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前幾天,一位網友在筆者寫的關于1987年引進中國的蘇聯(lián)電影《第一騎兵軍》的帖子下留言:

——84版的《第一騎兵軍》還有個莫名其妙的情節(jié):大戰(zhàn)前布瓊尼安排作戰(zhàn)任務,讓騎兵第四師打頭陣。結果雙方集結完畢對陣面對敵方軍官的挑戰(zhàn)時,第四師師長戈羅多維科夫怯陣了,還說“我以革命的名義,請你(布瓊尼)不要催我”,布瓊尼氣得沖向陣前,一刀將敵方軍官劈落馬下,以后的情節(jié)直到影片結束戈羅多維科夫都沒有出現。是什么原因?反正這部電影給我的感覺是蘇聯(lián)人的歷史觀正在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以至于彷徨無助。——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位網友看電影很仔細,也很認真,他的困惑,的確反映了《第一騎兵軍》電影在情節(jié)設置上莫名其妙的地方。

與鼎盛時期的蘇聯(lián)電影里的鮮活的人物相比,《第一騎兵軍》中的人物群像都是相當的模糊,全片沒有一個核心中心情節(jié)鏈,人物也沒有圍繞一個情節(jié)鏈展開性格的交鋒,所以電影里,除了交戰(zhàn)場面之外,并沒有一個完整的人物形象,能給人留下蕩氣回腸的印象。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與影片編劇之前在《士兵之歌》里并沒有描寫戰(zhàn)事本身,反而淋漓盡致地通透了戰(zhàn)爭的所有層面,簡直不像是一個人的作品。

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樣的迥異的結果?最好能找到電影的原劇本一探究竟。所以筆者在俄羅斯網站上,找到了《第一騎兵軍》的原劇本。

原劇本的作者與電影版《第一騎兵軍》公映時署名的作者,均是一樣的。影片的導演,也參與了原劇本的創(chuàng)作。

我們對網友提出的困惑的地方,尋根問蹤原劇本,看看是如何描寫的,我們注意一下,原劇本里根本不是第四師師長,而是第6師第1騎兵旅旅長克尼加擔當了這一場“疑似怯戰(zhàn)”的主角: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六師在森林中集結,等待進攻信號。旅長克尼加站在草垛頂上,舉著望遠鏡,一邊跳一邊聲嘶力竭地喊道:“攔住他們,攔住他們,往右,混蛋!”

伏羅希洛夫勒住馬,驚訝地看著指揮官觀察戰(zhàn)場。

“砍??!這些寄生蟲!砍啊,我命令你們!”

他腳下一滑,從草垛上摔了下來,掉在馬蹄旁。他爬起來,渾身沾滿干草。

伏羅希洛夫用馬頭撞了撞他的胸口:“別急,旅長同志,別急?!?br/>
“第二旅,”克尼加低沉地回答,“按照您的命令,正全速趕往戰(zhàn)場。”

“別急,旅長,別急,”伏羅希洛夫重復道,拉緊了韁繩。

克尼加后退了一步。

“憑良心說,”他喊道,“憑良心說,別催我,伏羅希洛夫同志……”

“不催你?……”伏羅希洛夫低聲說,“不催你?敵人就站在山丘上,像畫里一樣,嘲笑你。拔刀準備戰(zhàn)斗!”他轉身對旅隊喊道。

森林后傳來一陣低沉的“烏拉!”聲。

“根據革命誓言的職責,”克尼加旅長喘著氣,環(huán)顧四周,“我向第一騎兵軍革命軍事委員會報告:第二無敵騎兵旅正全速趕往戰(zhàn)場?!彼民R刀敬了個禮。

“行動吧……”伏羅希洛夫揮了揮手。

師隊開始前進?!?br/>

看看電影里的臺詞是如何的:

布瓊尼下達命令:騎兵準備,注意了,開始進攻。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鏡頭里是旅長馬斯拉克揮了一下手:出發(fā)了,都要穩(wěn)住。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馬斯拉克

然后是第四師師長戈羅多維科夫下令:跟我來,前進。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兩軍對峙,相向而停,白軍禱告。布瓊尼驅馬來到四師,問道:“你們師長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戈羅多維科夫回首答道:“我以革命的名義,請求你不要催我?!?/p>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布瓊尼:“不要催你?”看到白軍一軍官前出到陣前,他一人拍馬向前,迎戰(zhàn)敵軍,斬敵于馬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電影里的確之后沒有出現第四師師長戈羅多維科夫的鏡頭。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由此可見,電影版里,把原來劇本里的第六師第 1 騎兵旅旅長的行為,移到了第四師師長身上。

而這一段情節(jié),最早的來源,是在巴別爾的小說《騎兵軍》中的《切斯尼基村》一章描寫中。我們摘錄小說相關部分如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六師隱蔽在切斯尼基村附近的森林里,等待進攻的信號??闪鶐煄熼L帕夫利欽科由于正在等待第二旅的消息,所以遲遲未發(fā)信號。于是,伏羅希洛夫便騎馬去見師長。他讓自己的坐騎用頭頂了師長胸脯一下,說:

