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是那個它

黎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只小貓,它好可愛??!”我們這樣表達對一只小動物的喜歡。

無論是貓狗龜鼠,雞鴨鵝豬,牛羊馬驢,狼虎豹熊,無論是天上的飛禽,田里的牲畜,家中的寵物,野外的猛獸,我們統(tǒng)統(tǒng)都稱之為“它”或“它們”。

在中文語境,他、她、它分別對應英文第三人稱代詞he、she(her)、it,用以代表陽性、陰性和中性。不過在第三人稱復數(shù)代詞上,英文只有一個they,不分“他們”、“她們”還是“它們”。漢語中的“她”其實是個新字,來自五四時期新文化運動先驅(qū)劉半農(nóng),古漢語中不存在這個字,當時是為了翻譯西方小說之用。“牠”用以指代無生物,也是劉半農(nóng)提出的?!盃笨梢娪诙鼗统鐾恋奶拼鷮懕尽肚许崱?,本為“?”的異體字,由“?”訛寫而來。劉半農(nóng)比照“他”字,借用“牠”用來表“物(動物,靜物)的第三人稱”,當時也做“它”。

古漢語的第三人稱沒有性(陰性,陽性,中性)、數(shù)(單數(shù),復數(shù))和格(主格,賓格)的區(qū)別,劉半農(nóng)之前,指代第三人稱只有一個“他”(更古老的寫法是“佗”)。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字典、東漢學者許慎編撰的《說文解字》中,沒有“他”這個字,只有“它”字。清代學者段玉裁對此的注解是:“其字或叚佗為之,又俗作他?!薄八弊钤缫娪谏檀坠俏?,它與蛇同源,是“蛇”的本字。作為象形字,像蛇之形?!八弊纸?jīng)歷代不斷發(fā)展,線條逐漸平直化,像蛇頭的部分逐漸演變成“宀”形,像蛇身和蛇尾的部分逐漸演變成“匕”形。由于“它”在古籍中常被借用,秦漢時期又產(chǎn)生了個后起本字,即在“它”的基礎(chǔ)上增加“蟲”旁,形成“蛇”。在“它”的基礎(chǔ)上形成“佗”,用作第三人稱代詞?!八眲t是“佗”的異體字,用于所有第三人稱。

“它”字的存在如此古老,你不覺得細思恐極嗎?作為“他”字本源的“佗”,就是蛇人的意思??!什么他(男性)、她(女性)、它(物)、牠(動物)、祂(神),這一堆第三人稱代詞的存在,只和漢語精細化的書面表達需求有關(guān)。在口語中,他、她、它、牠、祂五個字都讀作“tā”。比如當馬的韁繩栓在樹上,說出如下這個句子:“他把它解開,扶她騎到牠背上?!边@句話只有書面意義而已,在口語中根本是無法解讀的。如果把這一堆的衍生詞回歸本源,我們都是那個“它”。

什么是“它”?它,蛇也?!墩f文解字》曰:“蟲也。從蟲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許慎說“它”的字形采用“蟲”的結(jié)構(gòu),通過拉長“蟲”的尾巴形成“它”字,字形如蛇的身子蜷曲而垂尾的形狀。上古時代的人們居住在草野之中,總是擔心蟲蛇的侵害,因此見面時總是互相問候說“你沒碰到蛇吧?”殷墟卜辭多見“亡它”(無災)句式,如《甲骨文合集》641正:“癸卯卜,爭貞:旬亡它?”解釋為沒有災禍,“它”字代表的就是災禍,這說明在原始初民的眼中蛇就是災禍的代名詞。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當“他”“她”“牠”“?”“佗”“祂”“蛇”最后都回到“它”,為什么我們都是那個“它”?

在《山海經(jīng)》中,上古大神們的審美蠻統(tǒng)一的,標配都是左右耳各掛著一條蛇,左右手各拿著一條蛇。耳上掛著蛇叫珥蛇,手里捏著蛇叫操蛇,這是神之操作。在古今中外的神話傳說里,神靈大多有座騎或者操弄使喚的動物。而這些動物,大多是猛獸、祥獸或者龐然大物,是常人所駕馭不了的,譬如龍蛇、鳳凰、猛虎、獅子、大象、仙鶴、青鸞。你見過騎著豬狗牛羊的神仙嗎?即便有,他們一定也是法力低下。餃子導演在《哪吒之魔童鬧?!分?,讓太乙真人騎豬出行就是顛覆傳統(tǒng)的,這倒也符合電影中太乙真人的定位,畢竟是影片的搞笑擔當嘛,騎豬蠻好的,太嚴肅了也不好。但凡是一個有頭有臉的大人物,往往都擁有著一個與眾不同的坐騎。所以,《山海經(jīng)》里厲害的神,標準的“神之操作”,就是手操兩蛇,腳踐兩蛇。越是強悍,越要駕馭,這是早期人類的一種心愿,是對征服自然的渴望。

有些神靈把蛇當?shù)谰?,而有些神靈干脆自己就是蛇的化身,人、神、蛇三位一體。傳說中華夏民族的始祖伏羲和女媧,他們不就是人面蛇身而纏繞在一起的嗎?《山海經(jīng)》中還有巨蛇為神的記載,那就是著名的“燭龍”。燭龍,身長千里,眼睛一睜一閉就是一晨一昏,嘴巴一呼一吸就是一夏一冬。這位偉大的開辟神僅憑自己呼、吸、醒、眠的基本生理現(xiàn)象,就可以支配人世間的時間和天氣?!盃T龍”雖然名字里有個“龍”字,但人家可是“其為物,人面,蛇身,赤色”,是一條洪荒原始的赤色巨蛇。

