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數(shù)字時代,人工智能日益改變著溝通方式,真正的人與人的對話是我們區(qū)別于機器的重要標志之一。三十年前,年輕的周成剛懷著引入西方思想的熱忱,廢寢忘食地完成了《如何說如何聽》的翻譯;三十年后,經(jīng)歷了歲月的沉淀,他懷著責任感重譯這本書。

語言的魅力在于溝通,而溝通的本質(zhì)不止是“說”,也在于“聽”。這本書不僅僅是一冊指導有效溝通的指南,也是對我們在這個信息爆炸時代如何保持真實對話能力的思考,艾德勒的經(jīng)典智慧,指引著我們在喧囂的世界中找回真正的傾聽與表達。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贏在對話 如何說如何聽》

譯者序

30年后重譯這本書,有不少感悟和思考,我和這本書的因緣也有必要向讀者做一個交代。

1984年,我大學畢業(yè),留校任教。80年代流行的事不算多,讀書卻蔚然成風,大家渴望了解外面的世界。從西方譯介過來的書,尤其是人文書籍,都特別受年輕人追捧。無論看得懂看不懂,大家都熱衷于討論,這種討論在大學校園里常常持續(xù)到凌晨,討論中誰能搬出幾個學界的大師或名人,再引用幾句作者的金句名言,其他人就會肅然起敬,嘖嘖稱羨。我就是其中一位稱羨者。

在大學里任教,每周的教學任務不算重,平時總有時間在外國語學院的教師圖書室里瀏覽,也能接觸到不少英語原版圖書,很多書都是當時市面上不常見到的哲學和文學名著。受當時讀書風尚的影響,也自覺有中英文的優(yōu)勢,于是我萌生了譯書的沖動,想把自認為或讀過的好書翻譯介紹給更多的中國讀者,也想由此讓自己從一個被動的羨慕者變成一個主動的參與者。于是,我和很多青年教師一樣,躍躍欲試。

80年代末的一天,有位同事告訴我說讀到一本不錯的書,讓我?guī)兔ε袛嘁幌率欠裰档梅g成中文。我大致閱讀了該書的前言和目錄,感覺這本書就是沖著我這種想讀書又不會讀書的人來的,而且相信像我這樣的蹩腳讀者也絕非少數(shù)。于是,說干就干,我和這位同事連夜翻譯樣張,提煉整書的概要,最后在方格紙上謄寫清楚,一切準備就緒。然后問題來了,去哪里投稿呢?找誰聯(lián)系呢?蘇州當?shù)貨]有像樣的出版翻譯作品的出版社,我們也沒有認識的渠道,更是沒人幫助推薦,唯一有的就是譯書的激情和決心。無知者無畏,我們決定干脆投稿到上海譯文出版社,琢磨著這是一個大社,出過很多家喻戶曉的名著名譯,社里的編輯一定獨具慧眼,能看到這本書的價值,加上上海離蘇州不遠,方便聯(lián)系。于是,我們就抱著試一試的態(tài)度把樣稿投出去了。接下來就是杳無音信的等待。

不知道最終是我們的信念感動了編輯,還是書的內(nèi)容確實切合時代的需求,我們居然收到了出版社的答復,并要求我們盡快啟動,甚至可以考慮刪除原書的附錄,加快出書進程。接下來就是連續(xù)幾個月的廢寢忘食,挑燈夜戰(zhàn)了。我已經(jīng)記不清當時一共花了多少時間把書稿譯完的,我和同事分別負責一半內(nèi)容,全書約30萬字。我們在方格紙上翻譯一遍,老師幫我們修改一遍,最后我們再重新謄寫一遍,其中的苦和樂也只有譯者自己能夠體會。就這樣,我參與翻譯的第一本書終于在1991年10月由上海譯文出版社正式出版。這本書就是《如何閱讀一本書》,它是美國哲學家、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的經(jīng)典名著,也是他出版的眾多著作中重印次數(shù)最多的一本。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芝加哥大學(周成剛/攝),莫提默·J·艾德勒在此任教期間撰寫了《如何閱讀一本書