“磨嘰,六師師長,真磨嘰?!?br/>
“第二旅,”帕夫利欽科聲音沙啞地說,“正依照您的命令跑步前往進攻出發(fā)地?!?br/>
“磨嘰,六師師長,磨嘰?!狈_希洛夫緊了緊腰間的皮帶說。

帕夫利欽科后退一步,說:“天地良心,”他摁得指關節(jié)咔吧作響地大聲說,“天地良心,不要催我,伏羅希洛夫同志……”

“我沒催你?!备锩娛挛瘑T會委員克利緬特·伏羅希洛夫嘟囔了一句,就閉上了眼睛。他坐在馬上,眼皮微微睜開一道縫兒,動了動嘴唇,卻一句話也沒說。穿樹皮鞋,戴圓頂禮帽的哥薩克,困惑地看著他??祚R趕來的各個連隊像疾風厲吼,樹枝啪啪被折斷,在村子里掀起一片喧嘩。伏羅希洛夫用手中的毛瑟槍筒梳理著坐騎的鬃毛。

“司令員,”他轉身對布瓊尼大聲說道,“請你給部隊做一下戰(zhàn)前動員吧。瞧那個波蘭人,神氣活現地站在山崗上,正在嘲笑你呢……”

果不其然,望遠鏡里,真的有許多波蘭人站在山崗上。軍部全體人員上馬,哥薩克們開始從四面八方向軍部集中?!?br/>

因為小說作者巴別爾跟隨的是騎兵軍第六師的隊伍,所以,他對第六師的人物比較熟悉。

巴別爾筆下的六師師長帕夫利欽科,原型是阿帕納先科,他于1920年8月,接替了未能執(zhí)行命令而被免職的鐵木辛哥,擔任了六師師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阿帕納先科

而阿帕納先科在電影里《第一騎兵軍》也出現過,這時他還是旅長,身材微胖,他出場的次數,反而比當時的第四師師長戈羅多維科夫還要頻密。

《第一騎兵軍》里反映的戰(zhàn)事,筆者覺得比較接近1919年10月份發(fā)生的沃羅涅日—卡斯托爾諾耶戰(zhàn)役。其實這個時段,“第一騎兵軍”還沒有正式成立,是在這場戰(zhàn)役之后的11月19日,才宣布“第一騎兵軍”誕生。

當時,騎兵軍共設三個師,分別是第4、第6和第11師。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電影里,前線指揮官葉戈羅夫來到騎兵軍時,布瓊尼曾經向他逐一介紹部下,我們可以看到這三個師長均有亮相:

第一個師長,就是第六師師長鐵木辛哥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鐵木辛哥

他后來在蘇波戰(zhàn)爭中因執(zhí)行命令不力,被撤職,改由阿帕納先科接任。巴別爾對鐵木辛哥非常欣賞,認為他高大英俊,氣度不凡,后任的阿帕納先科很被巴別爾看不起,認為他夸夸其談,虛偽造作,巴別爾在日記中多有貶語。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鐵木辛哥

扮演鐵木辛哥的阿列克謝·扎哈羅維奇·瓦寧拍攝時,已經59歲,與當時年僅24歲的鐵木辛哥很難說有什么相似之處。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扮演者阿列克謝·扎哈羅維奇·瓦寧

下圖為1921年時的鐵木辛哥(左一):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第二個師長,就是第四師的師長戈羅多維科夫。在劇本里,對他的描寫,每次出場,都穿著皮裝。在電影里,他身著皮裝,與眾不同,非常顯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戈羅多維科夫是卡爾梅克人,也就是蒙古人,所以他的照片里可以看到,完全是亞洲人的樣貌。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的現實照片里,留著非??鋸埖暮樱陔娪袄?,人物的造型與他并不相似。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戈羅多維科夫

扮演者努爾茲曼·伊赫季姆巴耶夫是哈薩克斯坦人,拍片時43歲,而當時人物40歲,年齡懸殊不大: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努爾茲曼·伊赫季姆巴耶夫

第三個師長,是第十一師師長莫洛佐夫。在電影里就像一個毛頭小伙子,也沒有什么出格的表現。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莫洛佐夫

接下來出現的是當時的旅長帕爾霍緬科,后來任第十四師師長。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在電影里出現的還是比較多的,我們再找?guī)讉€截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右一就是帕爾霍緬科

為什么第四師的師長戈羅多維科夫要給人留下一種怯陣的感覺?