在神話傳說中,共工與顓頊爭帝,撞斷了不周山,讓天地都傾斜了,破壞力巨大。共工的臣屬相繇(又稱相柳)也不是一個善茬,他“九首蛇身,食人無數(shù),所到之處,盡成澤國”。傳說它噴出來的水比洪水還厲害,又苦又咸,吃了就會送命。因此,這種水澤連禽獸也不能生活。大禹見相繇如此猖獗,就運用神力殺了相繇,為民除害。相繇身上流出的血,一沾土地就五谷不生,把大片地方污染了。大禹嘗試用泥土陘塞,但三陘三陷,禹只好把這片土地劈為池子,各方天神在池畔筑起一座高臺,鎮(zhèn)壓妖魔。這條九頭蛇可把人間折騰得夠嗆!你看《山海經(jīng)》中的上古大神不是珥蛇、操蛇,就是人蛇合一,還有各類神異巨蛇,將天地搞得天翻地覆的,可以說蛇就是神,神就是蛇。

在《山海經(jīng)》中,還有各種異體合構(gòu)的蛇,它們有著令人眼花繚亂的形態(tài)。如虎蛟的“魚身蛇尾”,冉遺之魚的“魚首蛇身之足,其目如馬耳”,肥遺蛇“六足四翼”,孰湖的“人面蛇尾”,“其狀如雌雉,而五采以文,是自為牝牡”的象蛇,“其狀如蛇,四翼,六目,三足”的酸輿,“其狀如兔而鳥喙,鴟目蛇尾,見人則眠”的犰狳,化蛇“其狀如人面而豺身,鳥翼而蛇行”“其狀如牛而白首,一目而蛇尾”的蜚。在《山海經(jīng)》中,蛇在先民眼里具有千變?nèi)f化的造型。原始初民把洋溢著野性的情感和想象,投射于蛇身上,以令人乍舌的方式與他們一知半解的蛇的世界進行了有聲有色的生命交流,給蛇蒙上了一層神秘的面紗。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一切動物的所指代詞都是“它”,說明蛇在上古的自然界特別是動物界,是處于絕對的優(yōu)勢地位的。可以想見原始初民在殘酷的生存環(huán)境中渴望獲得強大的生存力,他們總結(jié)日常生活的經(jīng)驗,認為蛇的力量是強大的,因此希望借助蛇的力量去應付生活中遇到的種種難題。蛇適應性強,能蟄伏于地下、蛻皮重生,原始初民可能將其視為生命力與自然循環(huán)的象征。這樣蛇圖騰的觀念便產(chǎn)生了。如聞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所說:“龍圖騰,不拘它局部像馬也好,像狗也好,或像魚,像鳥,像鹿都好。它的主干部分和基本形態(tài)都是蛇,這表明在當初,那眾多圖騰單位林立的時代,內(nèi)中以蛇的圖騰為最強大。”

人們把蛇當成自己的祖先,也將蛇當成自己的保護神,于是我們上古神話傳說中那些天神巨人、人神混血的帝王,即使不是完全的自然形態(tài)的蛇,也或多或少具有某些蛇元素。從開辟神燭龍,到祖先神伏羲、女媧,從與日逐走的巨人夸父,到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的開國君主夏啟,中華民族上古世界中具有神奇力量的人不約而同都和蛇有一定的聯(lián)系,他們都借助蛇這種集危險與魅惑于一身的生靈,借助某些神秘幽幻的力量溝通天人之際,創(chuàng)造出各種不同尋常的壯舉。

當然,“它”除了是光怪陸離的蛇世界,也可能是自然現(xiàn)象的隱喻。蛇常與水域相關(guān),在古代神話里“水神”共工就是一副人首蛇身的樣子,共工觸不周山引發(fā)了滔天洪水;共工臣屬相繇為九頭蛇身,它隨同共工發(fā)洪水傷害百姓。古人有可能將難以駕馭的自然力量具象化為蛇形神靈。除了是洪水與水神,蛇也代表了自然的季節(jié)更替與重生,蛇的冬眠與出洞被視為生死輪回的隱喻,契合創(chuàng)世神話中神明操控天地萬物的能力。上古神明的蛇形象是原始社會多重信仰的凝結(jié)體——從自然敬畏到文化符號,蛇以其獨特的生物特性,成為貫通天地人神的完美載體。因此,作為蛇之本字的“它”,成為集結(jié)天地神人你我它的那個第三人稱代詞,也就理所當然了,這也是中國文化中對自然萬物“物我同源”思想的深刻表達。

今晚,輕輕撫摸著“它”這個漢字,“它”字尖頭長身,分明呈現(xiàn)著典型的蛇類動物特征。三角形頭部,以銳角三角形突出蛇類攻擊性;波浪形軀干,以彎曲筆畫構(gòu)成“S”形運動軌跡;末端漸細處理,以模擬蛇尾自然收束形態(tài)。“它”就是蛇的原始象形文字,從字形到意象,這種具象造字法真是體現(xiàn)了先民對自然生物的精細觀察。越著端詳“它”這個字,越是看到一條神秘的原始蛇類,搖曳著長尾,穿越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歷經(jīng)千載,蜿蜒而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