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

這一神秘的生物,以其角似鹿、臉似馬、蹄似牛、尾似驢等獨特的形態(tài)特征,被中國人親切地稱為“四不像”,而西方人則習慣地稱其為“大衛(wèi)鹿”。自其回歸祖國以來,“麋鹿”這個名字已經(jīng)家喻戶曉,成為了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3、歸途如虹
從中國古老的皇家園林,到英國烏邦寺莊園的遼闊草地,麋鹿這一珍稀物種歷經(jīng)重重險阻,幾度瀕臨滅絕。新中國成立后,作為麋鹿的原生之地,中國表達了讓它們重返故土的深切愿望。1956 年和1973 年,北京動物園先后共引進了三對麋鹿,然而,受限于動物園的棲息地條件,麋鹿的繁殖遭遇重重障礙。

北京動物園宣傳冊記錄圈養(yǎng)麋鹿
1982 年,中國駐英國大使館與烏邦寺莊園的塔維斯托克侯爵(后繼承為第十四世貝福特公爵)取得了聯(lián)系,中英兩國開始共同籌備麋鹿的重引進工作。1984 年3 月17 日,受塔維斯托克侯爵之托,牛津大學動物學系畢業(yè)的瑪雅·博依德女士遠赴中國,尋找麋鹿重引進項目的合作伙伴。經(jīng)過多方努力,1985 年,在中國國家環(huán)保局、國家林業(yè)部和北京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跨部門麋鹿重引進項目領導小組正式成立,并與英國專家共同組建多學科專家組。
終于,在1985 年8 月17 日,這一歷史性的時刻到來,塔維斯托克侯爵與跨部門麋鹿重引進項目領導小組簽署了合作協(xié)議,標志著中英兩國將共同開展麋鹿重引進項目。這一協(xié)議的簽訂,為麋鹿保護史揭開了新的篇章,也象征著這一珍稀物種踏上了重返故鄉(xiāng)的歸途。

烏邦寺莊園主人與麋鹿引進小組代表簽署麋鹿回歸協(xié)議
1985 年8 月24 日,22 只麋鹿乘坐飛機遠渡重洋,回到了它們的故鄉(xiāng)——中國北京。遵照防疫制度,剛剛歸國的20 只麋鹿住進了南海子麋鹿苑的檢驗檢疫圈(另外2 只轉(zhuǎn)送了上海動物園),2 個半月后的11 月11 日,它們從檢疫圈中散放出來,奔向了廣闊而美麗的濕地家園。1987 年,英國烏邦寺莊園又提供18 只麋鹿給北京麋鹿苑。首批麋鹿重引進項目的奠基數(shù)量為38 只。

1985 年第一批麋鹿回歸祖國
隨著麋鹿歸鄉(xiāng)計劃的穩(wěn)步推進,1986 年8 月,英國倫敦動物學會等贈送了39 只麋鹿,包括13 只雄鹿和26 只雌鹿,它們被安全運抵中國江蘇省大豐市。這些珍貴的麋鹿在大豐麋鹿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內(nèi)得到了妥善的安置,重獲新生。

1986 年第二批麋鹿回歸祖國
僅僅五年后,湖北省石首市的天鵝洲長江故道麋鹿自然保護區(qū)也宣告成立,為更多的麋鹿提供了溫馨的家園。從1993 年開始,先后有3 批共94 只麋鹿從北京麋鹿苑遷來,至此,麋鹿的重引進項目成功覆蓋了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以及黃海灘涂等歷史棲息地,標志著麋鹿在中國的重要生態(tài)地位得到了全面恢復。

1993 年向湖北石首麋鹿保護區(qū)輸出麋鹿
回顧歷史,20 世紀初,麋鹿曾在中國本土滅絕,然而,經(jīng)過近一個世紀的海外漂泊后,它們終于在20 世紀80 年代重返故土。如今,在煙波浩渺的長江、黃河中下游的沼澤地中,麋鹿們與白鷺、沙鷗為伍,在隨風搖曳的葦蕩和蓬涌的灘涂之上漫步,盡情享受著碧草青荇的饋贈,展現(xiàn)著它們婀娜的身姿與和諧的生活狀態(tài)。這一幕幕生動的畫面,不僅見證了麋鹿種群的復興,更彰顯了人類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愿景。

2018 年江西鄱陽湖麋鹿野放
作者介紹|PROFILE
白加德,北京麋鹿生態(tài)實驗中心主任,研究員
胡冀寧,副研究員
宋苑,副研究館員
趙曉燕,北京麋鹿苑博物館講解員
來源:北京麋鹿生態(tài)實驗中心
文:白加德 胡冀寧 宋苑 趙曉燕
圖:北京麋鹿生態(tài)實驗中心
熱門跟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