真是無巧不成書,幾年后,另一位同事在圖書館找到了《如何閱讀一本書》的英文姊妹篇《如何說如何聽》。我們既激動又興奮,琢磨著這又是一次嘗試的好機會。要知道八九十年代,年輕人能有機會發(fā)表自己的文章或譯文,是一件多么讓人自豪又讓人羨慕的事。我至今依然覺得,能把一種語言轉換成另一種語言,把原作者的思想和觀念介紹給另一種語言的讀者,這是一種多么神奇、又有意義的跨文化交流呀。你看,即使是幾十年前,甚至上百年前翻譯成中文的一些優(yōu)秀名著,至今還有很多讀者在拜讀研討。由古及今,從蘇格拉底、笛卡爾和康德,到羅素、黑格爾和維特根斯坦,從哲學、文學和歷史,到音樂、藝術和美學,我們多少次思想啟蒙都和翻譯引進的書籍分不開。于是,我們有了和上海譯文出版社的第二次合作,該書于1995年12月正式出版。隨著這兩本書的順利出版,我也成了一個真正的翻譯新手。這下如愿了吧?當然沒有。

首先,出于當時的實際情況,很多海外書的引進和出版并不正規(guī),出書求快不求精,所以這兩本書出版的時候都把附錄給刪掉了,現(xiàn)在想想實在不應該。其次,當時的出版印刷業(yè)正處于向數(shù)字化轉型的前夜,大部分書還是傳統(tǒng)的鉛字印刷,排版費時費力,印刷效果差,加上紙張、設計和裝幀也沒有現(xiàn)在這樣考究,所有這些不利因素都直接影響了書的品質(zhì)和閱讀體驗。再則,由于當時的媒介遠沒有今天發(fā)達,兩本書出版后都沒有得到太廣泛的傳播,也就談不上發(fā)揮它們應有的作用了。

你可能會問,這兩本書后來沒有出別的譯本嗎?這就是我接下來要回答的問題。我和我的兩位前同事確實是這兩本書最早的大陸譯者,但這兩本書后來在國內(nèi)都有了新譯本。《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新譯本是2004年出版的,應該是從臺灣引進的一個譯本。不可否認的是,這個譯本賣得很好,但批評聲也不少。賣得好可能是因為這本書的內(nèi)容確實經(jīng)典,在科技和人工智能發(fā)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書的核心內(nèi)容絲毫沒有過時,今天的讀者依然受用。真正意義上的積極閱讀,不僅讓我們增長知識、提升理解力,更重要的是促進讀者與偉大著作的思想交流,最終可能會堅定或改變我們的觀念和立場,從而使我們成為一個真正受過教育、能獨立思考的人。說它在豆瓣上的批評聲不少,是因為今天讀者的中英文水平在不斷提升,他們的鑒賞力和批判力也在提升,這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也會反過來推動翻譯事業(yè)的進步和發(fā)展。說到這里,我必須補充一句,我絕不是說我的第一個譯本更好,可能正是因為當時的傳播不夠廣,所以我就幸運地逃脫了讀者的犀利批判。我只是想說,這么一本經(jīng)典的書,如果翻譯不盡如人意,多少有點遺憾。這也是我這么多年一直有重譯這兩本書的念頭的原因。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說來你也許不相信,我曾經(jīng)托朋友去詢問過該出版社,自薦是這本書的首譯者之一,表示愿意重新翻譯這本書,既想修正自己的舊譯文,也想彌補其他譯本的缺憾,至少可以不再重蹈覆轍,少犯一些不該犯的錯誤??上业慕ㄗh被婉拒了,我也只得作罷。我知道翻譯是一件吃力不討好的事,自己也經(jīng)常在讀一些譯著時感到云里霧里,最后被迫放棄,甚至干脆去找英文原版書讀。我知道我沒有資格去埋怨這些,但確實希望有越來越多的好譯作,至少能讓人一口氣讀下去,能讀懂讀通。既然暫時沒有機會重譯《如何閱讀一本書》,那么它的姊妹篇《如何說如何聽》有沒有重譯的機會呢?這本書在我之后有兩個譯本,書名略有差異,但其實都是同一本書。

