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的冬天,朝鮮的土地被冰雪覆蓋,空氣中彌漫著戰(zhàn)火的硝煙。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志愿軍戰(zhàn)士在飛虎山陣地上鏖戰(zhàn)五天五夜,擊退了敵軍57次進攻。然而,陣地上缺糧斷水,戰(zhàn)士們早已筋疲力盡。就在這時,當?shù)匕傩諈s從殘破的家園中走出來,用自己的方式為這場戰(zhàn)爭的勝利貢獻力量。他們甚至殺掉家里唯一的耕牛,冒著炮火,將糧食送到前線。干部們深深鞠了一躬,但他們心里清楚,這些百姓可能再也吃不上飯了。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朝鮮戰(zhàn)爭對中國來說,是一場前所未有的挑戰(zhàn)。這是志愿軍第一次走出國門作戰(zhàn)。戰(zhàn)場的環(huán)境惡劣到難以想象:零下幾十度的嚴寒,敵軍強大的火力壓制,以及不可避免的后勤困難。志愿軍的糧食供應(yīng),成為了戰(zhàn)斗中最緊迫的問題。

在國內(nèi)的戰(zhàn)爭中,后勤補給相對容易解決。中國百姓對解放軍的支持從來不遺余力,甚至可以說是“全民動員”。但在朝鮮,情況截然不同。志愿軍與當?shù)厝苏Z言不通,溝通困難;更嚴重的是,美軍的轟炸幾乎摧毀了所有運輸線,糧食無法及時運送到前線。到了戰(zhàn)斗最激烈的飛虎山,戰(zhàn)士們不僅缺少子彈,連最基本的糧食和飲水都成了奢望。

志愿軍的政治處主任劉鳴鵠意識到,如果不能盡快解決糧食問題,部隊可能會失去戰(zhàn)斗力。于是,他派馮孝先帶隊到附近的村莊尋找糧食。馮孝先找到了一家工廠的委員長金斗煥,將志愿軍戰(zhàn)士幾天沒吃飯的情況告訴了他。金斗煥聽完,沒有一句廢話,立即召集村民煮稀飯送往前線?;氐郊液?,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殺掉了家里唯一的耕牛。他對試圖勸阻的馮孝先說:“志愿軍是來幫我們打仗的,這點犧牲不算什么。”

牛肉煮好后,村民們將牛肉和肉湯分裝好,用草袋和罐子裝起來,由八位村民冒著槍林彈雨送往陣地。然而,在美軍的轟炸下,最終只有兩人成功將糧食送到戰(zhàn)士手中。

實際上,朝鮮百姓的日子并不好過。戰(zhàn)爭摧毀了他們的家園,許多人無家可歸。為了填飽肚子,他們不得不剝下樹皮,用水泡軟后搗碎煮著吃。這種“飯”,難以下咽,也幾乎沒有營養(yǎng),但已經(jīng)是他們唯一的選擇。在這樣的情況下,志愿軍的籌糧隊幾乎不忍再向他們開口。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讓人意外的是,當?shù)匕傩盏膽B(tài)度出乎所有人預(yù)料。一些百姓主動找到志愿軍,表示愿意貢獻出僅有的糧食。一位自衛(wèi)隊隊長金基善,腿腳有毛病,走路一瘸一拐,卻一次次爬上山為志愿軍背糧,直到雙腳流膿也沒有停下。他說:“志愿軍是為我們打仗的,我們再難,也不能讓他們餓肚子!”

隨著戰(zhàn)事推進,志愿軍的糧食需求越來越大。在三八線以南,38軍接到命令,要在三天內(nèi)籌集百萬斤糧食。這是一個幾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干部們再次找到百姓,心中充滿愧疚,但百姓們卻毫不猶豫地答應(yīng)了。

白天,男人們拿著工具挖出藏在山上的糧食;晚上,婦女們輪班舂米,手上磨出了血泡也不停下。三天后,百萬斤糧食如期籌齊,干部們深深鞠躬致謝。百姓卻說:“只要打敗美國人,我們愿意餓肚子!”

