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做個好人很難?
蘭陵笑笑生真是個圣手魔鬼,隨手一甩就是人類社會頂級難題的頂配答案。
《金瓶梅》第九十三回的章回題目是“王杏庵義恤貧兒 金道士孌淫少弟”,請注意這個“義”字當頭的評價。
在《金瓶梅》的世界里,這個字和它代表的精神相當罕見。
究竟是何方神圣可擔此評價呢?小說里寫道:
“清河縣城內(nèi)有一老者,姓王名宣,字廷用,年六十余歲,家道殷實,為人心慈,仗義疏財,專一濟貧拔苦,好善敬神。所生二子,皆當家成立。長子王乾,襲祖職為牧馬所掌印正千戶;次子王震,充為府學(xué)庠生。老者門首搭了個主管,開著個解當鋪兒。每日豐衣足食,閑散無拘,在梵宇聽經(jīng),琳宮講道。無事在家門首施藥救人,拈素珠念佛。因后園中有兩株杏樹,道號為杏庵居士。”
在《金瓶梅》的世界里居然還有這號人物,真是難得??!
我們從這段身份描述來看,也確實很難得,這段描述也回答了憑什么王杏庵可以在那個惡劣的世界里做個好人。
一、絕對的實力
王杏庵的兩個兒子都非常有出息,特別是大兒子的職務(wù),“牧馬所掌印正千戶”,看著像是孫猴子當年的工作,但考慮到馬在古代的戰(zhàn)略價值,這個掌印正千戶(一把手)的職務(wù)實在是個肥缺要職。
作者怕我們感受不到王杏庵家世的厲害,還貼心地告訴我們,大兒子的這個“牧馬所掌印正千戶”是承襲祖職而來,既不用參加考試,也不用當兵賣命。
這說明人家世代為官,幾代人的高端人脈積累,只要不搞造反之類的作死,在當?shù)貞?yīng)該是不會有人敢欺負。
老舍的話劇《茶館》里有位秦二爺,折騰了一輩子好事,也失望了一輩子,他在暮年的時候發(fā)出絕望的吐槽:“有錢哪,就該吃喝嫖賭,胡作非為,可千萬別干好事!”
都是有錢人,為什么秦二爺這個好人就做不成好事,而王杏庵卻可以“無事在家門首施藥救人”?
當財富沒有權(quán)勢或法制來保護,做公益這種高調(diào)的行為無異于引狼入室!
二、性情和修養(yǎng)
西門慶也做好事,但主要限于幫助幾個鐵哥們,他也捐款修繕寺廟,或許有維護公眾形象之意,但主要是基于一種與佛祖交易的心態(tài),以便日后心安理得地繼續(xù)作孽??杉幢闶沁@種情況,也僅僅發(fā)生在西門慶升官、發(fā)財、生子三喜臨門的時候。
西門慶自己就是開藥鋪的,但卻從不面向弱勢群體施藥救人,他沒有這個真正的善心驅(qū)動,而且窮病難治且無利可圖。
西門慶當然是個極端環(huán)境下的產(chǎn)物,但王杏庵也是生活在這個極端的環(huán)境里。
以德服人的雷老虎說:“欺負人為快樂之本!”
讓我們回到現(xiàn)實做個夢,即便是在當今文明法治的社會環(huán)境下,你的很多權(quán)益可以得到保障,如果你有錢,還有權(quán)勢靠山,你的人生選擇會比西門慶好多少?

三、自保自私的狠絕智慧
這是一個極具現(xiàn)實意義的道德難題,當老頭、老太太摔倒了,你扶不扶?
相信各位在各自的情形下會有各自的主張,給王杏庵出了這道好人難題的是極品人渣陳經(jīng)濟。
靠實力把自己混成了叫花子的陳經(jīng)濟登門求助,原來這王杏庵是陳經(jīng)濟父親的舊相識。
王杏庵總共幫助了陳經(jīng)濟兩次,雖無巨款相贈,但足夠維持生計,前提是陳經(jīng)濟得是過日子的人才行。
當陳經(jīng)濟第三次過來求助時,王杏庵對他說:“咽喉深似海,日月快如梭,無底坑如何填得起?”
