氣勢。

這不僅是文物修復的一次勝利,更是中國對歷史文化遺產(chǎn)保護的堅定決心的體現(xiàn)。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如今,這尊軍吏俑已修復如初,僅在細微處留痕,仿佛在說:“老子當年也是見過大世面的!”

1983 年兵馬俑在日本展覽時發(fā)生的這起意外事件,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多年,但它所帶來的影響卻至今仍在。

它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文物保護工作任重道遠,每一件文物都是人類文明的瑰寶,需要我們用心去呵護。

在全球化的今天,文物交流展覽日益頻繁,這是促進不同國家和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

但同時我們也必須更加重視文物在運輸、展覽過程中的安全保護,每一次文物的遠行,都像是一場充滿挑戰(zhàn)的冒險,我們要確保它們能夠平安歸來。

兵馬俑作為中國的文化名片,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基因,值得我們用最高規(guī)格來保護它們。

2002年起,國家公布三批195件“禁止出境展覽文物”,兵馬俑、三星堆青銅神樹、金縷玉衣等“頂流”全在名單上。

想看真貨嗎?

請買機票來中國!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83年的碎片之爭,看似是文物歸屬問題,實則是國家實力的較量。

若放在百年前,碎片恐怕早成列強戰(zhàn)利品。而今中國一句“碎片必須回家”,擲地有聲。

碎的是陶俑,立起來的是中國脊梁!

參考文獻:

日本損壞的兵馬俑后續(xù)——名城西安官方網(wǎng)站

秦兵馬俑博物館前館長:兵馬俑被損盜多日才發(fā)現(xiàn) 不可原諒——北京青年報社官方賬號

從兵馬俑的兩次受損,看“國寶”海外遇險記——VISTA看天下官方賬號

聲明:文章圖片來源于公開網(wǎng)絡以及官方網(wǎng)站,如有問題請聯(lián)系本人,侵者必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