第一個譯本就是來自出版《如何閱讀一本書》的出版社,該社于2008年正式推出了它的姊妹篇《如何聽如何說》。這個譯本的版權到期后出版社應該沒有續(xù)約,原因到底是書的銷量不盡如人意,還是譯本不受歡迎,我不得而知。不過,這個中譯本的部分內(nèi)容我對照英文版本讀過,譯文里確有張冠李戴的現(xiàn)象,把麥爾維爾的小說《比利·巴德》誤譯成他的另一部小說《白鯨記》,把亨利·喬治的《進步與貧困》翻譯成了《進步與財產(chǎn)》(英文中財產(chǎn)和貧困這兩個單詞的拼寫有點相似),至少這類錯誤原本是可以避免的。后來,另一個出版社又出了一個新譯本,這個譯本我沒有細讀過,但我發(fā)現(xiàn)這個譯本將書的附錄Ⅱ刪除了,這是一篇有關如何有效組織及推進蘇格拉底式問答研討會的范例文章,和正文的讀書方法論前后呼應,可以說寫得相當精彩。該書譯者和我當初一樣,刪除了這個附錄,實在可惜。不管怎樣,這個出版社購買的版權也到期了,所以我今天終于有機會重譯《贏在對話 如何說如何聽》一書。

打開網(wǎng)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哥倫比亞大學(周成剛/攝)在1983年向莫提默·J·艾德勒授予了榮譽學位,也是在這一年,艾德勒出版了《如何說如何聽》一書

為什么要在30年后堅持重譯這本暢銷書呢?原因有如下幾點:

1.90年代中期,自己還只是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雖有讀書和譯書的熱情,但理解力有限,生活閱歷不夠,見識淺薄,文字表達更是力不從心。當時的譯文今天讀來確實顯得幼稚,有些地方甚至有點滑稽可笑。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自己有了一種莫名的責任感,總想把過去沒有做好的事重新做一遍。加上現(xiàn)在還有互聯(lián)網(wǎng)的加持,能幫助我們解決不少翻譯理解中的困惑,所以總覺得應該能比以前翻譯得更好。一旦有機會,總想出一個更加負責的全譯本。

2.別人的兩個譯本各有千秋,但有一點似乎譯者都沒有過分在意。那就是原作者的行文風格,本書作者艾德勒是20世紀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哲學家,他一輩子從事教育和哲學研究,一輩子都是在為普通讀者寫書,倡導通識教育,倡導通過閱讀西方世界的偉大名著來提升思辨力。他的巡講、電視節(jié)目或是著作都體現(xiàn)出了其他作者所不及的普適性和嚴謹性。前者更多體現(xiàn)在他對大眾教育一以貫之的關注上,后者體現(xiàn)在他的行文風格上,那就是一個哲學家談教育問題時體現(xiàn)出的嚴謹。他的文字表述雖然通俗易懂,但對許多關鍵詞的定義卻始終一絲不茍,闡釋更是環(huán)環(huán)相扣、有條不紊。希望我的譯文不是隨心所欲、松松垮垮的轉譯,而多少能夠體現(xiàn)出作者這種嚴謹?shù)膶懽黠L格。

3.最重要的還是本書的內(nèi)容。我相信,無論世界如何變幻莫測,技術發(fā)展如何日新月異,人工智能如何一日千里,真正的對話始終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也是我們?nèi)祟悈^(qū)別于動物和所有智能機器最重要的標志之一。這種對話每天都在發(fā)生,也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學習和工作。試想一下,我們和朋友間的談話、家庭成員間的聊天、課堂上老師和同學的問答、讀名著時與主人翁的情感交流、公司會議上的討論、網(wǎng)友的互動,甚至政府間的談判,這些都離不開真正的對話。成功的對話不僅能讓我們受益良多,還能讓我們身心愉悅,最關鍵的是,它還將提升我們傾聽別人說話和表達自己的能力。這種富有成效的信息交流、思想交匯與觀念碰撞,直至探索真理的對話,無疑會讓我們的個人生活和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變得愈加美好。這或許就是作者當初撰寫這本書的動機,也是我30年后重譯這本書的動力。

交代到這里,心中依然抱有一點遺憾和一點擔憂。遺憾的是,不知道未來還有沒有機會重譯《如何閱讀一本書》。它和《如何說如何聽》是姊妹篇,希望它們有一天能以嶄新的面貌一起出現(xiàn)在讀者面前,而它們的譯者是30年前就喜愛它們,今天依然沒有忘懷它們的我。擔憂的是,雖然過去幾十年來自己也在努力學習,砥礪前行,但問學之路漫長,不知道我今天的譯文再過30年來讀,會不會又是那般幼稚可笑呢?!

就此打住,是為譯者序。

周成剛

2025年1月18日于北京

暢銷全球

經(jīng)典永不褪色

用對話去贏得信任和尊重

點擊鏈接,即刻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