眼前的這位小伙子雖說不爭氣,但畢竟是朋友的兒子,更何況王杏庵此時應(yīng)該有了解到陳經(jīng)濟那下流的輝煌過往,那可是當年清河縣的大新聞,萬一這個無賴訛上了自己該怎么辦呢?
不知是因為善良的慣性,還是因為他必須維護樂善好施的長者口碑,王杏庵沒有放棄陳經(jīng)濟。
王杏庵有個當鋪,陳經(jīng)濟當年跟著西門慶混的時候干過這行,并且因“寫算皆精”得到過西門慶的夸贊,但王杏庵并沒有給陳經(jīng)濟安排這個極其對口的工作,因為他知道,此時陳經(jīng)濟雖是一個需要幫扶的弱勢一員,但也是個極不安分的禍害。
好人的底限在哪里?
王杏庵給出的答案是別把自己給搭進去,即便是要為此干點不厚道的事。
既然自己不敢收留這個禍害,總得給他安排個去處,王杏庵便想到了一份錢多、事少、離家近的工作——晏公廟當?shù)朗俊?/p>
“粗段一端,魯酒一樽,豚蹄一副,燒鴨二只,樹果二盒,白金五兩?!?/p>
雖說與廟主“相交極厚”,但為了給陳經(jīng)濟安排這份工作,王杏庵還是付出了不小的代價。
廟主特別關(guān)心陳經(jīng)濟為人是否誠實,王杏庵張嘴就吹:“這個小的,不瞞尊師說,只顧放心,一味老實本分,膽兒又小,所事兒伶范,堪可作一徒弟?!?/p>
就此事而言,王杏庵這個糟老頭子真是壞得很!
臨走的時候他吩咐陳經(jīng)濟:“在此好生用心習(xí)學(xué)經(jīng)典,聽師父指教。我常來看你,按季送衣服鞋襪來與你。”又向廟主說:“他若不聽教訓(xùn),一任責治,老拙并不護短?!?/p>
最后,私下里又囑咐陳經(jīng)濟:“我去后,你要洗心改正,習(xí)本等事業(yè)。你若再不安分,我不管你了。”
這話就算是王杏庵對陳經(jīng)濟仁至義盡的最后宣告了。
從最后的結(jié)局來看,這廟主和他的三個徒弟都不是什么好東西,當陳經(jīng)濟以更沒底限的姿態(tài)加入他們后,坑蒙拐騙無所不為,廟主辛辛苦苦詐騙了半輩子的積蓄被他偷個精光,一氣之下嗚呼哀哉,死了。
陳經(jīng)濟禍害廟主,頗有周處除三害的感覺。
如此搞笑的結(jié)局有點兒大快人心,沖淡了我們該有的思考,但這才是蘭陵笑笑生關(guān)于好人問題的厲害之處。
如果你只是哈哈一笑,什么都不想,那也沒啥。
倘若開始思考,蘭陵笑笑生就想笑:“哈哈,你小子,中招了吧!”
王杏庵說廟主跟他“相交極厚”,他知道廟主是什么樣的貨色嗎?
如果不知道,他這是把自己都不愿收留的禍害往朋友那送。
如果知道,他把原本就是人渣的陳經(jīng)濟送到那個烏煙瘴氣的地方,首先就不是指望陳經(jīng)濟能學(xué)好,完全就是為了擺脫禍害的不擇手段。
無論怎樣,他都能自保且繼續(xù)維系著好人的感覺和口碑。
這是不是有點偽君子了?
蘭陵笑笑生給出答案了嗎?
他只給了一個難得糊涂的答案。
裁判權(quán)又回到了你捫心自問的時刻,你覺得好人的底限在哪呢,如果你是王杏庵又會怎么做呢?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