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末恰逢婦女節(jié),上映了一堆新片,鑒于前幾天我已經(jīng)去看了《初步舉證》和《還有明天》兩部好片,所以這次稍微調(diào)劑一下,去看了科幻電影《編號17》(又名《米奇17》)。
結(jié)果怎么說呢……在下調(diào)預(yù)期的前提下,該片確實給我提供了些許樂趣和思索,但在更多時間里,它都顯得過于刻板、套路和粗暴——都說影片里的羅伯特·帕丁森扮演了一位宇宙牛馬,而影片外的奉俊昊,又何嘗不是在好萊塢體系下,當(dāng)了一次漫不經(jīng)心交差的牛馬呢?

話雖如此,咱還是一個個來嘮吧,先聊聊《編號17》的長處。
不得不感嘆,好萊塢不愧是世界上電影工業(yè)體系最強的地方,上億投資砸出來的場面和視效確實賞心悅目,而且人家不需要特意炫技,只要把該表現(xiàn)的要素順其自然地展示出來就行了。
在這種不違和的環(huán)境下,主角米奇踏入太空、經(jīng)歷反復(fù)死亡和重生的橋段就顯得格外荒誕和好玩:《編號17》營造了一個“糟透了”的近未來世界,走投無路的米奇稀里糊涂地簽約成為了一名消耗體,要知道外太空和未知星球上的危險實在太多了,他總是會被派去執(zhí)行各種高危或者必死的任務(wù),以及反復(fù)充當(dāng)做實驗的小白鼠。
說他牛馬都已經(jīng)屬于人道稱呼了,這分明就是人形耗材……

羅伯特·帕丁森也為《編號17》這種反烏托邦的地獄笑話集錦貢獻良多,他在影片里真的演出了一股子蠢笨窩囊廢的憨批感,無論是體態(tài)上的畏縮和佝僂,還是臺詞上的含糊和遲鈍,都與他過去的角色相去甚遠,非常有意思。
可惜,電影最好看的部分,講到這里就差不多結(jié)束了。
在我眼里,《編號17》只有中前段講述故事背景與米奇死亡之路的內(nèi)容值得稱道,等米奇17回到宇宙飛船上與米奇18相遇開始的中后段劇情,則迅速陷入了臃腫、黏膩、過火的節(jié)奏,想安放、講述的東西太多,卻老在生拉硬拽、閉眼輸出,本來尚存的那點辛辣諷刺味兒,到后面也都焦糊了。
最典型的莫過于肯尼斯·馬歇爾和伊爾法這一對反派夫妻了,瞎子都看得出來影片是要讓“綠巨人”cosplay特朗普,飛船上那幫肯尼斯的追隨者亦是在內(nèi)涵川總的信徒……想玩諷刺當(dāng)然可以,貼臉開大也沒問題,可影片里這般無聊的丑化,效果真的好嗎?

這類電影中,反派很大程度上能決定可看性的高低,想保險一點的話,可勁兒使壞就行了,扮蠢是一條收益更高風(fēng)險也更高的賽道,想要出彩往往得用有趣的人設(shè)或笑點來中和,而《編號17》偏偏選擇了又貪又蠢又壞的路子,不討喜都是其次了,這純粹就是奔著黑別人去的,除了那些真心討厭懂王的人外,恐怕沒幾個觀眾會覺得有趣。
此外,《編號17》里還塞入了大量完全是明示的暗示,包括但不限于資本主義的極化、白人至上的嘴臉、殖民行動的血腥等等各種不新鮮的老生常談。
說實話,我是不太在意話題陳舊的,只要能提出新觀點,或者把老觀點探討到位,不管什么題材立意就都有價值……可問題是,《編號17》真的有努力么?
就拿主角米奇身上本該擁有的看點來說,克隆技術(shù)帶來的科技恐懼、倫理撕扯以及“忒修斯之船”思辨等論題,是近幾十年來科幻題材作品中的???,隨便挑個方向走兩步就有內(nèi)容觀點了,但影片硬是做到了“啥都沒講”。

《編號17》直接給米奇17安排了一個性格迥異的米奇18,17號負責(zé)蠢萌、倒霉、溫柔待人,18號負責(zé)狠辣、果決、沖動殺伐,兩人之間缺乏交互,對劇情也談不上有多少推動,甚至連最寶貴的角色成長與犧牲,18號也都替17號完成了……
如此無意義、無嚼頭的設(shè)計,那干嘛還要讓兩個米奇同框出鏡呢?就為了看雙份嫩牛五方肉么?
這些年來,有一類電影變得越來越多(中外影片都有),即“觀點先于劇情,價值大于故事”,一開始時還是比較有吸引力的,價值觀新穎有趣的話,也能有效遮掩故事的空洞,可當(dāng)那些講述的東西不再引人時(或者根本沒講什么東西),作品的尷尬和無趣就再也蓋不住了——《編號17》就是這么一個典型(《雪國列車》至少還熱鬧點呢…)。
當(dāng)然了,如今功成名就的奉俊昊不介意按套路玩,家大業(yè)大的好萊塢也經(jīng)得起這么造,觀眾們自然也可以選擇要不要走這個“流程”,反正橫豎都不虧。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