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8年8月21日早餐后,小金門國民黨軍第九師師長郝柏村正準備去陣地,突然傳來“老頭子”已到的消息,他們都不知道金門炮戰(zhàn)即將發(fā)生。
郝柏村是江蘇鹽城人,畢業(yè)于黃埔軍校十五期。1938年,郝柏村被調(diào)往貴州炮校學習,后任炮十二團二營中校營長,參加抗戰(zhàn)多次戰(zhàn)斗。
1958年8月21日上午10時,蔣介石抵達郝柏村所戍守的小金門。
郝柏村看到,雖然天氣悶熱,蔣介石還是一身戎裝,戴著軍帽。郝柏村和軍官敬禮時,蔣總是一一還禮。他將手杖掛在臂彎里,跟著隨員,來到23高地二十七團四連陣地的坑道式防炮掩體,后又來到衛(wèi)生連,用戴著白手套的手,四處摸了摸,看有無灰塵。在木椅子上坐了片刻,侍從遞上隨身攜帶的白開水,潤潤嗓子,并喝下幾口。不管走到哪里,蔣介石20分鐘左右喝一次水的習慣總是不變。
郝柏村知道蔣介石是個“開會迷”,在臺灣幾乎天天開會,出外則必訓話。他一到小金門,就叫傳令兵將營長以上主官叫到招待所集合。點完名后,蔣介石就開始訓話:“我只講三點:第一,現(xiàn)在一切勝利基礎(chǔ)已建立,今后全看我們之精神如何,亦即全在決心意志,決心就是與陣地共存亡,亦即與國家共存亡,而此次金馬作戰(zhàn)應負責開反攻復國勝利的基礎(chǔ)。第二,敵人兩個月內(nèi)一定要來攻我們,故時時刻刻要準備防御敵之來攻,加強技術(shù)、戰(zhàn)術(shù)及膽力,兩個月內(nèi)敵如不來,則我們也要打擊敵人了,要反攻復國。第三,各級務(wù)要服從命令,嚴守紀律,貫徹到底,不可放縱?!?br/> 蔣介石說有些話他要留到大金門去講。于是,郝柏村帶上團長代表一人、政治部主任及士兵代表一人,乘船到大金門去接著受訓。
下午5時半,蔣介石在金門防衛(wèi)司令部召集團長以上主官點名,并即席訓話。
衛(wèi)兵找來一段木頭臺階,蔣介石便站了上去,使得他比受訓的人高出一頭。這次蔣介石的話多了起來,因為他一講那套歷史就長:
“退出大陸已九年,從三十七年開始失敗,則已十年。十年來受恥忍辱,含辛茹苦,日日期望反攻復國才能揚眉吐氣,此機已待十年。越王勾踐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近已時代不同,十年工夫不算少,此機如不到,徒有此心,并不能達到目的?!?br/> 已近晚餐時間,軍官們餓著肚子,精力早不集中,只盼著蔣介石能早點結(jié)束訓話。但蔣介石訓話時,最重視下面是否專心聽訓。只要有人膽敢打瞌睡,被他看到,必是一頓臭罵。他還戴著兩副眼鏡,一副是老花鏡,另一副是看遠的眼鏡。干部受訓時,他常常是一邊看訓詞,一邊用他炯炯有神的雙眼,對著臺下眾軍官的臉龐逡巡,他是絕對不會寬縱的,一定在訓話做結(jié)論時,當眾檢討這個人,所以聽蔣介石訓話,誰也不敢打瞌睡。

蔣介石仿佛在考驗軍官們的意志,故意“餓其體膚”,越講越慢,越講聲調(diào)越高:“我們再不打勝仗,尚有何面目見世人,而決心犧牲就是成功的條件。金馬四面環(huán)海,敵四面可來,再加以空中威脅,指揮第一要緊是作戰(zhàn)紀律,只許看海面不許看上空,此即吾我鍛煉精神、爭取勝利之大好時機?!?br/> 一直到晚上7時半,食堂的大門才打開。蔣介石緩緩走向首席?!瓣戃娍偹玖睢迸砻暇冋埵Y介石用飯,蔣介石慢悠悠地用毛巾擦著手,叫大家先吃。他只揀幾個素菜伸筷子,不要酒,也不吃肉。他吃完半碗飯,擦完嘴,又開始說話,這次不是對軍官訓話,而是對著第一桌上負要職的軍官布置戰(zhàn)術(shù):
“一、注意空中、地下、水底。二、金馬每一主官,必須確保核心據(jù)點,與核心工事共存亡。三、加強預備隊力量。使用預備隊應有計劃有準備,軍官團教育尤應注重研究。四、偽裝不夠,假工事不夠。鑒于三十六年敵渡黃河之教訓,不可以未見其集結(jié)等而認為不來,特應注意其人海戰(zhàn)術(shù)……”
盡管高級軍官們一再點頭稱是,可是蔣介石講得太碎,太無重點,根本記不得要領(lǐng)。蔣介石也看出軍官們的不用心,有些生氣,教訓道:“你們要研究干部教育之回顧,以及剿共戰(zhàn)術(shù)之檢討!”
蔣介石當晚即離開金門回臺北。兩天后——8月23日下午5時許,這天正是星期六,也是臺灣“國防部長”俞大維奉蔣介石之命,來金門視察防務(wù)的第二天。趙家驤、吉星文、章杰三個副司令官則站在翠谷湖與岸的橋頭上談天。突然有陣嘶叫聲劃過太武山頭,馳落翠湖。三個副司令官在第一批炮彈落地爆炸時,就被炸死了。
蔣介石侍從室的人都慶幸老先生命大,因為前幾天蔣介石還去視察過金門,蔣介石再次感覺自己命大。
因“8·23”金門炮戰(zhàn)發(fā)生時,郝柏村奉命率部戍守小金門“有功”,獲頒云麾勛章與虎字榮譽旗,并升任金門防衛(wèi)司令部司令。晚年郝柏村民族情懷深厚,堅決反對“臺獨”,致力國家統(tǒng)一。
2020年3月30日下午,郝柏村在臺北逝世,享年101歲。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