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葉市場有增量時,
市場繁榮能掩蓋茶圈一切問題。
當茶葉市場下行,普洱茶龐大的庫存矛盾,就會暴露出來,讓本就艱難的市場雪上加霜。

普洱茶庫存,非常龐大
名山古樹十五年,山頭茶庫存主要2015年后形成。
2009年到2015年,山頭茶的茶園還沒有擴種開,那時候的山頭茶,不含水分的古樹茶較多。
茶葉產(chǎn)量較小,市場紅利期,每年消耗較大,就算剩下一些茶葉,經(jīng)過近10年的消耗,存量也所剩無幾。
至少身邊的茶商,這一階段貨真價實且品質(zhì)不錯的山頭茶,很難找了。

2016年開始,種下去四五年的小樹茶也開始投產(chǎn),茶葉產(chǎn)量一瞬間就上來了。
市場在緩慢增長,茶葉產(chǎn)量在飛速上漲,茶葉庫存自然也在快速上漲。
2016到2019年,茶葉累計庫存約16.88萬噸。

普洱茶近年的產(chǎn)量,2020年16.2萬噸,2021年16.1萬噸,2022年16.5萬噸,2023年17.3萬噸,2024年還沒有數(shù)據(jù)。
普洱茶每年3000噸左右的出口,11到12萬噸的內(nèi)銷量,就算每年消耗12萬噸的樂觀估計。近5年,普洱茶庫存量大概在20萬噸左右。
加上2016到2019年的庫存量,山頭茶時代普洱茶的庫存,大約35到40萬噸。
這些茶葉,少部分是茶企為了看轉(zhuǎn)化、調(diào)整工藝故意留下來的,但大部分是被迫剩下的。

海量存茶,以中小樹為主
茶葉庫存,分散在大大小小的茶企中。
(2024年以后,茶葉主要積壓在源頭茶農(nóng)手中)
做山頭茶的茶企,有的存貨幾百噸,有的存貨幾十噸,再小的茶商,也能拿出幾噸茶葉。
然而,庫存茶,主要是中小樹茶為主。

山頭茶,古樹好賣,中小樹大積壓。
品質(zhì)好的古樹茶,是真正的物以稀為貴,早在春茶季或開發(fā)成產(chǎn)品一兩年后就賣掉了。品質(zhì)中上的大樹茶,只要價格合適,也能賣掉。
然而,這些中小樹茶就尷尬了,喝得起的人看不上,想喝的人買不起。
日復一日,躺在倉庫里,茶葉的確是越存越香,可茶葉賣不掉,香了個寂寞。

庫存,拖垮茶企
茶葉要活著,拼的不是茶葉存量幾百噸,也不是誰的工藝更好茶葉更香,而是現(xiàn)金流。
可茶商的資金,幾乎無一例外都套在了庫存上。
要在市場活下來,既要有過硬的品質(zhì),還要有強力的宣傳。資金都套在茶葉上,只有好茶,沒有宣傳,是大多數(shù)做貨真價實山頭茶的茶商的共性。
茶商有好茶,茶客也不知道,都說茶香也怕巷子深,可茶行業(yè)的巷子,深得一點香氣都飄不出去。
茶商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今天賣一餅,明天賣一提,看著幾百萬的茶葉賣不掉,實際囊中羞澀。

更殘酷的是:很多茶企,正在被庫存拖垮。
茶企,春茶季做新茶要錢,運營要錢,日常開支要錢。茶商的錢呢,都在茶葉上。茶葉呢,倉庫里,賣不動。
一旦市場沒有了增量,賣春茶的流水支撐不起茶企的開支,茶企只能裁掉團隊,茶老板獨自奮斗在賣茶的路上。
最終,陷入了一個奇怪的循環(huán):茶企沒錢宣傳——圈子小,銷量上不去——茶企客戶少——為了活著——只能用有限的客戶維持高利潤——價格高——喝不起——茶葉更難賣。

開發(fā)多種茶類
回望普洱茶的歷史,普洱茶產(chǎn)量接近云南茶葉產(chǎn)量的一半時,普洱茶就嚴重產(chǎn)能過剩、供過于求,市場隨之下滑。
云南茶葉,最大的優(yōu)勢是:得天獨厚的原料資源以及數(shù)量龐大的古樹茶,而且,大葉茶種,天然適合制作各種茶葉。
生普在各大茶類中滋味更厚重,品質(zhì)極好的古樹和大樹春茶,可以用來制作普洱生茶,實現(xiàn)優(yōu)中擇優(yōu)。
中小樹春茶用來發(fā)酵熟茶、或開發(fā)一些紅茶,而古樹秋茶適合制作白茶。
既豐富了茶葉品類,滿足各茶類愛好者和各種體質(zhì)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普洱茶大積壓。

盤活有效庫存
春茶是一年重中之重。
春茶好,一年都好。春茶做不好,一年再怎么努力都無法彌補。
春茶季,自然是卯足全力干春茶。做完春茶,應該利用茶葉淡季的時候,盤活有效庫存。

庫存茶最大的問題就是:認不清自己。
明明就是沒人要的剩茶,還自我感覺良好,覺得自己長在山上,比臺地茶健康生態(tài)口感好,就一直端著,要賣個好價錢。
殊不知,買得起的人看不上,買不起的人直接喝直播間幾十塊一公斤的臺地茶。
從市場消費對象來說,庫存茶的競爭對手,是臺地茶。

只有品質(zhì)好的庫存茶,才是有效庫存。實在喝不成的,其實是廢茶。
把品質(zhì)好的庫存茶找出來,賣便宜的價格,才是庫存茶最好的出路。
不然,賣不出去的茶葉,永遠只是茶葉。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