這與原劇本的設置,應該有關系。

在電影里,我們可以看到,布瓊尼在排兵布陣的時候,用了“誘敵深入”之計,就是第四師首先出擊,誘敵進攻,然后佯裝失敗,把敵人引入紅軍埋伏圈,由第六師發(fā)起攻擊,再由十一師擔任預備部隊,給敵人致命一擊。

電影里的布瓊尼的謀劃如下: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首先要把火力集中,對著敵人的主要力量,先出擊的是第四師,你作為軍的先頭部隊向敵人正面攻擊,你們的主要任務是纏住敵人,用馬刀砍,而且一定要砍的能讓敵人相信你們就是主力,他們信了后,你們師就開始收兵逃跑,但是要跑的能讓他們追你們。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他們追了,你們就跑進峽谷,埋伏在那的第六師就開火,把敵人掃掉一半,你們第六師的任務是把第四師放過去,接著對敵人進行第二次打擊,消滅他們的騎兵。

莫洛佐夫,你是我們打邊鋒的好手,你們第十一師和幾個步兵師守在南邊。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莫洛佐夫

如果敵人發(fā)覺上當了,那也不要緊,反正我們有兩手準備,巴爾霍緬科,你還是要把敵人逼到河邊去。——

而在原劇本里,并沒有這場誘敵引入伏擊圈的安排:

——整個司令部和軍隊的高級指揮員都在——他們坐在蠟燭旁,面前攤開著地圖。布瓊尼站在桌邊。

“第六師,”他對季莫申科說,“從西面進攻敵人。第四師,”他轉向戈羅多維科夫,“從南面支援季莫申科?!?/strong>

“我會第一個沖鋒!”戈羅多維科夫跳了起來。

“你,奧卡,是個不要命的人,但別忘了,你不是一個人,你有戰(zhàn)士們,你要對他們負責!……莫羅佐夫的第十一師確保右翼,并在東部和東北部步兵師的支援下將敵人逼向河邊?!?/strong>

“我覺得,同志們,一切都清楚了,”參謀長佐托夫折起地圖說。

布瓊尼注意到一旁微笑的葉戈羅夫,說:

“就這樣,沒什么戰(zhàn)術!”——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這完全是一古腦地把自己的部隊,按位置隨機擺放,逐一投入到絞殺戰(zhàn)中,根本沒有什么計謀,所以原劇本里布瓊尼自稱自己沒有戰(zhàn)術。

實際上,原劇本里的戰(zhàn)爭場面并不重要,結尾時的一場廝殺只不過是搭起了一個戲臺,編劇最初在原劇本中的目的與意圖,是展現人物的命運,包括愛情的選擇線、父子的相殘線、斯大林的抉擇線,其中斯大林的抉擇線更是原劇本的主體。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1941年版《第一騎兵軍》中的斯大林

原劇本里,正是斯大林力排眾議,支持了布瓊尼的對敵計劃,才使受到重重非議的布瓊尼騎兵軍得到了正名。原劇本里的戲劇沖突,完全放在了斯大林經過實地調查,站到了布瓊尼的一邊,才為第一騎兵軍的最終勝利奠定了基礎。整個劇本的主要任務,實際上訴說的是斯大林的一錘定音的決定,是促成了第一騎兵軍地位與身份奠定的關鍵之舉。

這是原劇本的戲眼。

把斯大林的戲份刪去之后,電影里的最后一場戰(zhàn)斗,便不得不再度細化了,于是,電影拍竣版里,加進了一個誘敵出擊的謀略,為電影增添一個復雜的維度。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而在原劇本里,根本看不到這樣的謀略。拍電影時,雖然在大戰(zhàn)前夕,布瓊尼安排各個部隊任務時,提到了他的計謀,但在后來的影片表現過程中,并沒有體現出這樣的謀略,整個部隊更像是按照原劇本設定的那樣,全局亮相在敵人的對面,與白軍展開捉對廝殺。

所謂的“第四師率先出擊誘敵”,在電影里,我們看到的是布瓊尼沖上了前線,從而出現了第四師師長的那一個奇怪的不想率先出戰(zhàn)之舉,反而是布瓊尼一馬當先,挑敵于馬下,把電影變成了三國演義的馬戰(zhàn)場面。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可以說,電影里的戰(zhàn)場場面,打的是一片混戰(zhàn),完全是不斷地把部隊投放戰(zhàn)場,加入混戰(zhàn),絲毫看不到誘敵進入伏擊圈、各個殲滅的最初意圖。

打開網易新聞 查看精彩圖片

個人忖度的原因,就是將原劇本本來用來詠嘆斯大林高屋建瓴的戰(zhàn)略決策的主題刪去后,電影的最后一場戰(zhàn)斗,便必須豐潤具體的細節(jié),增加了戰(zhàn)役的智謀色彩與維度,而對刻畫這些戰(zhàn)事細節(jié)的部分,并沒有全盤統(tǒng)籌,任意把素材在人物之間隨意擺布,便造成了巴別爾小說里的元素搬過來搬過去,一不小心就放到了第四師師長戈羅多維科夫的身上,于是就出現了電影里的令人困惑不解的人物形象“破音現象”。