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點,鄰居張姐蹲在樓道里抹眼淚。兒子結(jié)婚3年,月月伸手要錢還房貸。上周老伴住院,她試探著讓兒子湊兩萬手術費,卻換來一句“媽您先把定期存款取出來吧”。五十年的含辛茹苦,終究抵不過人性涼薄。
老一輩總說“養(yǎng)兒防老”,可現(xiàn)實往往是當頭棒喝。那些在養(yǎng)老院門口徘徊的身影,那些攥著存折卻不敢就醫(yī)的老人,哪個不是把半生心血都澆灌給了子女?若早些年能看懂子女身上的端倪,何至于晚年這般凄涼?
01 物欲橫流,花錢如流水
同事老王的兒子在國企工作五年,月薪過萬卻年年赤字。最新款手機必買,限量球鞋必搶,去年更貸款買了輛30萬的轎車。當王叔勸他存錢時,兒子竟理直氣壯:“您當年不也把積蓄都給我買房了嗎?”
這般揮霍無度的子女,就像永遠填不滿的無底洞。他們眼中只有自己的享樂,哪會顧及父母節(jié)衣縮食的艱辛?
明朝呂坤在《呻吟語》中警示:“奢者富不足,儉者貧有余。”當子女把啃老當作天經(jīng)地義,父母的養(yǎng)老錢遲早要變成他們的零花錢。
02 遇事推諉,肩膀扛不起風雨
表姐女兒32歲換了八份工作,每次辭職理由都千奇百怪:同事排擠、領導苛刻、通勤太遠。去年李嬸摔傷住院,女兒以“工作壓力大”為由,全程只來探望過一次。
這種遇事就躲的性子,實則是骨子里的怯懦與自私。就像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明成,平日甜言蜜語哄著父母,真遇到大事卻躲得比誰都快。
03 不思進取,寄生成習慣
小區(qū)老趙的兒子年近40仍在家啃老,美其名曰“考公務員”。十年間參加過20余次考試,每次落榜后就躺在家里打游戲。趙伯每月退休金五千,四千都要用來填這個無底洞。
寄生式生存的子女,把父母的付出當作理所當然。他們就像永遠長不大的雛鳥,既不愿離巢覓食,又嫌棄老鳥叼來的蟲子不夠肥美。
04 言語如刀,傷親不眨眼
上周菜市場遇見老相識陳姐,手臂上赫然兩道淤青。問起緣由,她支吾說是自己摔的。后來才聽街坊說,是她兒子要錢炒股被拒,當場掀了飯桌。
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yǎng)。至于犬馬,皆能有養(yǎng);不敬,何以別乎?”當最基本的尊重都蕩然無存,所謂的養(yǎng)老就更不必指望。
05 忘恩負義,良心蒙塵
朋友的父親是退休教師,把畢生積蓄給兒子創(chuàng)業(yè)。去年老人中風偏癱,兒子卻把父親送進最便宜的養(yǎng)老院,半年才露面一次。護工說常聽見老人夜里念叨:“當初該給自己留間小房子......”
《增廣賢文》有云:“羊有跪乳之恩,鴉有反哺之義?!?/strong>當子女把父母的犧牲視為理所應當,這份養(yǎng)育之恩早已變了味道。
智慧的父母懂得:愛子女七分足矣,剩下三分要留給自己。隔壁劉老師夫婦的做法值得借鑒——每月退休金存三分之一進專屬賬戶,60歲時買了套養(yǎng)老公寓,如今在老年大學教書法,日子過得從容體面。
人生最清醒的活法,是既做得了遮風擋雨的父母,也當?shù)闷鹱约喝松闹魅恕?/strong>別等到躺在病床上才看清真相,有些退路要趁早安排。父母的愛可以沒有底線,但自己的晚年不能沒有防線。
別忘了點擊下方的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