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賞一塊古代石頭?

或許

安靜下來凝視

你會發(fā)現(xiàn)

每座石頭,都是一座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石中有山,山中有境/

「石不能言最可人」。

古人對賞石的癡迷,早已超越了物質的審美,成為對自然與人文精神的凝練。

春風吹來的三月,「觀山」展覽于北京大觀堂藝廊啟幕,以歷代賞石為主題,將方寸之間的奇石化作巍峨山岳,帶領觀眾開啟一場“以小見大”的山水精神漫游。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觀山」展覽現(xiàn)場 @大觀堂藝廊

賞石文化始于魏晉,盛于唐宋,明清時期更成為文人雅士的“案頭山水”。

此次展覽以大觀堂、退步山房和小非非齋的經典賞石收藏為主體,共同呈現(xiàn),匯聚了唐宋太湖石、靈璧石、英石等經典石種,以及明清文人題刻的供石珍品。

策展團隊打破常規(guī),去除所有傳統(tǒng)底座,所有石頭以獨立裝置形式呈現(xiàn),回歸藏品本質和展覽初心:觀山。

隨退藏的第一視角,一起走進這場古典賞石盛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觀山」展覽現(xiàn)場-@大觀堂藝廊

眼觀手觸著這些山石,感受著先賢的余溫,探尋著前人的足跡,循著太湖石的聲浪、英石的褶皺和靈璧石厚樸的聲貌,體味千百年來古人“以小觀大,見微知著”的哲思與詩意,品味非止于奇峰怪石的形貌之趣。

其嵯峨之勢似

這些穿越時空的石頭,既是自然的鬼斧神工,更是歷代文人審美理想的具象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觀山」展覽現(xiàn)場 @大觀堂藝廊

這種跨越千年的共鳴,恰似春意盎然的微風,年復一年叩問山石,每次相逢都是嶄新的相遇。

石與山的哲學:

微觀世界的宏大敘事/

一塊靜立千年的古石,如同凝固的時空密碼,等待觀者以身心為匙,解開層層疊疊的文化基因。當我們以今人之眼觀古石,實則是在進行一場跨越千年的精神對話,需調動感官、學識與靈性,方能窺見方寸之間的萬千氣象。

古代賞石藏家陳翔先生在此次展覽前言中寫道:

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還是山!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舌》,20×20×80 cm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觀山」展覽現(xiàn)場 @大觀堂藝廊

陳翔總結了欣賞古代賞石的幾個維度。

第一個維度:畏

看山是山,山就是山!

跨越的山、攀登的山、險峻的山、離天最近的地方……山是讓人敬畏的,有了最初的原始的崇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觀山」展覽現(xiàn)場 @大觀堂藝廊

第二個維度:情

看山不是山!

有峰、有頂、有巒、有嶺、有岫、有崖……有神仙,有無窮的未知!開始分解山的狀態(tài),有非常多的情感賦予;有色、有質、有地域、有聲音、有各自不同的感受,結構山的整體。這一維度也是最豐富的情感想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秋江疊嶂》,23×12×11 cm,10-12 世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天池》,21×20.5×13.5 cm,15-17 世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龍鳳池》 ,33×22×14 cm,10-12 世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萌》 ,80×45×45 cm,12-13 世紀

第三個維度:敬

看山還是山的境界,山是山,這一重境界是復雜且綜合的,復合產生的結果又是單一而純粹的。

漸漸之石,維其高矣 瘦透漏皺,石文而丑

山川悠遠,維其勞矣 氣轉盤流,韞玉山輝

崧高維岳,駿極于天 三山五岳,昆侖須彌

崇山峻嶺,山巒疊嶂 登高四望,心飛浩蕩

峰頂巒峪,崖巖谷峪 浩然正氣,歸一始終

色質清音,云根水穴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黑石立峰》,26×24×45 cm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觀山」展覽現(xiàn)場 @大觀堂藝廊

看山是山,山就是山!

跨越的山、攀登的山、險峻的山、離天最近的地方……山是讓人敬畏的,有了最初的原始的崇拜。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觀山」展覽作品 @大觀堂藝廊

古人不遠,今人不近,未來不是未知,這是國人的抽象思維的體現(xiàn)。在完全的抽象中,體會宇宙的運行,氣息的生動,生長的規(guī)律,自然的濃縮,人生的苦短,蓬萊的仙境。漁樵耕讀,人生體悟,客觀的人在高維中觀三維的空間,是國人思維的跨越性思維的狀態(tài),區(qū)別聽讀看的超越性的維度,完全是抽象對抽象的思考,并且在抽象中賦予了美學的境界。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老子《道德經》 “附形之靈為魄,附氣之靈為魂?!薄蹲髠鳌?“土精為石,石,氣之核也,氣之生石,猶人之筋絡之生爪牙也?!薄稳恕段锢碚摗?/blockquote>

彩陶文明形成皮相,青銅文明形成骨相,玉文明形成經絡,文字文明形成血液,石文明形成中國的氣脈。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觀山」展覽作品 @大觀堂藝廊


氣韻無處不在,國人的思維可以把巨大的沉重的山石給看沒有了,完全忽略了其屬性。以抽象的氣的韻律,看到空,看到場,看到氣息的動!又把抽象具象化再抽象化。

太極陰陽,因氣而動 通幽入冥,無表無內

內外交互,暢然生機 周而復始,往復循環(huán)

窮靜窮變,恍兮惚兮 氣之所為,超然物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氣韻流動是賞石之魂 @大觀堂藝廊


至樸至華,至簡至繁。莫名其妙,莫妙其名!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觀山

傳承中的石頭

展覽日期

2025.3.10-2025.3.31

10:00-22:00

展覽地點

@大觀堂藝廊

北京市尚古國際古玩會展中心1021室(一樓)

策展團隊

主辦 Host:大觀堂藝廊 退步山房 小非非齋

出品人:馮朗銓

策劃:靳匯川 蘇迅 劉立誠

展陳:武博 劉立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