這些糧食,不僅僅是百姓的口糧,更是他們的生命。而他們選擇將這些生命送到前線,為了幫助那些為他們而戰(zhàn)的志愿軍。這種深厚的情誼,在戰(zhàn)爭中書寫成了一個個感人至深的故事。

百姓如何用血肉之軀支援志愿軍

在飛虎山陣地上,志愿軍戰(zhàn)士們已經(jīng)連續(xù)多日沒有糧食補給。戰(zhàn)士們靠著頑強的意志擊退敵軍,但體力早已透支。關(guān)鍵時刻,朝鮮百姓站了出來,用近乎慘烈的方式支援戰(zhàn)士們。

一個叫樸孝男的婦女,頂著一盆米飯,冒著美軍的炮火向陣地前行。途中,一顆炮彈在她身旁爆炸,彈片擊中她的身體,鮮血染紅了裙子。她暈倒在地,但稍微恢復(fù)意識后,又掙扎著站起來,把米飯送到了戰(zhàn)士手中。她的飯盆后來被送往北京軍事博物館,成為中朝友誼最真實的見證。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不僅僅是樸孝男。許多百姓用自己的方式支援志愿軍。有人扛著稻米,有人背著牛肉,不顧重重危險往陣地送去。更多的人在后方晝夜不停地加工糧食。男人們挖出藏在山上的糧食,婦女們輪班舂米,哪怕手上磨出了血泡,也堅持把糧食送上前線。

更令人動容的是,有些百姓明知送糧途中可能喪命,卻依然義無反顧。他們說:“志愿軍是為我們拼命,我們再難也不能讓他們餓著?!?/p>

百萬斤糧食背后的犧牲

隨著戰(zhàn)事的推進,志愿軍對糧食的需求不斷增加。38軍接到了新的命令,要在三天內(nèi)籌集百萬斤糧食。這無疑是個天文數(shù)字。干部們再次找到百姓時,心中滿是愧疚。他們知道,這意味著百姓要拿出最后的口糧。但出人意料的是,百姓們的回答異常堅定:“只要能打敗美國人,我們寧可餓死!”

在伊川郡,百姓們用鋤頭和鐵鍬挖出藏在地下的糧食,又用大鍋煮熟,分裝好送到志愿軍手中。一位叫金基善的自衛(wèi)隊隊長,腿腳有殘疾,卻一次次爬山背糧,直到腳上磨出了膿血也不停下。他的回答只有一句話:“志愿軍是我們的親人,他們餓了,我怎么能休息?”

三天時間轉(zhuǎn)眼而過,百萬斤糧食如期送到。干部們深深鞠了一躬,連連道謝:“大家的糧食,我們一定會還!”百姓們卻只是擺擺手:“拿去吧,別讓志愿軍餓著就行?!?/p>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些糧食,不僅僅是百姓的口糧,更是他們的生命。在那個嚴寒的冬天,許多百姓因為將糧食送給志愿軍,最終只能靠啃樹皮和野菜活命。有人甚至因饑餓而失去了生命。但他們從未后悔,因為他們知道,這些糧食是為正義而付出的代價。

深刻的軍民情誼

如果說志愿軍的勝利是一座堅固的大廈,那么朝鮮百姓的支持就是它的基石。戰(zhàn)爭中,百姓和戰(zhàn)士的關(guān)系遠遠超越了普通的軍民合作。他們用自己的鮮血和生命,為志愿軍提供了最重要的后勤保障。

更難能可貴的是,百姓們對志愿軍的信任和支持,完全出自真心。很多人明知道自己的糧食送出去后會面臨饑餓,甚至死亡,卻從未動搖。這種情誼,已經(jīng)超越了普通的感情,成為了戰(zhàn)爭中最感人的篇章之一。

百萬斤糧食的背后,是百姓們無數(shù)的犧牲。志愿軍的勝利離不開戰(zhàn)士們的英勇,也離不開這些百姓的無私奉獻。那些冒著炮火送糧的身影,或許已經(jīng)湮沒在戰(zhàn)火中,但他們的故事,將永遠鐫刻在中朝友誼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